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中國
從歷史深處出發
沿著時間的脈絡
去看中華5000多年的輝煌文明
第三期
讓我們去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生產與生活」
距今約1萬年前,人類歷史進入到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農業和養畜業,人們開始使用磨製石器,製造陶器,按照血緣關係組成聚落,過著定居生活。中國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農業起源地區之一,是水稻、粟、黍等糧食作物的故鄉。家畜飼養逐漸發展,牲畜種類不斷增加。在傳統的陶器製作之外,人們還發明了編織與紡織技術,不斷滿足自身生產生活的需要。生產方式逐漸從攫取經濟過渡到了生產經濟。
農業的發生
石鐮
新石器時代 裴李崗文化
( 約公元前6100 年- 前5000 年)
長20.6 釐米,寬6 釐米
1989 年河南郟縣水泉出土
此石鐮由片狀條石磨製而成。器身呈弧形,鐮首銳利,背部圓鈍,刃口處加工成整齊細密的鋸齒狀。鐮柄寬厚,末端上下兩側分別有尖狀突起與凹口形結構。實際使用時,石鐮需安裝在木柄上,利用繩索等材料加以固定。末端的突起和凹口形設計便於綁縛鐮身並增強石、木柄結合的穩定性。
這種形式的石鐮是裴李崗文化特有的一種器形,因刃部帶鋸齒,又被稱為「鋸齒石鐮」。作為新石器時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農業收穫工具,石鐮在各地均有發現,其形式大同小異,刃口多磨製而成,類似裴李崗文化經特殊處理的鋸齒石鐮並不多見。裴李崗文化的石鐮製作非常精緻,數量也較多,反映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農業生產規模和糧食收穫量均已得到較大的發展。
石磨盤、石磨棒
新石器時代 裴李崗文化
(約公元前6100 年- 前5000 年)
1978 年河南新鄭裴李崗出土
此石磨盤用整塊石料琢制而成。盤側邊平直,兩端呈圓弧形,平面呈鞋底狀。盤底有四個柱狀矮足,石磨盤表面有磨蝕形成的明顯凹陷。與石磨盤配套的石磨棒也由砂巖磨製而成,形式規整,呈細長的圓柱狀。
石磨盤、石磨棒為遠古人類給穀物脫皮的工具。使用時將穀物攤開在磨盤上,用磨棒在上面反覆滾動,採用碾壓的方法,把穀物的皮殼脫掉。除了穀物,採集的堅果類食物也可以在磨盤上進行脫殼。石磨盤、石磨棒不但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而且也是反映當時人們思想意識的重要證物。墓葬中多見用石磨盤、石磨棒進行隨葬,有的位於墓主人的身體附近,有的位於墓室一旁,還有的平放在墓室中部等,帶有明顯的祭祀性質。石磨盤、石磨棒在各地的新石器文化中均有發現,表明這一古老的加工工具使用非常廣泛深入。其中磁山文化有與裴李崗文化相似的石磨盤、石磨棒實物。它的石磨盤盤底也有三或四個小足,除了盤面一端略尖以外,在形式上與裴李崗文化大同小異,是此類器物的另一個典型代表。
骨耜
新石器時代 河姆渡文化
( 約公元前5200 年- 前4200 年)
1974 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
這兩件骨耜由牛肩胛骨製成。肩胛骨的臼部銼削平整,骨板正中部鑿一道縱向淺凹槽,凹槽下端左右各鑿一孔,用來綁縛木柄。
耜是一種鏟狀工具,一般是木製的,由於木質容易腐朽,木耜的實物資料罕有發現,河姆渡遺址中保存比較完好的木耜僅發現了1 件,而骨耜卻發現了170 多件。這些骨耜邊緣磨蝕得都很厲害,農業專家認定它們是河姆渡人在水田中使用的農具,主要用於平地、挖溝、引水、排水等。近年來,考古學者還發現,骨耜可能同時被用來深掘灰坑和柱洞,與幹欄式建築也有密切關係。大量骨耜的發現表明,河姆渡遺址稻作農業已經十分成熟,完全脫離了刀耕火種的最初階段。
雖然骨耜不同於後來的鋤,但它具備平整水田、修治溝渠等功用,因此人們又將以耜為主要工具的農業稱為「耜耕農業」,它是鋤耕農業的一種形式。
家畜飼養
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馴養家畜,並逐漸使之成為生活中重要的食物來源。家畜種類主要有豬、狗、黃牛、綿羊、山羊等。
陶豬
新石器時代 河姆渡文化
( 約公元前5200 年- 前4200 年)
1973 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
此陶豬肥胖特徵突出,腹部下垂,鬃毛突起。頭肥大,長嘴伸向前方,四足交替似作奔走狀。
整件作品造型生動傳神、憨態可掬,為一件難得的原始藝術佳作。
此陶豬的體型雖然與野豬仍有些近似,但豬頭已經明顯變短,應是人工飼養馴化的結果。除了陶塑豬以外,在河姆渡遺址內破碎的豬骨和牙齒隨處可見,有些陶器上也繪有豬紋等,顯示出當時人工飼養的豬數量較多,豬已成為人們食物的一個重要來源。在中國北方的大汶口文化,豬同樣已經成為主要家畜。當地流行以豬隨葬的習俗,墓中隨葬數量不等的豬以象徵墓主人生前擁有財富的差別。此外,在東北地區的趙寶溝文化「鳥獸圖」尊形器上也有作奔跑狀的豬的形象等。這些情況表明,豬在新石器時代各地人們的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制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器的地區之一。新石器時代, 陶器製作由簡單的手工捏塑、模製、泥片貼塑,再到泥條盤築、慢輪修整,最終產生了快輪制陶技術。中國各地區的陶器在器形、質地、紋飾及器類組合等方面各具特色,體現出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徵。
