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新石器時代戰爭與早期中國文明演進

2020-12-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新石器時代存在戰爭是毋庸置疑的,既有武器(鏃、鉞)、防禦設施(環壕、城垣)、亂葬坑等方面的考古學證據,也留下了古史傳說。從考古學來看,新石器時代規模較大的戰爭當開始於約公元前4000年,此後的公元前3000年前後、公元前2000年前後也都較為顯著,而這恰好是早期中國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三個關鍵時期。那麼,戰爭和文明演進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是戰爭促進了文明化,還是文明化助長了戰爭?這是關係到文明演進機制的重要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廟底溝時代,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具體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大規模戰爭的第一階段。該階段戰爭主要是由中原核心區的迅猛擴張所引發,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涉及範圍廣大。二是變化程度巨大。三是出現專門武器。

  中原核心區文化的對外擴張影響,開始於約公元前4200年東莊類型形成之後,文化擴張過程中應當伴隨著人群的移動。比如岱海地區突然出現的仰韶文化王墓山坡下早期遺存,幾乎和晉西南的東莊類型文化面貌完全一樣,可以肯定是晉西南地區人群沿著汾河北上開拓移居的結果。而此時中原核心區尚未出現顯著的社會複雜化現象,只是遺址密度大幅增加。推測當時恰逢全新世中期氣候最適宜期,粟作農業得到較快發展,人口急劇增多,從而促使中原人群對外遷徙。稍後進入公元前4千紀,才在河南靈寶西坡、陝西白水下河等遺址,出現數百平方米的大型房屋——公共「殿堂」兼首領人物的居所,意味著中原率先開始強調社會地位差異。而首領人物地位的凸顯,很可能就與領導戰爭有關。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大墓、江蘇連雲港東山村遺址崧澤文化大墓,顯示黃河下遊和長江下遊地區在公元前4千紀前期開始出現顯著的貧富分化和社會複雜化,這也是僅次於中原核心區而出現文明曙光的地區。大汶口文化早期大墓隨葬的花瓣紋彩陶,是其文化上深受廟底溝類型東向影響的實證,推測其文明化進程的啟動也與來自廟底溝類型的影響和刺激有關。崧澤文化也曾受到廟底溝類型的影響,廟底溝類型對這些地區的影響可能有戰爭因素在內。稍後從公元前3500年進入銅石並用時代開始,尤其公元前3300年以後,在中原和海岱地區的進一步影響帶動下,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普遍趨於文明化。除中原腹地的河南靈寶西坡大墓、鞏義雙槐樹宮殿式組合建築外,標誌性遺存還有甘肅秦安大地灣乙址的「殿堂」式房屋、遼寧凌源牛河梁的「廟、壇、冢」祭祀遺存,以及山東章丘焦家大墓、安徽含山凌家灘豪華瘞玉大墓等。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末期,迎來中國新石器時代(具體當為銅石並用時代早期晚段)大規模戰爭的第二階段。此時中原文化不如廟底溝時代強勢,甘陝黃土高原地區力量增強,北方文化南下,東方文化西進,南方文化北上,呈現出萬國林立、逐鹿中原的態勢。

  北方地區有兩個現象特別值得注意。一是曾經分布著較多仰韶文化海生不浪類型遺存的岱海、黃旗海地區以及更靠北的商都、化德、蘇尼特右旗等地,至約公元前3000年後突然變成一片「空白」。二是這個時候的仰韶文化阿善三期類型人群,在鄂爾多斯和陝北地區的山頭上突然建起了很多石城堡,一般是三面絕壁,有通道的一面則築以堅固的石牆、甕城和瞭望臺,軍事防禦功能十分突出。究其原因,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國東部季風區發生了顯著的氣候乾冷事件,岱海、黃旗海及其以北地區可能很難再發展農業,加上自然災害肆虐,大概只好選擇大規模遷徙,由此自然會引發戰爭。

