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慈欣的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中,有一個著名「黑暗森林」法則,他將宇宙比喻成一座黑暗的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任何暴露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另一個文明消滅。黑暗森林法則咋一看雖然略顯殘酷,但卻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文明不斷增長擴張,但資源有限,生存則是文明的第一要務。
《三體》:「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 」
縱觀人類發展史,黑暗森林法則實則無處不在,文明之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就隱藏著無數的帶槍獵人,世界歷史上曾經無數次發生不起眼的落後文明,或者說蠻族消滅上等文明的事跡,如東羅馬帝國亡於日耳曼蠻族、晉朝亡於五胡、大宋亡於金人和蒙古人、明朝亡於滿清等等,那些處在黑暗角落的蠻族,搶先開了第一槍,用最簡單的手段得到了資源,消除了對自己的威脅。
被史書記載下來的事例清晰可見,而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新石器時代,黑暗森林法則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新石器時代的華夏大地,各地的文化出現有先有後,並且各個文化之間都不連續,不像現在這樣「鐵板一塊」。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文化達到一定的高度,光芒就掩蓋不住,勢必會暴露在外,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那些沒有被文明覆蓋到的地方,就潛伏著覬覦先進文明的「黑暗」勢力。就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曾經盛極一時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都可能是倒在了其他文化的獵槍之下。
整體消失的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北方盛極一時的地域文化,在華夏大地多數地方還未開化之時,紅山文化就已經光芒四射,照亮了西遼河一帶。但讓考古學家不解的是,紅山文化可謂是極盛急衰,在其鼎盛期突然滅亡了。關於紅山文化的滅亡,學術界並未有統一的意見,有的認為是環境惡化所致(《紅山文化研究》),有的認為是被蠻族所滅。在這些觀點中,筆者認為環境惡化導致紅山文化急速滅亡不太合理,處於農耕文化和北方地區的遊牧文化接觸的前沿的紅山文化,大概率是亡於周圍的蠻族。因為在紅山文化之後的西遼河地區,又誕生了一種與紅山文化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小河沿文化,而且相較於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的農耕工具以及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並且開始大量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因素,並且開始出現原始的圖畫和零星的陶文(《紅山文化探秘》),這表明西遼河地區的環境並沒有問題,不至於讓一個鼎盛的文化突然滅亡。
小河沿文化雖然延續了部分紅山文化的內涵,但小河沿文化和紅山文化又有著明顯的斷層,其整體發展高度都不及紅山文化,自興隆窪-紅山文化以來,西遼河地區領先于于中原地區的發展趨勢開始轉變,這些似乎暗示著創造著紅山與小河沿文化的,不是一個族群,分子人類學中也找到了些許痕跡,在新石器時代的遼西地區,「古東北類型」居民應該是這裡最原始的土著,但之後一支流動性和遷徙性較強的居民從更北的地區南下進入遼西,其形態特徵屬「古蒙古高原類型」(《遼西地區先秦時期居民的體制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這些證據似乎都暗示著一個結果,另一個族群滅亡了紅山文化。
被異族攻陷的陶寺
公元前2000年,正值考古學上龍山文化興盛的時代,此時大河之北、面積達280萬平方米陶寺絕對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邑。考古學中看到的陶寺一派生機勃勃,鼉鼓(鱷魚皮製成的鼓)、石磬、銅鈴以及有著天文觀象功能的遺址的出土,表明這裡是一個禮樂齊備的都邑。
但陶寺的興旺發達並沒有持續很久,考古顯示在陶寺文化中期,陶寺被異族暴力損毀了,考古揭示的情景令人觸目驚心,陶寺的宮殿區被人為破壞,包括「王墓」在內的貴族墓葬也被入侵者直搗中央的棺槨(許宏,《最早的中國》),此後的100年,陶寺淪為普通聚落,並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關於陶寺的滅亡,諸多證據指向活躍在西北農牧分界線一帶的石峁文化。極盛一時的陶寺亡於石峁,頗有龍山時代的遊牧民族滅亡農耕文明的味道。
不知所蹤的石峁文化
興旺發達的中原大國陶寺,很大概率上是被潛伏在北方幾百年的石峁所滅。但石峁文化自身的結局也是迷霧重重。石峁文化是陝北與內蒙交界處的一個新石器文化類型,根據考古記載,石峁人總共在這裡生活了400餘年,公元前2300年開始在陝北紮根,公元前1900年前後,在夏王朝早期突然去向不明,消失在了考古人的視野當中。是城防失守、火災所毀滅,還是遭到外族侵略滅亡的?考古學家並沒有在遺址中發現與其相對應的證據和痕跡。
不過有學者認為,石峁一帶正是史書中記載的白狄的活動之地(此觀點出自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沈長雲教授),且與內蒙一帶的老虎山文化密切相關,這一帶的氣候變得日益乾冷,種族之間衝突加劇,可能是石峁消失的主要因素(《老虎山文化的擴張與對外影響》)。
除了紅山、陶寺和石峁,「黑暗森林」法則一幕幕上演在新石器時代,眾多文化類型的更迭甚至消失,如同一部部的「悲喜劇」。在華夏大地上,發達的文明猶如一座座燈塔照亮周邊的區域,而文明之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則如黑暗的森林,那裡面潛伏著數不清的帶槍獵人,他們時刻窺視者文明國度的動向,被發現,總有一方被消滅,留到最後的不一定是最文明的,但卻是勝利者。
文中重要觀點參考文獻
《紅山文化探秘》第十三期——小河沿文化,紅山文化研究會;
《遼西地區先秦時期居民的體制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趙欣, 2009 - 吉林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紅山文化研究》,索秀芬、李少兵,《考古學報 》,2011年第3期;
《何以中國》,許宏,三聯書店,2014年3月;
《老虎山文化的擴張與對外影響》,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