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有哪些新探索,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如何解剖發掘,年代最早的糧倉是怎樣防潮的,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有哪些隨葬器物,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是怎樣布局的……
11月25日,記者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新發現都城布局結構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翟鎮二里頭、圪當頭、四角樓、北許四村之間。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自1959年發現並發掘以來,累計勘探近200萬平方米,發掘約4.5萬平方米。
二里頭都城中心區的多網格式布局示意
「近年來,二里頭考古隊以探索二里頭都城的布局、結構為主要工作。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道路兩側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這些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這些新發現將為研究二里頭都城整體布局結構、社會分層、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二里頭都城宮城南牆西段平面
二里頭都城宮西一區南牆垣平面
二里頭遺址規模較大、布局規劃有序,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貴族墓葬、祭壇、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重要發現,充分體現出其社會結構的等級分明、統治格局的井然有序,初步推測二里頭遺址應是王國的權力、祭祀、禮儀、經濟等方面的核心區域。
二里頭都城宮北路西延及道路南側的夯土牆
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諸多因素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禹會村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塗山南麓,因「禹會諸侯於塗山」的歷史記載而得名。考古發現雙墩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其中龍山文化遺址規模達到200萬平方米。
禹會村龍山文化北城垣內壕溝
「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的城垣進行了解剖發掘,揭示了北、東城垣的堆築過程,以及城垣內、外壕溝的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東介紹,城垣內外壕溝出土的陶器標本均屬於龍山文化早中期,測年範圍為距今4400年-4100年之間。北城牆現存長度約300米,東城牆現存長度約600米,西、南城牆已被淮河衝毀,以往發現的「祭祀臺基」應是東城牆的一部分。根據已發現的城垣走向,復原城址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局部堆築剖面圖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內分布有密集的人類生活遺存,外圍還發現有大量龍山文化遺蹟。城垣及內外壕溝環繞的城址結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外壕淺而平緩,內壕深而狹窄,推測不僅與堆築城牆的取土行為有關,還應該是城垣特殊的防水、排水功能的體現。《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史記·夏本紀》記錄了大禹的自述「予辛壬娶塗山,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經歷史地理學家考證塗山地望即在此處。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實物資料,也為古史傳說的研究提供重要線索。」專家認為。
時莊遺址 發現夏代早期糧城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碳十四測年數據表明年代為距今4000年-3700年左右。聚落中同時期的遺存以糧倉遺蹟最多,極少見灰坑、水井、陶窯、房址、墓葬等其它類型的遺蹟。
時莊遺址遺蹟分布圖
「考古發掘表明,在面積約56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外圍有寬且淺的圍溝,人工墊築臺地上發現有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連間房F1、28座倉儲遺蹟以及兩周夯土牆,糧倉遺蹟圍繞於F1外圍,並以外側夯土牆為界集中分布。兩周夯土牆在臺地的東南部有較為明顯的缺口,應為進出通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曹豔朋說。
夯土大牆南部剖面(由西向東)
糧倉遺蹟根據建築形制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地上建築,共12座,平面形狀為圓形。建築方式是以土坯壘砌成多個高於地表的「土墩」立柱。其上鋪墊木板作為倉底,木板之上再以土坯圍砌一周形成倉壁,上部封頂。第二類為地面建築,共16座,建築方式是以土坯直接壘砌牆體,依據平面形狀不同又可分為圓形7座和近方形9座。在保存較好的倉儲遺蹟廢棄堆積的底部檢測出組合較為單一的植矽體,主要來自粟、黍類作物的穎殼以及蘆葦類植物(推測為直接鋪墊或其他編織物),此外,土壤中也檢測出黍素成分。結合倉儲遺蹟的建築形制,判斷其應為糧倉。
「土墩」型倉儲建築俯拍圖(上為北,東半部解剖發掘至活動面)
專家表示,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夏代早期糧城,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時莊遺址糧倉遺存的年代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砦期」階段,為了解夏王朝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早期國家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河南葉縣餘莊遺址 發現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餘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餘莊村,遺址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最寬約6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
2020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考古隊對餘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
M10
M10內二層臺上隨葬器物
「其中龍山墓葬有10多座,其內以M10最為重要,是目前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墓葬保存完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偉華介紹,在單棺內葬有一人,仰身直肢葬,頭東向,顱骨上有硃砂。另外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亦為仰身直肢葬。墓內隨葬器物有33件,均為陶器,以泥質黑陶為大宗,極個別為灰陶。32件放置於墓室內東部二層臺上;1件放置在墓室內人腰部左側。隨葬陶器包括食器、酒器兩大類,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組陶器形體較小,製作精良,屬於明器。在遺址北部發現有壕溝兩條,一條呈西南、東北走向,另一條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在兩條壕溝內發現有大量的龍山時期的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另有少量黑陶和紅褐陶,紋飾主要有籃紋,另有少量方格紋和繩紋。
餘莊遺址發掘區域航拍圖
專家認為,餘莊遺址龍山文化墓地的重要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 發現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黃山遺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東北部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面積約30萬平方米。2018年至202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黃山遺址進行了持續的考古發掘。
仰韶大型房址F2局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介紹,目前遺址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出仰韶文化早期墓葬3座,與玉石器製作有關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長方形「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活動面多處、保存較好的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出土了數量豐富的鑽、刻刀、磨墩石質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
屈家嶺文化M77全景
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後居」性質的F1和F2面積均在120平方米以上,牆體殘高在0.8米左右,規劃整齊、結構複雜,保存較好。房間內發現有陶器、石質工具和部分玉石器成品及半成品,前坊內各有1座「工作檯」性質的近方形爐臺。屈家嶺文化以墓葬M18、M77和一批玉石工匠墓為代表的屈家嶺文化墓地等級森嚴、人骨保存較好,出土梯形獨木棺、雙玉鉞、單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豬下頜骨等重要遺物,M77隨葬的豬下頜骨約在400個以上。
黃山遺址系列石鑽
屈家嶺M77中象牙弓飾玉鉞骨樽
「黃山遺址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手工業技術發展、資源與生業模式及區域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有關專家表示。
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