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2020-12-06 騰訊網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出土的木器、石器。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相關專家表示,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

為早期定居聚落的文化發展與人群演變

提供實物證據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早期定居聚落的文化發展與人群演變提供了實物證據。相關專家表示,興隆遺址堆積複雜,發現了大量能反映其獨特文化面貌的出土遺物,其中第一至三期遺存及周邊其他同類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具有填補壩上地區史前考古空白的價值。發現了排列有序的房址,長期沿用,反覆擴建的居住特點,結合室內葬的發現,為全面探討聚落組織,信仰習俗等創造了條件。遺址上發現的豐富動植物遺存,為探討特殊環境地帶農業的發生及當時生業結構,為復原當時的環境均提供了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資料價值。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

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啟迪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環境變遷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對研究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環境變遷研究具有重大價值。同時,井頭山遺址考古,基於深埋文化堆積的野外發掘,在工作模式和技術路線方面進行了積極和卓有成效的探索,是開展特殊埋藏環境條件考古發掘的一次成功嘗試,對於中國沿海地區海相沉積環境下的史前遺址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鑑和啟示意義。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對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中國研究

具有重要推動意義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的發掘取得重要收穫,意義重大。發掘進一步確認了宮城內面積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宮殿建築的存在,是迄今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該建築基址之上發現有2座主殿、東側附屬建築、中部庭院、東部疑似廊廡等,其結構複雜,布局規整,史前罕見,當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建築基址之上的大型宮室建築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總之,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發掘與發現,對中華文明起源以及早期中國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具有推動意義。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新石器時代高等級都邑性聚落

展示多元融合與中興強盛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考古工作歷時6年發現、確認譚家嶺城址、印信臺大型祭祀區、譚家嶺高等級斂玉葬、三房灣專業制陶作坊等重要遺址區,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落格局及其演變過程,為深入了解石家河遺址群的宏觀結構與組織分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專業化與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

21座等級分明墓葬

為研究中華文明進程提供新材料

陝西石峁遺址周邊石城聚落調查,新發現龍山時代石城20餘座,遍及榆林地區黃甫川、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從數千平方米到400萬平方米不等,規模差異明顯,其中府谷寨山石城約60萬平方米,屬於石峁文化的二級聚落,發現21座石峁文化墓葬,形制特徵鮮明、器物組合典型、等級區分明顯,彌補了石峁遺址墓地被嚴重盜掘的缺憾,填補了石峁文化研究的空白。(本報記者 趙曉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09月28日 第 11 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海外網

相關焦點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夏代早期「糧倉」長什麼樣?5000多年前製造玉石器原始場景你見過嗎?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2020-11-28 13:17:12   來源:蚌埠新聞網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新華社鄭州8月29日電 題: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新華社記者桂娟、韓朝陽  距今8000多年的賈湖骨笛、轟動考古界的二里頭綠松石青銅牌、殷墟卜骨卜甲……一件件文物出現在眼前,歷史悠久的華夏文明「活」了起來,70年的考古發現還原了華夏文明的真實面貌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本報訊(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此外,「婆羅洲島尼亞洞穴五萬年的歷史」「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發現」等10項考古新發現獲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中國考古學:從第一個村落到第一個國家」「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等9項獲「重要考古研究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開幕發言中表示:「對於過去的考古探討,有助於我們更真切的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更加從容地應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道路兩側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這些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
  • 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原標題: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呈現出明顯的「九宮格」形制,體現了都城的布局結構﹔安徽禹會村遺址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或將為「禹會諸侯於塗山」的古史傳說提供重要線索﹔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則發現中國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在了解夏王朝社會組織結構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價值
  • 中國考古重大成果刊發: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現丹尼索瓦人DNA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10月30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一切有待考古工作提供實證。  25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和安徽禹會村遺址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5項發現都與夏文化和中原文明形成發展相關。  對於整個中國考古界而言,「夏」是一個悠遠而宏大的課題。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根據中國遺傳學的研究成果,目前中國境內絕大部分人的基因與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中遊地區人群基因相近。 以前的考古學是一種「描述科學」,就是研究一樣東西是什麼、有多重要,很少「透物見人」。今天講文物,其核心價值則與人相關,不是一些收藏家眼中物品的經濟價值,「文物」一詞中的「文」就是人,就是歷史,就是文化基因。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黃金20年 成都考古碩果纍纍「近20年間,在全院考古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下,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直言。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不受篇幅和材料限制,鼓勵全面、詳實發表考古資料,一方面促進了新資料及時消化;另一方面也使得積壓資料的整理與刊布得以有效釋放。三是對於提升年輕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考古發掘水平和研究水平有著積極作用。  顏勁松表示,過去的20年,成都考古不斷以豐碩的考古成果豐富著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
  •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宋明攝  相關報導: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何勤華)2月15日,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新發現暨西南秦漢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西昌舉行,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安寧河畔,就2016年成昆複線(涼山段)取得的重大考古發現以及西南地區秦漢歷史與文化,展開研討。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