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晚期,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 復旦團隊揭示全球第二大...

2020-12-04 新民晚報

圖說:漢藏語系中109種語言的譜系樹 復旦大學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近日,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了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口遷移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圖說:金力團隊合照(從左到右為:嚴實博士、金力院士、潘悟雲教授、張夢翰博士) 復旦大學供圖

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該語系是世界第二大的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一直以來,語言學家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北方起源假說」認為它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而「西南起源假說」則認為它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東亞西南部某地。

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通過對109種漢藏語系語言的近千個詞彙詞根——語義組合(root-meaning)進行譜系建模分析,歷時兩年多,重構了漢藏語系諸語言間的親緣關係,並以此推算了漢藏語系的分化時間和起源地。該研究支持了東亞地區漢藏語系諸多語言的同源關係;證實了漢語從原始漢藏語分離成獨立語族(支)的觀點,並且漢藏語系中的其餘語言構成一個單系語言群,即為藏緬語族;估計了原始漢藏語分化成現代語言的最早年代在距今約5900年前,地點可能在中國北方,因此該語系的起源和分化可能與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發現與「北方起源假說」相符,也符合語言隨農業擴散的觀點,而且擴散的時間點與考古證據相符——此前的考古證據揭示出獨特建築形式和陶器類型向南擴散的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金力院士團隊所在的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長期致力於從遺傳學的角度分析東亞人群的演化,遺傳學證據也證明了上述觀點。

東亞語言研究是復旦大學現代語言學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此次復旦大學科研團隊採用多學科交叉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漢藏語言語系之間演化關係,用語言譜系證據揭示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科學地證實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鞏固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復旦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數據研究所東亞語言數據中心負責人潘悟雲表示,該研究也是迄今為止國際上第一個如此大規模的漢藏語系語言演化研究。

金力表示,該研究綜合運用了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分析的研究方法,充分體現了復旦大學文理學科融合的優勢。復旦大學現代語言學研究院的布局將有力促進傳統的語言學與計算機科學、腦學科、人類學、心理學、醫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將為新文科建設拓展新的前沿領域、開創新的研究範式。

相關焦點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主刊 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於...
    本報訊近日,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群遷移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 從印歐、閃含、漢藏、阿爾泰四大語系的分布,看人類文明史的變遷
    從地理分布來看,人類在亞歐大陸的文明區域又可以分為五大板塊:中國、印度、中東、歐洲和亞歐大草原。但從人類所說的語系來看,亞歐大陸主要可以分為四大語系:印歐語系、閃含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語系的分布之所以比地理板塊少了一個,是因為印度和歐洲同屬於印歐語系,他們均起源於東歐平原、黑海沿岸。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副主編陳星橋先生作題為《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主旨發言。 相對而言,漢藏語系佛教的差異不僅巨大,而且廣泛,若要細分,可多達千百條。概括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入時代與吸收內容的差異。漢藏語系佛教傳入中國的時代不同,落差達六百年之久,因而從印度傳承的佛教形態有著顯著的差別。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07-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
  • 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
  • 語言是如何產生的,新石器時代的人會說話嗎?
    由於起源單一,所以絕大多數語言都存在一定的譜系關係,語言學家據此將語言劃分為七大語系,分別為印歐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亞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高加索語系、烏拉爾語系。有些語言從譜系上看不屬於任何語系,即獨立語言,如日語、朝鮮語等。石器時代被分成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三個時期。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
  • 古代基因組學揭示東亞的歷史!研究表明,東亞居民來自兩個族群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的付巧妹教授團隊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針對新石器時代東亞地區的古代基因組分析將有助於揭示了人類史前遺失的一部分信息。研究團隊分析了9500至300年前在東亞(包括現在的中國)生活的24個古代人的基因組,大部分基因組來自中國東北部黃河流域和東南部福建省的考古遺址。該團隊發現,在大約1萬到6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兩個地理區域的人在基因上是截然不同的。
  • 47 日本早期歷史源流的三個時代,新石器時代可能是世界最早發端的?
    依據日本大部分考古學家的共識,日本有人類居住的歷史不超過四萬年,不像中國和朝鮮那樣有數十萬年以上歷史。日本全國有四千處以上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蹟,年代大多在距今三萬年到一萬二千年之間,而以群馬縣新田郡笠懸町的巖宿遺蹟最為有名,距今約二萬五千年。在衝繩縣那霸市也發掘出山下町洞穴人,時間更早,距今約三萬二千年;但嚴格地說,與日本本島無關。
  • 人類歷史缺失的一環,中科院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雖然東南亞、西伯利亞和日本列島的古人類遺傳學研究得詳細,但迄今為止,人們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古人類遺傳學還知之甚少。付教授和她的團隊發現,這些新石器時代的人類與現在屬於「第二層」的東亞人有著最密切的遺傳關係。這表明,到9500年前,構成東亞人遺傳結構的原始祖先已經出現在東亞大陸了。
  •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新石器時代晚期,即仰韶期或彩陶期,也即是公元前二二〇〇到一七〇〇年間的這一個時代;在中國史上有其重要性。如歷史時期的商代或小屯期,雖不是直接繼續仰韶期的,然它的文化卻與仰韶期有淵源關係。
  • 【文萃】新石器時代戰爭與早期中國文明演進
    中國新石器時代存在戰爭是毋庸置疑的,既有武器(鏃、鉞)、防禦設施(環壕、城垣)、亂葬坑等方面的考古學證據,也留下了古史傳說。  一  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廟底溝時代,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具體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大規模戰爭的第一階段。該階段戰爭主要是由中原核心區的迅猛擴張所引發,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涉及範圍廣大。二是變化程度巨大。
  • 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 不僅如此,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
  •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原標題: 專家學者認為,自2014年起開展的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工作,發現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這類發現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實屬罕見。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省多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等對安寧河流域考古文化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發掘。
  • 吳越地區原本說侗臺語系古越語,為什麼改說漢藏語系的吳語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中國有七大方言,分別為:粵語、贛語、北方話、閩語、吳語、客家方言和湘語。而吳越地區的方言自然是吳語。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古代吳越地區並非通用吳語,而是古越語。 越族是吳越的原住民族,後來一部分南遷到今壯、侗、水、傣等民族的居住地區,一部分則與華夏民族融合為今天的吳越民系。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關於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只留下了各種塗上神話色彩的傳說。真實情況卻長久被籠罩在迷霧中。直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破譯了大自然的密碼,揭開了地球上的生命之謎。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後,考古學的發展才追蹤到人類童年的腳印。上文介紹了我國的舊石器時代。本文介紹我國的新石器時代。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洞察東亞史前人群格局,揭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的遺傳差異、融合進程與主體連續性  研究所涉及新石器時代早期人群樣本,包括來自北方山東、內蒙古地區5個遺址(扁扁洞、小荊山、小高遺址、博山遺址、裕民遺址)距今9500-7700年的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