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國最早的天文臺:距今有4700多年歷史

2020-12-04 阿昌環遊中國旅行記

這裡是「阿昌環走遍中國」的旅行日記,歡迎與阿昌一起看遍祖國大好河山,喜歡請關注!

季節的氣候變化對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今天還是古代,今天的現代科技可以說是很先進啦,在古代農業社會就不一樣,人們對氣候季節變化,只能根據一些自然規律總結經驗,然而在古代先人也是很有聰明智慧的,它們對天文氣候的觀察也有很多先進的並且精確的計算方法和傑出的成就。

天文臺是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觀察,在我國古代就有了,那麼山西的陶寺觀象臺就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天文臺。

陶寺古觀象臺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城遺址,距今約4700年,2003年被發現,是該遺址考古中重大的發現,「觀象臺」遺蹟的發現,證實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

它由13根夯土柱組成,呈半圓形,半徑10.5米,弧長19.5米。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狹縫觀測塔爾山日出方位,確定季節、節氣,安排農耕。考古隊在原址複製模型進行模擬實測,從第二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冬至日,第1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第7個狹縫看到日出為春、秋分。

小編我2018年霜降就到過陶寺遺址遊玩參觀過,在霜降的季節早晨的太陽光從塔爾山升起,然後從其中一個觀象臺的縫隙中直射出來,與觀象臺上的季節刻度完全相符,見證了觀象臺的奇蹟,不得不佩服古人對天文氣候的智慧。

你知道中國這座古代最早的天文觀象臺嗎?歡迎留言發表建議。

相關焦點

  • 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距今4300多年,出土兩個文字一個至今無解!
    眾所周知,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薪火相傳至今,那麼最早的中國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呢?山西考古發現一座上古遺址,距今4300多年,揭開了最早中國的神秘面紗,而且還出土了兩個文字,其中一個至今無解,至少爭議頗大!所謂「中國」的直接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青銅器上。
  • 中國考古大事件!可能發現了最早的國都(圖)
    陶寺遺址。石窯群發掘地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局等聯合主辦的「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暨《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 中國最早飼養的是山羊還是綿羊?專家:是綿羊
    新華網北京2月16日電(記者喻菲)儘管中國人對於農曆羊年的羊是指山羊還是綿羊看法不一,考古學家肯定的是,目前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家羊是綿羊,而中國人養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說,距今約5600至5000年前,中國最早的家養綿羊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後逐步由黃河上遊地區向東傳播。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及東方、東南方古文明的交匯撞擊之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它相當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根基。 ▲「最早中國」展廳 陶寺遺址,被稱為最早的「中國」,留存有陶寺堯都和堯文化的精髓
  • 江西這個地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址,距今已有一萬多年
    普遍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種糧食了,但是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起源於哪裡嗎?這個稻作之源便是位於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大源鄉境內的仙人洞。仙人洞位於萬年縣東偏北約12千米。這裡被100餘位來自中國農業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認定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地,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
  •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早的應該是古中國,我們有五大「證據」!
    第一點,最早的文字,賈湖契刻符號我國考古人員在蔣湖遺址當中,發掘出了陶器和石器上,它們上面分別發現了17個契刻符號,這個符號有很多的筆畫所組成,類似於商場的甲骨文的文字,賈湖文化距今應該有8000多年了,經過當時的專家解讀和辨認,賈湖契刻符號應該是屬於最原始的文字,也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符號,他們用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起古代埃及
  • 中國人類用火最早的遺蹟,元謀人?NO它在山西鮮為人知
    我們都知道中華上下歷史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處處有文化發源地、名勝古蹟、遺址…處於黃河流域的山西也不例外處處是文化發源地。有它的大院文化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渠家大院…有晉商文化、汾河文化、關隘文化…還有不可缺少的人類文明發源地西侯度遺址、陶寺遺址、丁村遺址。
  • 山西出土一破罐子,刻倆符號成稀世國寶,專家:虞夏傳說是真的!
    夏朝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也是世人廣為認可的第一個朝代。雖然至今為止關於它的記載仍然不多,無法徹底佐證它的存在,但是這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懷疑 ,人們還是認為夏朝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朝代。
  • 《陶寺: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之|龍盤現世
    在山西省襄汾縣著名的陶寺遺址就出土4件距今四千多年帶有龍形圖案的陶器,我們叫它「龍盤」。一、龍盤發現1978年4月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臨汾行署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陶寺遺址正式考古發掘。到1980年春夏季發掘快結束時,在陶寺大墓M3016墓室平面的清理中,一個圓盤形的陶器初露,模模糊糊看到有一些圖案。
  •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早的是古代中國,而不是古埃及和古巴比倫
    一、最早的文字賈湖契刻符號中國考古人員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上發現了17個契刻符號,這些符號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有近似甲骨文中的文字,而賈湖文化距今約8000年。經過專家解讀和辨認,賈湖契刻符號應該屬於最原始的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符號。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第一財經:陶寺遺址考古隊領隊何駑將陶寺稱為「最初的中國」,你也曾提到它是「中原文明的起點」。請問,這個遺址的特點在哪兒?王巍:中原文明的起點可以定在陶寺遺址為代表的陶寺文化。陶寺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距今4300年至4000年之間。它是同時期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址,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城內按照功能分區。
  • 東北挖出一條「真龍」,距今8000多年,中國龍真的不存在?
    然而,隨著史前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黃帝造龍的歷史卻被顛覆。尤其是一系列史前遺址考古發現,證實了黃帝造龍屬於虛構,中國龍的歷史超過8000年!由於考古發現中國龍歷史超過8000年,當時古人還很「誠實」,因此這又帶來另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中國龍真的不存在嗎?
  • 我國最早的冶銅術和出土銅器
    有一種說法,是我國的冶銅術來源於外國。那麼實際上,我國的冶銅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我國最早的銅鈴鐺又發現於什麼時期呢?冶銅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最重要技術成果之一。目前已發現最早的銅器與製作銅器有關的遺蹟、遺物,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龍山諸文化中。
  • 陶寺遺址內發現目前已知新石器時代最大單體夯土建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陶寺遺址有著明確的功能分區,其中宮殿區作為一處大型都邑類遺址最為核心的功能區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區域,也是陶寺遺址都城性質最重要最直接的要素之一。自2013年至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持續對陶寺遺址疑似宮城城牆進行解剖發掘,歷時5年逐步確認了陶寺遺址近13萬平方米宮城的存在,並較為全面地揭露了南東門址和東南拐角處的側門。2018年至2019年度的發掘工作重點是全面揭露宮城內最大面積的宮殿建築,發掘總面積2880平方米,取得重大收穫。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樣計算的?
    那麼,中華文明5000年左右的可靠性到底有多大?這5000年歷史到底是如何計算的呢?考古文物的發掘,是探索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意義,2004年山東省昌樂出土的100多塊獸甲骨上,刻了600多個符號,經過考古專家鑑定,這是45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字。在我國寧夏、內蒙,同樣也出土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文字;2016年,浙江平湖又出土了240多件器物,這些器物上的刻畫符號是良渚先民5000多年前所使用的文字。
  • 中國發現這遺址讓西方驚訝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中外出現兩種不同意見,中國歷史專家認為是夏朝,而西方歷史專家非要眼見為實,以出土的文物為準,只承認商朝,為了努力證明夏朝的存在,說服西方專家,咱們國家開啟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沒想到有了一份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