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發現!河南佔4個!

2020-11-30 騰訊網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五項「考古中國」重要發現揭曉,河南佔據其中四項。11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當日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五項重要考古發現。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新發現都城布局結構】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道路兩側有牆垣。

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河南周口時莊遺址:發現夏代早期糧城】

河南周口時莊遺址發現一處糧倉城邑,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城址坐落在人工墊築臺地上,外圍發現兩周夯土圍牆,外圍牆圈圍面積1243平方米。

城址中心發現一座連間房屋,房屋周圍散布28座倉儲建築遺蹟,堆積中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穎殼,推測應為糧倉。

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布局清晰,功能明確,對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等具有重要價值。

【河南葉縣餘莊遺址:發現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

河南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龍山時期聚落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

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其中龍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為研究龍山時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中原地區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發現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

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大型夯基1座、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出土大量玉石器製作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均與玉石器製作密切相關,推測黃山遺址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區域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

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

現存東、北兩段城牆,長300米-600米,以往發現的「祭祀臺基」應是城址東城牆的一部分。城牆均堆築而成,僅存城牆基礎,寬18米-25米,城牆內外分別挖有壕溝。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實物資料。

(河南商報編輯 施尚景 吳冰)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本報訊(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
  •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2020-11-28 13:17:12   來源:蚌埠新聞網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 大河早點看丨河南公布考古重大發現!全國高校5月開學時間表請收好...
    2020年5月8日星期五大河早點看Knowledge is a measure, but practise is the key to it.知識是珍寶,而實踐是獲取它的鑰匙。河南要聞河南公布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
  • 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近日在鄭州博物館開展的「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上,1225件(套)珍貴文物展示了河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華夏文明的基因譜系和發展鏈條得以重現。  新中國考古第一鏟從河南揮起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⑨3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  「春秋時期的墓葬都沒有墓道嗎?」「古人是怎麼煉丹的?」……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
  •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丁飛 李凡)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二里頭、安徽禹會村等五處遺址陸續發布了重要考古進展,進一步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由張東菊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業內專家、媒體鄭重發布。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河南自貿試驗區23個最佳實踐案例發布,這項「河南經驗」被國務院...
    「自貿試驗區把可複製可推廣作為創新的基本要求,邊試點、邊總結,目前已向全省複製推廣47項改革創新事項。」河南省委改革辦副主任王旭介紹,此次發布的最佳實踐案例共有23項,具有很強的推廣意義。「五輪驅動」破解民營經濟職稱評審瓶頸2.國有土地出讓考古前置改革3.企業開辦「照章稅保」聯辦4.推行「多證集成、一照通行」改革助力市場主體快入準營5.企業專屬服務V3.0版6.企業集群註冊新模式7.便企簡易註銷投資管理8.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河南考古新發現|河南發現4000多年前具有鮮明禮制色彩的成組明器
    近日,河南葉縣餘莊遺址出土了一組隨葬陶器,這些陶器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時期的帶有明確禮制色彩的高規格成組明器。     圖為河南葉縣餘莊遺址發掘區航拍圖(11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據考古人員最新發掘發現,餘莊遺址一座標號為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新發現都城布局結構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翟鎮二里頭、圪當頭、四角樓、北許四村之間。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自1959年發現並發掘以來,累計勘探近200萬平方米,發掘約4.5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