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直都是農耕大陸型文明的典型代表。而在新石器時代時,我國的古人們就已經擁有了十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隨著更多文物的出土,當時農業發展的狀況逐漸被我們所掌握,而這一時期的農業探索也為之後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裝有種子的陶罐
在中國的新石器文化中,以仰韶文化最為著名,今天我們也先來看看在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代表區域中,其農業發展取得了哪些進展呢?首先是相較於舊石器時代的採集類工作,農業已經從漁獵的補充發展成為了生產主體,這一點從氏族社會中女性地位高於男性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在新石器時代,男性依然主要通過狩獵來獲取食物,而耕種則是女性的專利,而且在半坡等遺址中,還發現了類似倉庫的建築,其中儲藏著大量的穀物,這足以說明此時的農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
而除了我們熟知的粟等主食之外,在半坡遺址中,人們還發現了一個裝滿了白菜籽和芥菜籽的罐子,這說明此時的人類已經有了種植蔬菜的能力。
河姆渡遺址
而在南方地區的河姆渡文化,其農業也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其主食作物和北方不同,是以稻穀為主,這說明此時的先民們很有可能已經有了在水田中種植的技術。而隨著出土農具數量的增加,這樣的推測也逐漸被證實。
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骨制農具,由於此時人們還沒有掌握金屬的冶煉技巧,而石制農具又較脆,並不適用於農業耕作,因此大型動物的骨骼就是最好的工具製造材料了。他們會選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胛骨作為工具的主體,然後對其進行打磨,將其製成適用於翻土耕作的工具。之後人們會在這些骨制農具上鑽孔,將其和木柄進行固定。
而這些農具在形制上和中國古代常用的耒耜已經十分相像了,其中耒是雙齒刃,而耜則是有寬度的尖首形農具。這兩種工具適用的工作略有不同,這說明此時的農業生產分工已經十分細緻。
出土的骨制農具
雖然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古人們已經掌握了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但是其在對於農產品的加工上,依然處於相對原始的階段。在如今出土的古人類骨骼中,其中大多數的下頜骨都比現代人粗壯,而且牙齒也有比較明顯的磨損,這說明他們食用的食物製作還是十分粗糙的。
而且這些古人類的骸骨中,還發現了大量壓縮性的骨刺,這種結構的出現一般是由於繁重勞動所致。由此可見新石器時代古人在農業生產上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從他們大量早夭的情況上來看,即使他們掌握了上述技術,他們還是不能獲得穩定的生活環境,依然要對自然展開艱苦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