陶釜、陶灶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 約公元前5000 年- 前3000 年)
1957 年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
此釜灶由釜和灶兩種器具組合而成。上部為釜,廣口圜底,有明顯的折肩,肩部裝飾弦紋。下部為灶,圓口平底,底部有低矮的足釘。側壁開一個上窄下寬的方形口,直通灶的內部。灶口處按壓出波浪狀花邊裝飾。
新石器時代的烹飪技術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後世常用的蒸、煮、烤、烙等手段已經產生。人們還發明了釜灶、鼎、鬲、甗、甑等種類豐富的炊具,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釜灶兼具炊器與燒灶的功能,烹飪時可以直接在灶內生火,於釜內烹煮。由於體積不大、搬動自由、使用簡便,釜灶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接受和普遍認可,不斷得以沿用。龍山時期,出現了將釜、灶連為一體,真正合二為一的造型,是炊器發展進程中的再一次革新。
黑陶雙耳杯、黑陶單耳杯、黑陶盒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500 年- 前2000 年)
1975 年山東膠縣三裡河出土
陶杯與陶盒均以快輪製成,製作精美,器形規整,外表黑亮如漆,是龍山文化的典型陶器。雙耳杯腹部淺刻網格紋,單耳杯為縱向壓印紋,陶盒口沿鑽等距小孔,附尖鈕器蓋。
1928 年考古學者在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發現了一種與仰韶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遺存,將其命名為龍山文化。以後,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晚於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便都稱之為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中、東部和江蘇的淮北地區,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具有較高的發展水平和獨特的成就。該文化以黑色陶器群為顯著特徵。陶器普遍採用輪制,器壁薄而均勻,造型規整,器表多素麵磨光,常見紋飾有劃紋、弦紋、竹節紋、鏤孔,並盛行盲鼻、乳丁等附飾,籃紋少見。袋足器、三足器、圈足器比較發達。
小口尖底陶瓶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 約公元前5000 年- 前3000 年)
1958 年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
此小口尖底瓶呈紡錘狀。頂部為一圓形杯狀小口,頸部略細於口部。圓肩鼓腹,尖錐形底部,器身中部有對稱的雙環形耳。頸部以下飾黑彩,上腹部飾細密的斜線紋,其餘器表素麵磨光。小口尖底瓶器身大多帶環狀耳,可以穿綴繩
索,便於攜帶或搬動。在不同的地域或不同時期,瓶體會呈現地域區別和分期演變的特徵,尤其是瓶口、腹部、底部的形態變化最為顯著。從仰韶文化早期至晚期,尖底瓶的口部歷經杯形口、雙唇口、喇叭口等形狀變化,腹部也呈現流線形、球形、折肩等不同形式,時代特徵非常突出。
小口尖底陶瓶的用途說法較多。一般認為它是一種汲水器,利用重心轉換原理來調節平衡,可以方便地從河流中取水。也有看法認為可能與原始宗教和禮儀有關,是仰韶文化時期神職人員使用的祭器等。
編織與紡織
骨梭
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文化
( 約公元前4200 年- 前2500 年)
1959 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
此骨梭採用寬扁的動物肢骨磨製而成。中部略粗,兩端較細,側面有凹槽。它是原始織機的組件之一。
骨梭在中國各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有發現。其主要功能是牽引一根緯線從交錯的經線之間穿過,使經、緯線快速地完成一次編織過程,從而加快織機的變換速度,提高編織的準確性。
在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原始織機部件有定經杆、綜杆、絞紗棒、機刀、布軸等,在遺址內還出土了葛布和麻布殘片以及底部印有細密布紋的陶器等,這些都是當時紡織技術發展的實物見證。
本文節選於《中華文明——古代中國基本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