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數千年,龍與龍的精神已經滲透於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與最強符號。龍是中國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常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古之先祖,常有「天人感應」的觀念。炎帝母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堯帝母感赤龍,十四個月生堯。這可能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在觀念上的根源。在山西省襄汾縣著名的陶寺遺址就出土4件距今四千多年帶有龍形圖案的陶器,我們叫它「龍盤」。
一、龍盤發現
1978年4月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臨汾行署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陶寺遺址正式考古發掘。到1980年春夏季發掘快結束時,在陶寺大墓M3016墓室平面的清理中,一個圓盤形的陶器初露,模模糊糊看到有一些圖案。因這個墓葬屬於大型墓,面積較大,進一步發掘比較耗時間,據考古隊高天麟與高煒先生回憶,當時又把這個陶盤放回了原處,撤了工地,留待下半年發掘。
在下半年的發掘中,考古隊才知道此盤不是一個我們通常所見的那種簡單盤子,竟然是一個彩繪有龍形圖案的陶盤,這就成為陶寺發現的第一個龍盤,感覺好像它和我們打了聲招呼,隱了回去,又讓我們等了幾個月才見真容。好東西豈是那麼容易見的!之後在大型墓M3072、M3073和M2001中又分別出土3件龍盤。
考古人,「窗燈崇山裡,手鏟汾水東」,陶寺龍盤,見知於世!
陶寺M3016出土龍盤
M3016之龍盤
二、陶寺龍的特點
陶寺4件龍盤大小基本相同,盤口一般直徑35-40釐米,盤底直徑12-15釐米,高在7-12釐米之間。其中最先出土的龍盤編號M3016:9,保存較好,紋飾圖案也比較清晰,盤口直徑36.6釐米、底徑15釐米、腹部深6.2釐米、盤體整體高6.8釐米。編號是M3072:6的龍盤保存最好,圖案最清晰,盤口直徑40.7釐米、底徑15釐米、腹部深7.8釐米、盤體整體高9釐米。
M3072出土龍盤
M3073出土龍盤
M3016出土龍盤
M2001出土龍盤
仔細觀察陶寺龍盤上的龍形象會發現以下特點:第一,均是蟠龍,盤曲如蛇;第二,身體上見有鱗狀斑紋,似鱷;第三,有的頭部兩側方形似耳,或是簡化形態的雙耳。蛇無耳,三角形頭,又非蛇;第四,長頜,有的是鋸齒狀牙齒,有的無牙齒,這與蛇有牙和常見兩顆毒牙明顯不同;第五,均口銜枝狀物,十分罕見。其實,這些龍形象最大的特點是多種「靈獸」的組合體,且這個組合形象現實中並不存的,這正是「龍」的最大特點。陶寺龍是真正意義上的「龍」的雛形,是與夏、商、周及後世龍最有直接淵源關係的龍形象。
此外,進一步考察陶寺4件龍盤的「龍形象」,我們會發現它們是有著相對的前後形態變化的。經過考古學早、晚序列的排隊,我們確定出土龍盤的四座大型墓葬分別屬於陶寺文化早期的三組至五組,也就是說其埋葬年代是有先後不同的,分別是M3072M3073M2001M3016,M3072最先入葬,M3016相對較晚些。我們再觀察四個龍盤形制,雖然器形比較接近,但其口沿裝飾有明顯差別,M3072與M3073龍盤口沿無裝飾,M2001與M3016有黑、白、紅條紋形成的彩色裝飾。更為明顯的是,龍的頭部也存在兩個不同階段不同的細部形態差別,M3072與M3073的龍口中有明顯兩排牙齒,而M2001與M3016的龍口中無牙,並出現了寬闊的前額且微凸,即上顎凸鼓,這是後世龍常見的形象特徵。陶寺四個龍形象存在前後兩個相對早、晚不斷發展變化的階段,偏晚些的比偏早的龍更加接近後世龍的形象。
三、龍盤詮釋了什麼?
