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陶寺遺址內發現目前已知新石器時代最大單體夯土建築
基址上發現的大型宮室建築,則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人頭骨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陶寺遺址有著明確的功能分區,其中宮殿區作為一處大型都邑類遺址最為核心的功能區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區域,也是陶寺遺址都城性質最重要最直接的要素之一。
-
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陶器骨器
中新社西安六月二十四日電(鳳音)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位於西安東郊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米家崖遺址,新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骨器,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資料。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居民點星羅棋布。但是,正如過去人們常說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裡不僅多次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也是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陝西沙苑、山西懷仁、河南許昌、北京門頭溝等地都發現了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
-
福建發現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東方網11月29日消息:福建省文化廳和三明市政府昨天宣布,考古工作者在三明市萬壽巖的兩個洞穴中分別發現了距今將近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和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石鋪面。遺址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發掘面積400平方米,共出土800多件石製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多種動物化石,經國家文物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等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論證,認為其年代分別為18.5萬年前和1至3萬年前。文物考古專家和第四紀地質專家認為,福建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
-
石首發現新石器時代「姊妹古城」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劉暢、通訊員範傑、程峻報導:20日,考古專家勘察認定,石首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與走馬嶺古城應為「姊妹城」。2002年,國務院將石首走馬嶺新石器古城遺址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6月1日,荊州市博物館等10多位考古專家在與走馬嶺一河之隔的屯子山村勘察時,意外發現了一座新的神秘古城。
-
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錛
惠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見下圖),通長6釐米,通寬3釐米,厚約4釐米,質量40克。石錛表面凹凸不平較粗糙,有光澤,灰色,單面刃,斷面呈長方形,弧背,頂端和兩側都有長條平面,正面稍凸弧,刃緣斜向。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英國巨石陣附近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住的是是建造者,還是聚攏者
科學未萌時代,人們習慣把一切解釋不了的現象,統統推給神和鬼。科學相對發達的今天,人們對於仍然還無法解釋的現象,雖不好再繼續推給神和鬼,但許多人甩鍋偷懶的習慣「濤聲依舊」。甩給誰?要麼甩給「外星人」,要麼甩給「時空穿越」。
-
47 日本早期歷史源流的三個時代,新石器時代可能是世界最早發端的?
明治十年(公元1877年),在現今東京市品川區附近有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大森貝冢」出土。在掘出的遺物中,發現有素燒的土器,可能是用來煮食或儲存食物的。這些土器上有隆起像繩子一樣的紋路,因而日本學界稱之為「繩文土器」。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申遺成功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曾兩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當事人高蒙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
從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時代的人到底如何織布呢?
知識為想像力插上翅膀~前不久,良渚古城遺產申遺成功。可能讓更多人高興的是,良渚文化距今約五千年上下,與我們所熟悉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正好契合。不過兩者的算法並不相同,只能作為吸引眼球的話題,並不是嚴謹的用法。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見證五千年文明歷程
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產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8000—前2000)此期建築基本可分南北兩大系南方潮溼地區從巢居發展為架空的幹欄已發現的最早遺蹟為7000年前的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淇縣王莊龍山文化遺址發掘簡報(88) 河南汝州市煤山龍山文化墓葬發掘簡報(107) 河南省濮陽市鐵丘遺址2012年試掘簡報(119) 河南省淅川縣姚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掘簡報
-
餘杭良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遺址
玉鉞上的神徽 良渚古城西城牆 浙江在線9月2日訊(錢江晚報通訊員 陳道亮 記者 施雯)五千年前 良渚古城 五千年前世界最大的城市遺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保護區面積約42平方公裡。 遺址最早發現於1936年,80年來,先後發現了高等級墓地、祭壇、大型宮殿基址、古城等不同類型的180多處遺址,是目前已知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遺址。
-
中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徵,銅石時代的主要特徵
在世界範圍內,中石器時代文化分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兩大群,前者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代表,屬採集漁獵文化,這種細石器,是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鑲嵌在骨、木柄上作複合工具使用。在我國,中石器文化發現不多.在陝西大荔發現的沙苑文化和河南許昌發現的靈井文化,都是以細石器為特徵,是從細小的石核上剝落下石片,一般缺少加工。
-
又添新謎:英巨石陣附近發現新石器時代大型豎井圈
當地時間22日,考古學家表示,在英國英格蘭西南部的巨石陣附近,發現了擁有至少4500年歷史的大型豎井圈遺蹟,這可能是英國最大的史前構造物之一。 據報導,考古學家在距離巨石陣約3000米的史前聚落遺蹟杜靈頓垣牆(Durrington Walls)附近,發現了至少20個豎井,它們圍成了一個圓圈,每個豎井直徑至少有10米以上,深達5米。研究還表明,這些豎井是由至少45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人們挖掘的。 有考古學家認為,這些豎井似乎是被用作「某個與巨石陣相關聯的神聖區域的邊界」。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