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五次巡遊五臺山真正意圖是什麼?意在調適滿蒙藏漢關係?

2021-01-10 蘭姐說史

康熙帝總計五次巡遊五臺山。第一次為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二月十二日至三月初六日,計25天。拜佛進香,為秋季太皇太后巡視五臺山做準備。本次出巡命皇太子胤礽隨駕啟行。第二次是1683年九月十一日至十月初九日,計28天。奉太皇太后進香,拜佛還願。太皇太后,即康熙帝祖母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她出生於科爾沁蒙古,在清朝皇位繼承、輔助幼帝等方面功勞卓著,時年71歲。

第三次為康熙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至二月二十三日,計26天。進香禮佛,歸途巡視渾河河堤。本次出巡命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隨駕。第四次為康熙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至三月初一日,計33天。進香,巡視永定河、子牙河。本次出巡,命皇太子胤礽、皇四子多羅貝勒胤禎、皇十三子胤祥隨駕。第五次為康熙四十九年二月初二日至三月初五日,計34天。進香禮佛,巡視民情。本次巡遊命皇太子胤礽、皇三子和碩誠親王胤祉、皇八子多羅貝勒胤禩、皇十子多羅敦郡王胤、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固山貝子胤禵隨駕。

在這五次巡遊五臺山之中,最能表現出巡遊意義的是康熙二十二年的巡遊,由於首次巡遊五臺山是為了第二次太皇太后出巡做準備,所以這兩次離得很近,均在康熙二十二年進行。康熙二十二年的巡遊五臺山,如果聯繫到前一年康熙帝東巡盛京、吉林謁陵祭祖,部署邊務,慰撫蒙古;再聯繫到後一年巡狩泰山,南巡江南,於江寧謁明太祖陵,至曲阜祭祀孔子,同年還出巡了畿甸,就會感到二十二年巡遊五臺山不同尋常,應當是這前後一系列活動中的一環。

元明以來,五臺山成為藏傳佛教的聖地,在清代,五臺山最重要的廟宇菩薩頂改為喇嘛廟,以其為首形成了黃廟體系。康熙帝五次巡遊五臺山,進香禮佛,以綏服信仰喇嘛教之蒙古,意在調適滿、蒙、藏、漢四者的關係。此外,清帝與五臺山的聯繫點,在於清帝被藏傳佛教認定為文殊菩薩的化身,意味著正式承認清帝對中國的統治,而五臺山則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康熙帝五臺山禮佛,不僅是為民祈福,而且是為太皇太后、皇太后祈壽,為本人祈求福佑。

五臺山是中國內地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重要場所,康熙皇帝五次巡遊五臺山,進香禮佛,構成了與其他出巡五方有所不同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類型。由於順治帝出家五臺山的傳說,更為五臺山塗上了神秘的色彩。康熙帝之後,乾隆、嘉慶兩位皇帝也多次巡遊五臺山,儼然形成清朝家法。

