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新石器時代的幾個主要文化類型
一.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屬於北方區系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出土文物有中華第一龍、玉豬龍等。
二.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屬於北方區系文化,分布於整個黃河中遊,從現今的甘肅省到河南省,延續時間2000年之久,仰韶村遺址、半坡遺址是其代表性遺址。
三.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屬於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區系文化,分布地區東至黃河之濱,西至魯西平原北部,北到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延續時間2000年之久,大汶口遺址是其代表性遺址,是龍山文化的源頭。
四.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屬於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區系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出土文物主要是黑陶,所以也叫黑陶文化。
五.馬家浜——崧澤文化
馬家浜文化屬於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區系文化,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下遊地區,距今7000多年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成崧澤文化,主要文物有陶、鼎、罐等。
六.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屬於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區系文化,中心地區是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出土的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玉器,玉琮為標誌性文物。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考古理論
早些年,中國學界的考古觀為中原中心論,其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民族文化是從中原發展起來,再向周圍擴散。但隨著考古的深入,各地考古都取得了成果。80年代,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了「滿天星鬥」的觀點,他認為新石器時代中國的文化發展呈現多元文化,中華大地的文明猶如滿天星鬥。後來,張光直將「滿天星鬥」理論做了進一步精緻化,提出了「相互作用圈理論」,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分立,隨著新文的出現,舊文化繼續擴張,使得各地的文化緊密聯繫起來,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整體。這一理論肯定了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統一的趨勢。之後,嚴文明提出了「重瓣花朵理論」。蘇秉琦提出的理論中文化是分立的,沒有進一步討論一體性問題,張光直的相互作用圈中沒有一個中心,而嚴文明的「重瓣花朵理論」中則有主次。中原是中心,最發達,其他文化是花瓣,稍稍滯後,水平較低。
總體來說,三位學者都認為中國的文明發展具有整體性,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形成了以後「中國」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