龍盤出土於陶寺遺址早期墓地,這片墓地規模宏大,約有4萬平方米,考古隊發掘了其中的1309座墓葬。但如此多的墓葬中出龍盤的只有前述的4座墓葬,換言之龍盤屬於極少數人。同時,出土龍盤的4座墓葬又非普通墓葬,均是大型墓,這類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地位顯赫,應該大都是當時的最高統治階層,或言「王者」,這樣龍盤就成為等級差別與身份地位的象徵物。
此外,我們注意到,龍盤在墓室中擺放於墓主人右側偏上部,是固定的,而且數量也是固定的,僅1件,這和此類大型墓中出土的鼉鼓、石磬、廚刀、大口罐等等位置固定、數量組合相對固定的情況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些器物明顯的是用於某種儀式與場合,顯然是我們常說的「禮器」,而這種固定的或者規制化的現象卻透露出一種制度的東西即禮制出現。而禮制正是中華文明的特質與重要內容。因此,龍盤是中國早期禮制文明的代表器物之一,而龍已經成為此時最高權力的象徵,或許也是當時的圖騰和這個國家的標識,似也可以稱之為「國徽」。
四、其他地方發現的早期龍形器
並不是只有陶寺遺址發現龍形器物,我國其他地方也有發現龍形遺存,陶寺龍也不是今天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龍形象。
1994年,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一個石頭堆成的龍的形象,用紅褐色大小均等的礫巖石塊堆塑而成,全長19.7米,寬1.8~2米,其造型發掘者認為酷似一條巨大的龍,距今近約8000年。我們稱之為「龍形石堆」,這個「龍形石堆」是有不同看法的,它是處於一群房子中間,所以朱乃誠先生直接推測為一種「石鋪的道路」,或是與祭祀活動有關的一條特殊道路的遺存。現經考古發現的這條特殊的道路,可能已不是當初完整的情況,所以容易使人從某種動物等形象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真正龍的形象。
查海「龍形石堆」
查海「龍形石堆」處於房址群中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用蚌殼塑成的圖案中有龍的形象,一般稱之為「蚌塑龍」。該遺址屬於仰韶文化距今約6400多年的第二期文化,遺存中發現了3組蚌殼圖案,3組中均有一處龍的形象。第一組蚌殼圖案主要是龍與虎組合;第2組蚌殼圖案是龍、虎、鳥、鹿、蜘蛛等;第三組是人騎龍、虎,其它蚌殼散亂難辨。可見,龍虎是其基本組合。龍虎圖案主流看法有兩點:一是象徵著圖騰崇拜,二是揭示了天文曆象,二象與北鬥。關於西水坡的這一龍形蚌塑圖案,需要注意的是「龍」形象比較寫實,頭、頸、背、分趾、長尾等十分明顯,與之組合的其它動物也均是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因此,較多的學者就認為其可能是「鱷魚」的形象,或者主源於鱷魚,先民也多稱為「鱷龍」或「鼉龍」。而實際上,在西水坡仰韶文化時期甚至龍山文化遺存中也確實發現了多個鱷魚遺骸。
西水坡「蚌塑龍」
還有一些玉質的龍,比如1998年在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M16出土了1件玉質的「龍」。整個器形為扁環形,首尾相連。其吻部突出,頭頂雕刻雙角,陰線刻出嘴、鼻與橄欖形眼。身體捲曲成環,背部陰線刻出17條放射狀的斜線,似龍身鱗片。靠近尾部對鑽一圓孔,可見,應是用於佩戴的墜飾。發掘者認為玉龍距今5500年~5300年,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玉龍,是當時人們心中的崇拜的神靈,遺址所在的巢湖地區也是中國龍文化的發祥地。
凌家灘「玉龍」
也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朱乃誠先生認為觀察它的正面,很像「虎」的形象,所以稱之為「玉虎」。對於其細節辨識不同,導致了認識的差異,主要集中於兩點,朱先生認為頭上的不是雙角,而是雙耳;背上的放射狀斜線表現的是身上的鬃毛,而非鱗片。加之,在遺址85M1、87M15、87M8出土4件明顯是虎首的玉璜,因此,虎的形象是其所常見的。值得注意的是,凌家灘墓葬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重要的大墓出土陶器非常少,玉器卻非常多,而中等墓葬出土的陶器相對多一些。可以肯定的是,出土所謂「玉龍」的墓M16出土的陶器比玉器多,雖然也是重要的墓葬,地位卻並不是遺址中最高等階層,這一點明顯不同於陶寺的龍盤只出在最高級別的大墓中。