  東方的大汶口文化和南方的屈家嶺文化此時則強勢西進北上,大汶口文化的範圍一度東擴至豫東大部,尊、杯等因素及於晉南、關中。屈家嶺文化北部範圍囊括了豫西南、豫東南大部,斜腹杯等因素及於晉南。中原西部的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類型東南向擴展到洛陽地區,籃紋等因素則東達海岱,南抵江漢。這樣一來,之前相對自成系統的河南中部地區,基本成了大汶口、屈家嶺和仰韶三大文化相互對峙的前沿陣地,這三大文化人群之間彼此發生衝突,戰爭自在情理之中。

  東南的良渚文化應該不會和中原直接發生戰爭,因為其間還隔著大汶口文化,但良渚文化在北進過程中,與大汶口文化發生激烈戰爭是肯定的。良渚文化內部的超級中心聚落似乎只有良渚古城一處,至少其興盛期內部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較小,但在其形成期迅速佔據良渚區,不排除也有戰爭的背景,其大量玉、石鉞的隨葬也證明軍權的重要性。

  公元前3000年前後普遍的社會動蕩和衝突戰爭,會進一步突出首領地位,加強軍權,擴大社會分化,強化社會組織動員能力,這可能就是當時中國中東部地區普遍趨於文明化的歷史背景。其中東方的良渚文化主要致力於內部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治理,大型土木水利工程和灌溉稻作農業強化了首領權利,從而率先發展出單一中心的良渚區域文明,或具有區域王權的「古國」文明。但良渚文化對外擴張戰爭有限,終究只佔有江南一隅。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在對外擴張方面令良渚文化望塵莫及,但其文化內部古城林立,可能並未形成統一中心,城址墓葬規模、貴重物品等都較良渚文化略遜一籌,可能只是站在了初級區域文明社會的邊緣。隴東的慶陽南佐大型聚落,出現600多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築,可見黃土高原的社會發展程度不低於黃河下遊和長江中遊地區。

  當時冷幹氣候背景下條件艱苦的北方地區貧富分化、社會分工都很有限,但和東部諸文化一樣家族組織凸顯,而且由於戰爭而形成了大範圍的社會組織。中原地區的情況則介於東方和北方之間。公元前2500年以後,在當地雄厚文化基礎上,得益於良渚、大汶口、龍山等東部文明(文化)的貢獻,中原和北方地區形成陶寺區域文明、石峁區域文明等原初文明。

  三

  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龍山時代後期,進入中國新石器時代(具體當為銅石並用時代晚期)大規模戰爭的第三階段。這個時候出現了至少三波大規模的文化和人群南下浪潮,在大規模衝突戰爭中中原地區逐漸重獲核心地位。

  第一波南下浪潮來自於北方地區的老虎山文化。在約公元前2200年以後極端乾冷的氣候背景下,老虎山文化後期人群被迫大規模南下,曾經繁榮一時的岱海及以北地區,再次出現文化「空白」。鄂爾多斯、陝北和晉中北地區山頭再次湧現出大量石城堡壘,以神木石峁石城最具代表性,其三重城垣、高大城門、甕城馬面等,將防禦功能強化到極致,可以想像到在北方人群南下的大背景下,戰爭是日常大事,連石峁這樣的超級中心聚落也必須加強防禦。石峁這樣的吸取中原精華形成的北方強「國」,對外發動戰爭的可能性也很大,城牆附近發現的多處埋葬青年女性的頭骨坑,很可能就是女性俘虜的頭骨。當然,老虎山文化南下最清楚的證據,就是將大量陶鬲等帶進晉南臨汾盆地,使得陶寺文化轉變為陶寺晚期文化,在陶寺古城出現屠殺亂葬、凌辱女性、毀掘大墓等暴力現象,在陶寺之外的臨汾下靳、芮城清涼寺也同樣有毀墓現象。老虎山文化還進一步向南影響,將陶鬲、細石器鏃、卜骨等擴散到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

