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有哪些新探索,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如何解剖發掘,年代最早的糧倉是怎樣防潮的,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有哪些隨葬器物,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是怎樣布局的……

11月25日,記者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新發現都城布局結構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翟鎮二里頭、圪當頭、四角樓、北許四村之間。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自1959年發現並發掘以來,累計勘探近200萬平方米,發掘約4.5萬平方米。

二里頭都城中心區的多網格式布局示意

「近年來,二里頭考古隊以探索二里頭都城的布局、結構為主要工作。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道路兩側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這些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這些新發現將為研究二里頭都城整體布局結構、社會分層、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二里頭都城宮城南牆西段平面

二里頭都城宮西一區南牆垣平面

二里頭遺址規模較大、布局規劃有序,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貴族墓葬、祭壇、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重要發現,充分體現出其社會結構的等級分明、統治格局的井然有序,初步推測二里頭遺址應是王國的權力、祭祀、禮儀、經濟等方面的核心區域。

二里頭都城宮北路西延及道路南側的夯土牆

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諸多因素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

 禹會村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塗山南麓,因「禹會諸侯於塗山」的歷史記載而得名。考古發現雙墩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其中龍山文化遺址規模達到200萬平方米。

禹會村龍山文化北城垣內壕溝

「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的城垣進行了解剖發掘,揭示了北、東城垣的堆築過程,以及城垣內、外壕溝的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東介紹,城垣內外壕溝出土的陶器標本均屬於龍山文化早中期,測年範圍為距今4400年-4100年之間。北城牆現存長度約300米,東城牆現存長度約600米,西、南城牆已被淮河衝毀,以往發現的「祭祀臺基」應是東城牆的一部分。根據已發現的城垣走向,復原城址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局部堆築剖面圖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內分布有密集的人類生活遺存,外圍還發現有大量龍山文化遺蹟。城垣及內外壕溝環繞的城址結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外壕淺而平緩,內壕深而狹窄,推測不僅與堆築城牆的取土行為有關,還應該是城垣特殊的防水、排水功能的體現。《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史記·夏本紀》記錄了大禹的自述「予辛壬娶塗山,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經歷史地理學家考證塗山地望即在此處。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實物資料,也為古史傳說的研究提供重要線索。」專家認為。

時莊遺址 發現夏代早期糧城

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碳十四測年數據表明年代為距今4000年-3700年左右。聚落中同時期的遺存以糧倉遺蹟最多,極少見灰坑、水井、陶窯、房址、墓葬等其它類型的遺蹟。

時莊遺址遺蹟分布圖

「考古發掘表明,在面積約56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外圍有寬且淺的圍溝,人工墊築臺地上發現有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連間房F1、28座倉儲遺蹟以及兩周夯土牆,糧倉遺蹟圍繞於F1外圍,並以外側夯土牆為界集中分布。兩周夯土牆在臺地的東南部有較為明顯的缺口,應為進出通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曹豔朋說。

夯土大牆南部剖面(由西向東)

糧倉遺蹟根據建築形制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地上建築,共12座,平面形狀為圓形。建築方式是以土坯壘砌成多個高於地表的「土墩」立柱。其上鋪墊木板作為倉底,木板之上再以土坯圍砌一周形成倉壁,上部封頂。第二類為地面建築,共16座,建築方式是以土坯直接壘砌牆體,依據平面形狀不同又可分為圓形7座和近方形9座。在保存較好的倉儲遺蹟廢棄堆積的底部檢測出組合較為單一的植矽體,主要來自粟、黍類作物的穎殼以及蘆葦類植物(推測為直接鋪墊或其他編織物),此外,土壤中也檢測出黍素成分。結合倉儲遺蹟的建築形制,判斷其應為糧倉。

「土墩」型倉儲建築俯拍圖(上為北,東半部解剖發掘至活動面)

專家表示,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夏代早期糧城,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時莊遺址糧倉遺存的年代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砦期」階段,為了解夏王朝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早期國家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河南葉縣餘莊遺址 發現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