分布於西遼河流域的著名的「紅山文化」, 也發現了大量的龍形器,比如「玉豬龍」。這個所謂的「豬龍」形象,是源於該玉器展現的面部和彎曲的身體特徵。首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野「豬」,而彎曲的身體使人想到中國神話中「龍」的軀體。組合而成「豬龍」的名稱。紅山文化玉豬龍數量至少在30件以上,以傳出地點和收藏品為主,科學發掘品較少。從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積石冢M4和第十六地點積石冢M14出土玉豬龍判斷,其年代在距今5300~5000年。
紅山文化「玉豬龍」
郭大順先生把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就是我們常見的這類明顯是豬首的龍,因其器形像玉玦,稱為「玦形龍」,還有一類,體形瘦細成「C」形,長吻,無耳,額後帶有較長鬃毛。關於這類「C形龍」一般認為屬於紅山文化最晚期遺物,也有學者說它年代比較晚,不是紅山文化的玉龍,均非發掘品,是收藏品,屬於公元前2000以後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這在年代上晚於陶寺龍盤的時代。關於其獸首也有不同看法,一般認為其原形是豬,還有熊、鹿、蠐螬(金龜子幼蟲)等不同動物。就形態而言,紅山文化C形龍更像蜷體的龍形象。
「C形」玉龍
以上是早於陶寺龍的各類龍形象遺物,或者爭議較大,或者直接是某一種動物為主的形態,如鱷魚、豬、熊、虎、鹿形。嚴謹而言,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龍」!
早期中國比陶寺文化年代晚的遺址也發現有龍形器,比如河南偃師二里頭用綠松石塑造成的龍形。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一些器物也有龍的圖案,比如銅盤,盤內有一個明顯的龍的形象,龍的四周環繞有虎、鳥、魚形圖案。此外,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遺址發現一件商代晚期飲酒器的青銅觥,上有明顯的龍形紋飾,龍首昂翹,瞪目張角,栩栩如生。但同時在器物兩側還裝飾有十分明顯的鱷魚紋。也就是說在商代人們觀念中龍是龍,鱷魚是鱷魚,兩者不一樣。
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
殷墟婦好墓青銅盤
殷墟婦好墓青銅盤龍紋
桃花者村青銅觥
桃花者村青銅觥紋飾(拓片)
此後,歷代不斷的把龍具體化、豐富化,添加很多因素,逐漸就形成今天我們見到的繁縟華麗的龍。
五、龍的內涵
《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具神力,有神性。這與前文我們說龍多源於能通神的靈獸或動物密切相關,且龍是多種通神動物的集合或組合體,也是不同族群不斷融合的反映。
需要強調的是,龍的出現、發展與演變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經歷不同歷史階段與朝代更替,不斷豐富完善,逐漸就形成今天我們見到的龍形象,並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然而,無論如何發展變化,其最初的精神內涵與所具品性卻一以貫之,初心至今。
第一,龍性。
水性。多發現在水器上,如陶盤、銅盤、銅觥等等,與水、雲、雨相關。或因是水生物,而神化成為主管雨水的神祇。《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言及「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呂氏春秋·有始覽》說:「故以龍致雨,以形逐影。」更早的商代甲骨文中也有明確刻辭,《合集》13002: 乙未卜,龍亡其雨 。《合集》29990: 其作龍於凡田,有雨?諸如此類種種。因此龍與風調雨順關聯,意味著「豐產豐收」!
明代劉基有詩云「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就是龍布雲行雨最好的景色寫照。
第二,龍德
水性這一特點延伸出的「豐產豐收」,表現的正是「澤被四方,心繫萬眾」。《易·乾》:「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說的就是龍德高尚。馬王堆帛書《二三子》開篇即言:「二三子問曰:《易》屢稱於龍,龍之德何如?孔子曰:龍大矣。」之後多次提到「龍大矣」,可見,「大人廣德,包容萬千」是龍德的本質特徵。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美德。
陶寺蟠龍,是與夏商周及後世之龍最有直接淵源關係的龍形象。而陶寺又是最初的「中國」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陶寺龍就是「中國龍」!
下期文章:《一座都城》,請讀者朋友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