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內發現目前已知新石器時代最大單體夯土建築

2020-12-04 瀟湘晨報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中國國家文物局24日在北京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上獲悉,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的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進一步確認了宮城內面積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宮殿建築的存在,是迄今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基址上發現的大型宮室建築,則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

人頭骨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陶寺遺址有著明確的功能分區,其中宮殿區作為一處大型都邑類遺址最為核心的功能區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區域,也是陶寺遺址都城性質最重要最直接的要素之一。自2013年至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持續對陶寺遺址疑似宮城城牆進行解剖發掘,歷時5年逐步確認了陶寺遺址近13萬平方米宮城的存在,並較為全面地揭露了南東門址和東南拐角處的側門。

2018年至2019年度的發掘工作重點是全面揭露宮城內最大面積的宮殿建築,發掘總面積2880平方米,取得重大收穫。

大型夯土建築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濤研究員介紹,發掘確認了三排柱網結構的大型宮室建築的規模、結構、年代等問題。該宮室建築臺體約520餘平方米,基址之上殘留有三排18個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礎石,有些礎石周邊填有石塊,同時,大型宮室建築以北也發現有夯土基礎。

大型宮室建築以東發現一座大型房址,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10.85米,南北長9.65米。房址為地面建築,帶有圍牆,房址地面為燒烤地面,質地堅硬。房址與大型宮室建築同時,推斷為其附屬建築。在大型房址的東南新發現一座小型房址。室內為白灰皮地面,中間位置有方形灶面。該房址發現7塊牛肢骨,1件銅器殘片。此外,室內發現集中擺放得牛腿骨。推測其也是大型宮室建築的附屬建築,類似儲藏室。

銅璧形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此外,宮殿建築的東南拐角發現人頭骨坑、水井等重要遺蹟,出土一件銅璧形器,十分罕見。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型房址以東新發現4個排列有序的柱洞,且與大型宮室建築南排柱洞在同一條東西線上,具體不明,但線索重大,有待發掘。

此次發掘不僅進一步確認了宮城內面積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宮殿建築的存在,是迄今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該建築基址之上發現有2座主殿、東側附屬建築、中部庭院、東部疑似廊廡等,其結構複雜,布局規整,史前罕見,當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宮殿建築基址之上的大型宮室建築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南部的襄汾縣陶寺鄉,地處汾河岸邊、臨汾盆地。專家認為,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發掘與發現,對中華文明起源以及早期中國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具有推動意義。(完)