餘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餘莊村,遺址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最寬約6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

2020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考古隊對餘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

M10

M10內二層臺上隨葬器物

「其中龍山墓葬有10多座,其內以M10最為重要,是目前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墓葬保存完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偉華介紹,在單棺內葬有一人,仰身直肢葬,頭東向,顱骨上有硃砂。另外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亦為仰身直肢葬。墓內隨葬器物有33件,均為陶器,以泥質黑陶為大宗,極個別為灰陶。32件放置於墓室內東部二層臺上;1件放置在墓室內人腰部左側。隨葬陶器包括食器、酒器兩大類,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組陶器形體較小,製作精良,屬於明器。在遺址北部發現有壕溝兩條,一條呈西南、東北走向,另一條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在兩條壕溝內發現有大量的龍山時期的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另有少量黑陶和紅褐陶,紋飾主要有籃紋,另有少量方格紋和繩紋。

餘莊遺址發掘區域航拍圖

專家認為,餘莊遺址龍山文化墓地的重要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 發現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

黃山遺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東北部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面積約30萬平方米。2018年至202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黃山遺址進行了持續的考古發掘。

仰韶大型房址F2局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介紹,目前遺址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出仰韶文化早期墓葬3座,與玉石器製作有關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長方形「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活動面多處、保存較好的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出土了數量豐富的鑽、刻刀、磨墩石質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

屈家嶺文化M77全景

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後居」性質的F1和F2面積均在120平方米以上,牆體殘高在0.8米左右,規劃整齊、結構複雜,保存較好。房間內發現有陶器、石質工具和部分玉石器成品及半成品,前坊內各有1座「工作檯」性質的近方形爐臺。屈家嶺文化以墓葬M18、M77和一批玉石工匠墓為代表的屈家嶺文化墓地等級森嚴、人骨保存較好,出土梯形獨木棺、雙玉鉞、單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豬下頜骨等重要遺物,M77隨葬的豬下頜骨約在400個以上。

黃山遺址系列石鑽

屈家嶺M77中象牙弓飾玉鉞骨樽

「黃山遺址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手工業技術發展、資源與生業模式及區域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有關專家表示。

編輯:李瑞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2020-11-28 13:17:12   來源:蚌埠新聞網
  • 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原標題: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呈現出明顯的「九宮格」形制,體現了都城的布局結構﹔安徽禹會村遺址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或將為「禹會諸侯於塗山」的古史傳說提供重要線索﹔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則發現中國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在了解夏王朝社會組織結構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價值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夏代早期「糧倉」長什麼樣?5000多年前製造玉石器原始場景你見過嗎?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本報訊(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
  • 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 專家學者研討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
    孫自法 攝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說,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和夏文化研究是中國考古學實證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關鍵環節,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中之重。61年來,通過持續開展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已初步揭示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早期國家分布範圍、資源來源、交通網絡、控制系統和規劃結構,確認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遺址。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發現!河南佔4個!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五項「考古中國」重要發現揭曉,河南佔據其中四項。11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當日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五項重要考古發現。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丁飛 李凡)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二里頭、安徽禹會村等五處遺址陸續發布了重要考古進展,進一步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發布
    、文化強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為思考中國中長期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提供了有益參考。十二、《中國民間文學史》《中國民間文學史》是一次對傳統社會民間文學資源的全面搜集、系統梳理和匯總結集,為中國文學史、中國民間文學史的學科建構增添了一套支柱性的著作,也是民間文學學者在踐行「振興中華文化,促進中華文化大繁榮」這一偉大時代使命中貢獻出來的一項重要成果。
  • 中國考古重大成果刊發: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現丹尼索瓦人DNA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10月30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黃金20年 成都考古碩果纍纍「近20年間,在全院考古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下,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直言。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黃金20年 成都考古碩果纍纍  「近20年間,在全院考古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下,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直言。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