清帝資助並造訪五臺山的主要原因是意圖在蒙古人中間散播「文殊菩薩即皇帝」的信念。

相關焦點

  • 五臺山:一片被文殊師利菩薩加持故事"清涼佛國″淨土
    山西五臺山發跡最早,最具國際性,也是唯一兼為漢、藏佛教聖地的文化名山。明版本的《清涼山志》記載:「五臺,亦曰五峰,臺言高平,峰言聳峭,觀國師雲·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其東西南北四臺,皆自中臺發脈。一山連屬,勢若遊龍」。
  • 歷代名人與五臺山
    孝文帝後〖HTH〗隋唐至宋元到過五臺山的皇帝據說有隋煬帝、宋太宗,其實,真正到過五臺山的是元朝的兩位皇帝。〖HT〗據說第二個到過五臺山的皇帝是隋煬帝楊廣(569—618),他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公元604年—618年在位。楊廣早年被封為雁門郡公,其時,雁門郡統領雁門、繁峙、崞縣(今原平市)、五臺、靈丘五縣,五臺山在其轄境之內。
  • 四大名山朝聖指南:金色世界五臺山
    五臺山融會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民間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晉文化的精髓,形成了顯密並行、諸宗競秀、青廟和黃廟、子孫廟和十方廟共存的模式,是「中國佛教的縮影」,並被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術的寶庫」、「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展覽館」、「中國佛教音樂奇葩」和「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二、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 漢藏語系佛教有許多共同點,首先,它們都源自印度,同屬北傳大乘佛教,在顯教及部分密教的教理教規層面上基本一致;其次,它們都曾得到當地統治階級的引進和大力扶持,傳入本土後都與本土固有文化發生過激烈的衝突,而且均發生過若干次「法難」,但經過調適、吸收本土文化因素, 得以民族化和區域化;第三,不同於印度大乘佛教只有中觀、
  • 漢藏、阿爾泰語系可能存在「親戚」關係
    這位語言學家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大膽地提出了漢藏、阿爾泰語系之間極可能存在親緣關係的創見。據新華社報導,芒·牧林先生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從事蒙古語辭源的考證工作,此間,他發現漢語和蒙古語之間音同義近或諧音義同的詞三千多個。對此,他依據它們語言流變規律,與藏語、滿語及突厥語進行深入的縱橫比較考查,結果呈現出極有意思的特點。這幾種語言有著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
  • 滿蒙文化的承接,滿—蒙語言關係的歷史演進
    滿族與蒙古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響源遠流長,其語言交流是滿蒙文化關係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滿蒙兩族文化交流的核心。縱觀滿蒙語言接觸的過程,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其語言地位是不同的。 蒙古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蒙古語支。
  • 觀光君帶你去旅行:品讀《五臺山和韻》,雲旅遊山西忻州五臺山
    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明代史監《五臺山和韻》,雲旅遊山西忻州五臺山。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裡,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關注觀光君,圖文版內容更精彩......
  • 五臺山:文化名山 蔚為大觀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賈母出資二十兩令鳳姐為寶釵過生日,惹來鳳姐調侃:「難道將來只有寶兄弟頂了你老人家上五臺山不成?」《西遊記》則至少四次提到五臺山。其中第六十一回《豬八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中,牛魔王被打敗要逃跑的時候,「早有五臺山秘魔寺神通廣大潑法金剛阻住……」當然,最廣為人知的還是《水滸傳》裡的魯智深醉酒大鬧五臺山的故事。
  • 中國風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臺山五大禪處」。臺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臺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裡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
  • 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五臺山,也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旅遊#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五臺山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周長約250公裡,總面積2837平方公裡。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華山並稱為四大佛教名山,素有「金五臺,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之稱。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 謝輝丨梵蒂岡圖書館藏漢籍版本價值初探
    但更多時候,其包含的版本不止一種,同一書而有多達四五個版本者,在梵蒂岡的漢籍收藏中並不少見。其版本收藏之豐富,可以以《萬物真原》一書為例來加以說明。《萬物真原》是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所著的一部天主教護教類著作,主旨在於闡明天主為造成天地萬物的主宰,以同中國傳統的元氣造物和理生物之說進行辯論。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特別是在當時的明朝皇室,他們在漢人們的心中地位還是極高的,一旦朱三太子一呼百應,那麼中原各方勢力也會跟隨他進行反抗,即使奪取天下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於是李自成也多方尋找,直到自己軍隊敗給了吳三桂和清王朝軍隊,李自成也就沒有精力尋找這位朱三太子了!
  • 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在廣州舉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徐毅兒)「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11月25日下午在廣州太和堂舉行。廣東省關愛藝術家公益促進會主席何俊華,廣東地區藏文化愛好者50餘人出席座談會。與會人員就漢藏文化藝術、哲學、歷史等展開交流。
  • 談談漢藏佛教交流的重要性,詳解其中教徒的幾個錯誤觀念!
    編輯:藏傳 vs 漢傳很多華人在佛教圈多年之後接觸到了藏傳佛教,旋即被其佛學院系統所吸引,或年年參加請法團到印度在某些大師坐前聽受五天到十天的某部大論,或努力地學習藏語想要懂得辯經、上佛學院,這些對於法的欲求都是非常值得讚賞的
  • 五臺山的寺廟各有特色,唯一晚上開放的廣化寺,由此成為網紅寺廟
    我是魚總愛旅行,今天說說五臺山廣化寺從現在開始到今年年底,山西省內的景點在每周的周一至周五期間全部免票,但需要預約!趕緊用同程小程序看看飛山西的超值優惠機票,錯峰出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哦。到山西旅遊,很多人都會去五臺山,五臺山的寺廟非常多,一般建議的旅行時間是2-3天,如果要坐車大朝臺(轉五臺山的五座臺)那就多加一天。計劃徒步朝臺的朋友按照自己的體力合理安排時間就可以。
  •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五臺山遠望五臺山又名「清涼山」,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文殊菩薩的修行地。五爺誕辰,眾生跪拜祈福,然眾人相擁、相左、相爭、 人心「熱鬧」,場面「激烈」。我相、人相、眾生相,相由心生;向利,向安,向虛妄,望頂繁花。願五爺慈悲,福佑眾生。五臺山此行,感觸頗多,心有些許感悟不宜表述,以此小作總結,應景應心。
  • 新石器時代晚期,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 復旦團隊揭示全球第二大...
    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口遷移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圖說:金力團隊合照(從左到右為:嚴實博士、金力院士、潘悟雲教授、張夢翰博士) 復旦大學供圖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
  • 五臺山的文殊祖庭殊像寺,供奉最大文殊菩薩,菩薩頭像蕎麥麵做成
    五臺山殊像寺牌樓五臺山殊像寺坐落在大白塔南裡許的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幽雅。據《重修殊像寺碑記》,此寺初名殊祥寺, 「據傳唐神人所造也"。《元史·泰定帝紀》卷30載,泰定二年(1325)二月,皇帝也孫鐵木兒為大元皇太后「敕建殊樣寺於五臺山,賜田三百頃"。據《行實碑》,明弘治十二年(1499)三月上旬,由鐵林果禪師重建完工。文殊殿內懸塑的五百羅漢系鐵林果禪師於弘治九年(1496)請保定府祁州白羅村王章等十餘人所創作。據《敕建清涼五臺山翻修殊祥寺碑記》,明萬曆十九年(1591)四月,由殊祥寺住持明玉、明受翻修。
  • 從印歐、閃含、漢藏、阿爾泰四大語系的分布,看人類文明史的變遷
    但從人類所說的語系來看,亞歐大陸主要可以分為四大語系:印歐語系、閃含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語系的分布之所以比地理板塊少了一個,是因為印度和歐洲同屬於印歐語系,他們均起源於東歐平原、黑海沿岸。1、印歐語系之前在《歐洲三大蠻族中,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分據東西,凱爾特人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