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2020-12-01 央視網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原標題:

專家學者在現場考察。宋明攝

  相關報導: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何勤華)2月15日,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新發現暨西南秦漢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西昌舉行,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安寧河畔,就2016年成昆複線(涼山段)取得的重大考古發現以及西南地區秦漢歷史與文化,展開研討。專家學者認為,自2014年起開展的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工作,發現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這類發現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實屬罕見。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省多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等對安寧河流域考古文化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發掘。2016年8月以來,完成11處文物點、1萬餘平方米的田野發掘工作,各文物點主要集中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部分遺存可能進入西漢早期,另有少量南詔大理時期和清代晚期遺存。主要成果有280餘座墓葬,500餘座灰坑、房址、灰溝、灶、窯,3500餘個柱洞,3200餘件小件標本。

  研討會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主辦,專家學者有106位,主要為北京、天津、陝西等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文博系統和相關機構的學者,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0所高校的教授,中國國家博物館等12家博物館的歷史學、考古學專家等。

  研討會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涼山州博物館就成昆複線(涼山段)取得的重大考古成果,以及近年來安寧河流域的考古新發現向學術界進行了公布。雲、貴、川三地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別就各自區域內的相關發現進行了發言。

  在本次考古發現中,安寧河流域羊耳坡、新莊遺址均發現了集中埋葬的墓地,分布面積均超過2000餘平方米,墓地時代處於商周至西漢。其中,陳家燒房遺址更可能提前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專家學者表示,從學術價值來看,這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認為,本次發現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可謂目前川西南最成體系、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卜憲群說,包含涼山在內的西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研究這一地區的歷史尤其是早期歷史,對於了解我們多民族的發展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此前,這一區域秦漢歷史較少,而且以往,四川考古的重大發現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周邊地區相對較少。本次發現,具有豐富性和系統性,對西南考古和西南地區區域歷史文化研究意義重大,彌補了該地區相關研究資料的短板,也揭示了西南地區是如何從史前向商周以後文明轉化的途徑,這對於中國考古學和中國歷史學,尤其是古代文明的記錄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研究員王巍認為,本次發現,意義十分重大,令人振奮,該區域具有十分濃厚的地方特色,表明涼山自古以來就是適合人居住的地方,歷朝歷代都在建設自己的居住家園。文物中,不僅有當地的文化遺存,也有其他地區,甚至是西北地區色彩濃厚的器物,這印證了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早在秦漢時期就有聯繫。

  通過研討,專家學者表示,本次發現類型豐富、數量繁多的古代文化遺存,為進一步了解安寧河流域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辨識文化因素及性質、認識安寧河流域先秦時期遺存時空框架、釐清文化交流和傳播等提供了最直觀、可信的材料。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對河南境內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淇縣王莊龍山文化遺址發掘簡報(88)  河南汝州市煤山龍山文化墓葬發掘簡報(107)  河南省濮陽市鐵丘遺址2012年試掘簡報(119)  河南省淅川縣姚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掘簡報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相關專家表示,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涼山不「涼」
    「健康扶貧公益行動」,  給這個冬天帶來不一樣的溫暖。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居民普遍以體力勞動為主,  收入不高,醫療衛生條件也較為落後,  截至2018年底,涼山州貧困人口高達97萬人。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新一輪的考古研究,並擬建設上宅博物館和遺址公園。考古發掘及研究是推測史前歷史的主要途徑,眾多遺址共同勾勒了遠古大地的時代剪影。  1982年2月至1984年底,全市進行文物普查,在平谷相繼發現了北埝頭、上宅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北埝頭遺址位於大興莊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臺地,上宅遺址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臺地,都距離美麗的金海湖不遠,遺址發掘後採取了回填的保護措施,因此這裡現在是一片農田。  上宅遺址旁邊有上宅文化陳列館,這是我國第一座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 考古資料證實 新石器時代北京人開始用火塘(圖)
    ,文物專家已經初步認定北京東胡林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現,填補了自山頂洞人以來華北地區人類發展的空白,為研究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當時負責清理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認為這是一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轉自搜狐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東胡林遺址的文化堆積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在多次調查的基礎上,前不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試掘。
  • 從荒蠻走向文明,新石器時代革命,人們為什麼要定居生活?
    那就是新石器時代的革命了。新石器時代的革命也稱為農業革命,標誌著人類歷史上從小型的遊牧民族演變成較大的農業定居點和早期文明。新石器時代革命最早始於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的兩河流域的新月沃土,一個外形像一個迴旋鏢形的地區,人類最早在那裡從事耕種。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07-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蔡書慧與合作者對陝西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楊官寨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磁學研究。楊官寨遺址北部發現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考古工作者在環壕西南部進行深入發掘,揭露出5-6 m的堆積剖面。
  • 跨過山海 讓涼山不涼
    在首批涼山支教教師研修班暨涼山教育幫扶行動動員會上,涼山州委教育工委書記、州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廖虎為支教教師詳細介紹涼山州州情。他認為,支教教師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一線城市,在出發去支教縣和支教學校之前,很有必要給他們打個「預防針」。  「涼山州有兩個『甲天下』,一是自然資源『甲天下』,另外一個就是教育發展困難『甲天下』。」
  • 廣東「巨無霸」縣,等於5個香港172個澳門,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在這些城市中生活工作很累,在閒暇時間也會出去遊玩,因為時間不多,只能就近選擇。在廣東有一個「巨無霸」縣,等於5個香港172個澳門,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旅遊資源非常的豐富。 如果不想像這裡的景色,這裡還可以泡溫泉,這個溫泉地區將石英溶洞、田園風光、溫泉池、度假別墅完美結合,
  • 新石器時代晚期,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 復旦團隊揭示全球第二大...
    圖說:漢藏語系中109種語言的譜系樹 復旦大學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近日,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了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
  • 江西發現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
    華聲報修水消息:為配合武(寧)吉(安)高速公路建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一個有著46處文物遺址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群——修水縣上奉鎮山背文化遺址群進行搶救發掘。一處距今約5000年、罕見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於日前出土,專家還在這間房屋遺蹟內發現了100多件藝術性石球、石蛋和大量生產工具及日用器皿,其均為新石器居住遺址中所罕見。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關於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只留下了各種塗上神話色彩的傳說。真實情況卻長久被籠罩在迷霧中。直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破譯了大自然的密碼,揭開了地球上的生命之謎。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後,考古學的發展才追蹤到人類童年的腳印。上文介紹了我國的舊石器時代。本文介紹我國的新石器時代。
  • 47 日本早期歷史源流的三個時代,新石器時代可能是世界最早發端的?
    東亞歷史第47篇:日本歷史源流之三個時代。東亞歷史說到第47篇,終於說到日本了。對於日本早期的歷史,本文也將同前面文章講到的朝鮮半島早期歷史一樣,從考古、語言、神話傳說以及歷史記載等不同角度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