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

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

後城咀石城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佔地約138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由甕城、外城、內城構成。

後城咀龍山時代石城甕城部分航拍圖。匯報人供圖

截至目前,後城咀石城城門區域累計發掘面積約3000平方米,基本確定了由甕城前通道、甕城壕溝、甕城、甕城城門、城門組成的半月形防禦體系。後城咀石城甕城結構與已發掘的石峁、下塔等同期石城存在明顯差異,卻與中原二裡崗文化望京樓城址同類建築相似,即以壕溝間隔處形成進入甕城的通道,通道兩側分立「闕」式建築,甕城內空間充足,入城為直線門洞式等。

後城咀石城甕城是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將馬面、甕城的出現年代提前至龍山時期,其城門結構特徵在河套地區龍山時代石城中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與中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考古學材料。

山東崗上遺址

海岱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崗上遺址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其中大汶口文化城址面積約40萬平方米。202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崗上遺址北部居址區和南部墓葬區進行了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

北部發掘區遠景。匯報人供圖

通過對居址區的發掘可以初步復原房屋的修造方式,即對原始地面進行整體燒烤,再對低洼處填充較大燒土塊,其後鋪墊細碎燒土粒,最後挖掘基槽及柱洞。南部墓葬區共發現墓葬12座,均為土坑豎穴墓。墓葬以大墓為首呈三排分布,根據墓葬規模、有無葬具、隨葬品數量大體可分為大、中、小型三類。大中型墓葬有大量陶器及較多玉器出土。

M9玉環。匯報人供圖

崗上遺址是海岱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因其高等級墓葬的發現及玉器的出土,崗上遺址的區域中心地位尤為凸顯。崗上遺址考古新發現豐富了對魯南地區乃至整個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階段中心性聚落內涵的認識,對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湖南七星墩遺址

長江中遊地區首次發現「外圓內方」的雙城結構

七星墩遺址位於湖南省華容縣,是一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址,年代約為距今5000至4000年。由內外兩圈城垣和壕溝構成,面積約25萬平方米。2018年至202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連續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對七星墩聚落(群)歷時性演變、聚落內部結構、聚落之間的宏觀關係等形成初步認識。

2020年發掘區航拍照片。匯報人供圖

距今5000年左右,「外圓內方」的兩圈城垣開始修建。城垣外側均有壕溝,城內外水系發達。距今4500年左右,七星墩古城發展到鼎盛階段。城外大荊湖周邊出現30餘處小型遺址,形成以七星墩為中心的聚落群。距今4000年左右,大荊湖周邊聚落消亡,外城城垣廢棄。具有禮器特徵的陶器基本消失不見,出現較多夾砂紅陶厚胎平底筒形器。

大荊湖周邊遺址分布圖(七星墩聚落群)。匯報人供圖

七星墩古城遺址是湖南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外城近圓形,內城呈長方形,「外圓內方」的雙城結構在長江中遊地區屬於首次發現,為長江中遊文明進程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湖南孫家崗遺址

迄今為止已揭示出的規模最大的肖家屋脊文化墓地

孫家崗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地處洞庭湖平原西北部。遺址有環壕聚落和墓地兩大部分,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遺址主體文化堆積大致屬於肖家屋脊文化,絕對年代在距今4200至3800年間。

孫家崗遺址位置圖。匯報人供圖

2016年至201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孫家崗遺址墓地進行發掘,先後發掘肖家屋脊文化時期墓葬310座,基本完成對該墓地現存全部墓葬的發掘。出土遺物有陶器和玉器兩類。出土陶器共計980餘件,皆泥質陶,以帶領廣肩的罐類器為主。出土玉器154件,絕大多數是器型不辨的玉器殘片或殘粒,完整或較完整可辨器型者41件。考古學研究表明,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中有大量肖家屋脊文化風格陶器,是中原龍山文化煤山類型和造律臺類型與本土傳統石家河文化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原文化南下影響洞庭湖地區的實證。

玉神面牌飾(M149:1)。匯報人供圖

孫家崗遺址墓地的發掘,填補了洞庭湖地區在距今4000年前後考古學文化上的空白,也是迄今為止已揭示出的規模最大的一處肖家屋脊文化墓地,且結構完整、布局清晰,為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

此次通報的4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海岱及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國家文物局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整體框架下,圍繞古代文明與早期國家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問題,加強統籌部署,持續推動有關地區文物部門、科研機構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本報訊(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
  •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2016年8月以來,完成11處文物點、1萬餘平方米的田野發掘工作,各文物點主要集中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部分遺存可能進入西漢早期,另有少量南詔大理時期和清代晚期遺存。主要成果有280餘座墓葬,500餘座灰坑、房址、灰溝、灶、窯,3500餘個柱洞,3200餘件小件標本。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對河南境內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淇縣王莊龍山文化遺址發掘簡報(88)  河南汝州市煤山龍山文化墓葬發掘簡報(107)  河南省濮陽市鐵丘遺址2012年試掘簡報(119)  河南省淅川縣姚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掘簡報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發現!河南佔4個!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五項「考古中國」重要發現揭曉,河南佔據其中四項。11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當日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五項重要考古發現。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丁飛 李凡)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二里頭、安徽禹會村等五處遺址陸續發布了重要考古進展,進一步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
  •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2020-11-28 13:17:12   來源:蚌埠新聞網
  • 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此外,「婆羅洲島尼亞洞穴五萬年的歷史」「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發現」等10項考古新發現獲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中國考古學:從第一個村落到第一個國家」「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等9項獲「重要考古研究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開幕發言中表示:「對於過去的考古探討,有助於我們更真切的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更加從容地應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 考古資料證實 新石器時代北京人開始用火塘(圖)
    ,文物專家已經初步認定北京東胡林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現,填補了自山頂洞人以來華北地區人類發展的空白,為研究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當時負責清理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認為這是一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轉自搜狐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東胡林遺址的文化堆積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在多次調查的基礎上,前不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試掘。
  •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發布時間:2020-11-29 15:08: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如今,文物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紗,從「高冷」走向大眾,從直播考古現場到普及文物知識,再到其他嘗試,我省文博系統正走出一條考古公眾化的獨特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