  第二波南下浪潮來自於中原地區的王灣三期文化。約公元前2100年左右,後期階段的王灣三期文化向南大規模推進,其結果是將豫西南、豫東南和鄂北大片地區納入王灣三期文化範圍,使江漢平原甚至洞庭湖沿岸文化的面貌也變得和王灣三期文化近似。這一文化變革涉及的範圍,比現在的整個湖北省都大。作為原石家河文化主要核心的石家河古城,城垣被毀,出現大量甕棺葬,曾經極富特色的數以十萬計的紅陶杯、紅陶塑基本消失,顯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三波南下浪潮,指公元前2000多年豫東地區的造律臺文化形成以後,隨即東南向擴展至江淮地區,留下江蘇興化南蕩、高郵周邶墩等遺存,並且深刻影響到江浙地區廣富林文化的形成。良渚文化的衰落固然有環境變遷的原因,但其滅亡可能與造律臺文化南下引起的戰爭相關。

  公元前2000年前後從北向南多米諾骨牌式的文化南進和引發的戰爭,直接後果就是使得中國文明格局得以重新整合:江漢和江浙地區急劇衰落,中原—海岱—北方三足鼎立式文明主體區形成,中原地區的核心地位凸現。稍後的公元前1800年以後,在中原地區終於興起二里頭青銅文明,其影響及於中國大部地區,中國文明進入成熟的「廣域王權」或者「廣幅王權」的「王國」文明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元前2000年左右龍山後期的戰爭,為輝煌的三代文明打下了基礎。

  四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戰爭,大體和一些古史傳說可以相互印證。總結起來看,中國新石器時代戰爭和文明起源大致存在這樣的關係:適宜的氣候條件引發農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促使中原地區對外擴張和發動戰爭,促進中原地區文明起源的步伐;中原地區的擴張影響,帶動了黃河下遊、長江中下遊和西遼河地區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隨後乾冷的氣候背景,引發大規模頻繁戰爭,刺激中國大部地區先後進入原初文明和成熟文明社會。如果著眼於早期中國整體,戰爭對於破壞舊的大格局、整合新的大格局則有著全局性的作用。

  植根於廣大深厚農業經濟的早期中國文明,短於對外擴張,卻長於對內整頓秩序。每一次大規模的內戰,就是破壞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的一次極端行為。新石器時代的戰爭提高首領地位、促使階級分化和社會分工,以粗暴的方式使得廣大地區短時間內發生文化和血緣的深度交融,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早期中國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進程;而文明的成長反過來促使大規模戰爭的發生,文明化進程每前進一步,戰爭的程度就升級一次。戰爭和文明化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因此戰爭才成為古代中國兩件最大的事之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社會科學戰線》2020年第10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齊澤垚/摘)  

