點擊關注阿宣說事兒,持續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在歷史推演的過程中,文化也在慢慢積累沉澱,而佛教,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最開始的古印度,再到遍布世界各地,其傳播範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佛教作為世界性宗教之一,擁有眾多信徒,宗派分支也有很多,但是卻不見以佛教中教義藉口的宗教性擴張,可見其教義中「普渡眾生」的觀念迎合了大部分人。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建立佛教之後,成就為釋迦摩尼佛,在他身邊有兩大侍者,分別文左脅侍者文殊菩薩以智輔佐,右脅普賢菩薩侍者以行輔助,被稱之為「釋迦三尊」。
釋迦摩尼佛的法身是毗盧遮那佛,其在佛教密宗中被稱為「大日如來」,其本身就有陽光普照的意思,也來源於王子悉達多最初的執念——普渡眾生。而在《華嚴經》中的毗盧遮那佛和文殊菩薩,以及普賢菩薩並稱為「華嚴三聖」。釋迦摩尼佛是三世佛中「婆娑世界」(現實世界)的教主,掌管著婆娑世界。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的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也叫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起先文殊菩薩是中印度舍衛國人,其地位在種姓制度中的最高階層,並且是世襲「婆羅門」(在古印度殘酷的種姓制度中,婆羅門主管祭祀、教化,處於最高地位),後來尋找仙人住處,希望能夠找到修行的方法,但是卻無功而返,最後無奈之下皈依佛法,虔誠修行。
文殊菩薩的形象很是特別,手持智慧寶劍,能顧斬除所有煩惱,坐騎獅子能夠吼退所有惡魔怨靈。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普賢菩薩生於農曆二月二十一日,也稱三曼多跋陀羅,又稱「十大願王」,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理德、行願著稱,他一直在將求佛者從迷途帶向正軌,以行證智,所以也稱大行普賢菩薩。
在峨眉山普賢菩薩的道場上,供奉有一尊普賢菩薩,其形象是手持玉如意,面帶慈祥,坐騎為一頭金色大象。
對於宗教的嚴肅性,我也不應該多加揣測,信仰的問題不是個人就能改變的。還是那句話,對於神的說法,你信則有,不信則無。但是,信仰是必須得有的,可以不信神,但是不可以不尊重其他人信神(當然,是正經的神)。
大家對於佛教的了解還有哪些呢
歡迎留下你精彩的評論
喜歡的看官記得點讚~分享~收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