【編輯:孫靜波】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江西發現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
    華聲報修水消息:為配合武(寧)吉(安)高速公路建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一個有著46處文物遺址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群——修水縣上奉鎮山背文化遺址群進行搶救發掘。一處距今約5000年、罕見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於日前出土,專家還在這間房屋遺蹟內發現了100多件藝術性石球、石蛋和大量生產工具及日用器皿,其均為新石器居住遺址中所罕見。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迄今史前最大夯土建築基址陶寺遺址有著明確的功能分區,其中宮殿區作為大型都邑類遺址最為核心的功能區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區域,也是陶寺遺址都城性質最重要最直接的要素之一。自2013年至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持續對陶寺遺址疑似宮城城牆進行解剖發掘,歷時5年逐步確認了陶寺遺址近13萬平方米宮城的存在,並較為全面地揭露了南東門址和東南拐角處的側門。2018年至2019年度的發掘工作重點是全面揭露宮城內最大面積的宮殿建築,發掘總面積2880平方米。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大河早點看丨世界最大單體夯土建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獲殊榮...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破土」而出 成為世界最大單體夯土建築10月19日,備受矚目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迎賓。除了豐富的館藏文物,該館因其外圍及內部局部裝修採用的全手工夯土牆工藝,共使用夯土4000立方米,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3年改造1萬個小區!
  • 實習手記|2020年秋季陶寺遺址發掘收穫與認識
    陶寺的土非常難認——至少對於我而言是這樣的,夯土不像商周時那樣硬實,相對比較「軟」,好在刮面颳得多後,手鏟划過夯土時那種絲滑如德芙般的手感讓我難忘,再去刮別的土,都有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這可能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意境吧。在我得意於基本能辨認出夯土的時候,我們敬愛的馮老師給了我「當頭一棒」。
  •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國最早的天文臺:距今有4700多年歷史
    天文臺是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觀察,在我國古代就有了,那麼山西的陶寺觀象臺就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天文臺。陶寺古觀象臺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城遺址,距今約4700年,2003年被發現,是該遺址考古中重大的發現,「觀象臺」遺蹟的發現,證實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的考古發現[1]。石峁城址的發現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文萃】新石器時代戰爭與早期中國文明演進
    中國新石器時代存在戰爭是毋庸置疑的,既有武器(鏃、鉞)、防禦設施(環壕、城垣)、亂葬坑等方面的考古學證據,也留下了古史傳說。  一  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廟底溝時代,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具體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大規模戰爭的第一階段。該階段戰爭主要是由中原核心區的迅猛擴張所引發,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涉及範圍廣大。二是變化程度巨大。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魏晉時期的石柱類建築有古希臘風格
    此期建築基本可分南北兩大系 南方潮溼地區從巢居 發展為架空的幹欄 已發現的最早遺蹟為7000年前的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的 兼用榫卯和綁紮的幹欄式建築
  • 暴露自己就可能被消滅,黑暗森林法則在新石器時代體現的淋漓盡致
    被史書記載下來的事例清晰可見,而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新石器時代,黑暗森林法則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新石器時代的華夏大地,各地的文化出現有先有後,並且各個文化之間都不連續,不像現在這樣「鐵板一塊」。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文化達到一定的高度,光芒就掩蓋不住,勢必會暴露在外,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那些沒有被文明覆蓋到的地方,就潛伏著覬覦先進文明的「黑暗」勢力。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此次入選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和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0月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渠縣城壩遺址項目已獲得田野考古獎一等獎。此次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再度證明了它的價值。
  •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的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多米,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道路兩側有牆垣。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經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後城咀石城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佔地約138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由甕城、外城、內城構成。
  • 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錛
    惠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見下圖),通長6釐米,通寬3釐米,厚約4釐米,質量40克。石錛表面凹凸不平較粗糙,有光澤,灰色,單面刃,斷面呈長方形,弧背,頂端和兩側都有長條平面,正面稍凸弧,刃緣斜向。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 堪比瑪雅和亞特蘭蒂斯:陝西,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遺址包含內、外城和「皇城臺」,為已知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 (龍山時期至夏階段) 面積最大城址,但沒有任何文字史料記載。  為便於大家理解,「城記」從五個方面來詮釋「石峁遺址」這座「神秘之城」。  第一:規模宏大,史前第一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見證五千年文明歷程
    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8000—前2000)此期建築基本可分南北兩大系南方潮溼地區從巢居發展為架空的幹欄已發現的最早遺蹟為7000年前的▲鄭州大河村遺址復原圖先秦時期(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夏朝的城市遺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築
  •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陶器越發重要,動物紋成為最常見的陶器花紋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陶器被廣泛的大量運用,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用具。因此,陶器的發明有時被看作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今天的文章中要講的,就是有關於陶器上面的花紋——動物紋的相關情況。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動物紋是比較多的。這可能是因為動物是當時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之一,與人們的關係極其密切。再者,一些動物被原始先民當作圖騰崇拜,也就有比較神聖的意義。從現存的陶器來看,常見的動物紋是魚紋、鳥紋、蛙紋、鹿紋、豬紋等紋樣。而仰韶文化的動物紋則是最典型的。
  • 英國巨石陣附近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住的是是建造者,還是聚攏者
    科學未萌時代,人們習慣把一切解釋不了的現象,統統推給神和鬼。科學相對發達的今天,人們對於仍然還無法解釋的現象,雖不好再繼續推給神和鬼,但許多人甩鍋偷懶的習慣「濤聲依舊」。甩給誰?要麼甩給「外星人」,要麼甩給「時空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