相關焦點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從荒蠻走向文明,新石器時代革命,人們為什麼要定居生活?
    在現在來看,推動文明進步的革命有耳熟能詳的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放到更早些時候,是青銅器與鐵器帶來的革命,那麼更早呢?那就是新石器時代的革命了。新石器時代的革命也稱為農業革命,標誌著人類歷史上從小型的遊牧民族演變成較大的農業定居點和早期文明。
  • 47 日本早期歷史源流的三個時代,新石器時代可能是世界最早發端的?
    東亞歷史第47篇:日本歷史源流之三個時代。東亞歷史說到第47篇,終於說到日本了。對於日本早期的歷史,本文也將同前面文章講到的朝鮮半島早期歷史一樣,從考古、語言、神話傳說以及歷史記載等不同角度來探討。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其中裴李崗文化方面主要探索了該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仰韶文化方面對彩陶及其承載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對龍山文化與早期國家起源特別是夏文化的關係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人類文明的最早起源 人類的早期文明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中歐在公元前6000年達到新石器時代,北歐部分地區在公元前5000-4000年。比如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史前時代,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比如北京人和藍田人,他們大約有45萬年的歷史。中國歷史時代的文化離不開史前人類活動的開放。
  • 從人類文明演進看中國改革開放的必要性
    歷史給了中國這樣的機遇,而中國抓住了,從此跟上了文明變遷的重要節拍,實現了巨大的進步。熟知和適應文明發展的節奏,就會逐漸掌握其內在規律,然後順應這一規律,跟上文明演進的步伐,成為文明進程的推動者。以中國近代歷史變遷作為觀察視角,可以看出這樣一條演進的路徑:先是與現代世界完全隔離,對現代文明的發生、發展和演進全然不知,沉浸於「天下共主」的幻想之中,導致戰爭真正發生時無法應對,被迫進入現代文明體系,開始學習世界先進文明。在這樣的歷史節奏中,我們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如何認識世界大勢,而是如何認識自己。
  • 中國歷代酒器的演進發展史
    在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的酒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塊瑰寶。我們中國有幾千年釀造酒的歷史,中國既是酒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中,具有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同步進行的,隨著古代技術的成就與發展,酒杯也在產生著變化。 分析演進發展史 最早的酒杯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經考古學家發現,我國最早的酒杯是陶製的酒杯。
  • 新石器時代文明的創造者--暗白人,現代人的祖先。
    高加索種族的地中海或者伊比利亞分支在早期分布範圍很廣泛,不像諾迪克人有顯著的特徵。在南方,它與尼格羅種族很難區分;在北方和東方,與蒙古利亞種族沒有顯著的區別。威爾弗裡德·斯科恩·布倫特說,赫胥黎曾懷疑埃及人和印度達羅毗荼人來源於同一個祖先,早期可能從印度到西班牙有一個長條地帶,那裡生活著褐色皮膚的人。這裡所說的地帶指的是暗白皮膚和褐色皮膚的人生活的地帶,他們的分布範圍超越印度,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他們是新石器文化的擁有者,同時還是文明的創始者。這些暗白人可以說是現代人的祖先。他們來源於地中海東部的某些地區。
  • 時代特訓《戰爭與文明》超大型活動前瞻
    歐美畫風戰爭策略手遊《戰爭與文明》即將在7月4日開啟時代特訓活動,作為夏季的超大型活動,特殊兵種、雙倍物資、速升時代等超多活動福利等你來領。維京文明 再徵沙場即使文明不斷的演進,仍無法徹底擺脫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即使戰爭不是文明的選擇,但卻是保衛文明的手段。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相關專家表示,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科技革命與人類文明演進
    (二)原始文明時期典型科技成果  人類最早的技術成果——石器。原始社會最早的技術成果是石器。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主要是用石頭相互敲打製造的比較粗糙的石器,大體可分為尖狀器、刮削器和砍砸器3類。到了新石器時代,石器的製造技術從打制發展到磨製。經過沙子或礫石磨製後的石器更鋒利、形狀也更規整。
  • 人類的發展: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中石腸時代和新石分時代中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它相當於蒙昧時代高級階段,約開始於一萬五千年前,考古學上通常把它劃入新石器時代,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個時期,在石器製造方面的進步是,出現了製造精細、體積較小的石器。
  • 新石器時代,為何農業是最為顯著的?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尤其的農業的產生,可謂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者「新石器革命」。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證實,在公元前約7000年,不知為何,世界很多地區同時出現農業與定居生活。
  • 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早期的北鬥七星巖畫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早期的北鬥七星巖畫 著名巖畫專家、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日前實地觀測了巖畫的鑿磨方法與風格,認定白廟子山巨薯石上的北鬥七星巖畫是新石器早期先民們的作品。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在農業方面取得了怎樣的進步?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直都是農耕大陸型文明的典型代表。而在新石器時代時,我國的古人們就已經擁有了十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隨著更多文物的出土,當時農業發展的狀況逐漸被我們所掌握,而這一時期的農業探索也為之後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