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2020-12-04 學之思之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新石器時代的幾個主要文化類型

一.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屬於北方區系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出土文物有中華第一龍、玉豬龍等。

二.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屬於北方區系文化,分布於整個黃河中遊,從現今的甘肅省到河南省,延續時間2000年之久,仰韶村遺址、半坡遺址是其代表性遺址。

三.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屬於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區系文化,分布地區東至黃河之濱,西至魯西平原北部,北到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延續時間2000年之久,大汶口遺址是其代表性遺址,是龍山文化的源頭。

四.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屬於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區系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出土文物主要是黑陶,所以也叫黑陶文化。

五.馬家浜——崧澤文化

馬家浜文化屬於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區系文化,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下遊地區,距今7000多年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成崧澤文化,主要文物有陶、鼎、罐等。

六.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屬於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區系文化,中心地區是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出土的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玉器,玉琮為標誌性文物。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考古理論

早些年,中國學界的考古觀為中原中心論,其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民族文化是從中原發展起來,再向周圍擴散。但隨著考古的深入,各地考古都取得了成果。80年代,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了「滿天星鬥」的觀點,他認為新石器時代中國的文化發展呈現多元文化,中華大地的文明猶如滿天星鬥。後來,張光直將「滿天星鬥」理論做了進一步精緻化,提出了「相互作用圈理論」,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分立,隨著新文的出現,舊文化繼續擴張,使得各地的文化緊密聯繫起來,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整體。這一理論肯定了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統一的趨勢。之後,嚴文明提出了「重瓣花朵理論」。蘇秉琦提出的理論中文化是分立的,沒有進一步討論一體性問題,張光直的相互作用圈中沒有一個中心,而嚴文明的「重瓣花朵理論」中則有主次。中原是中心,最發達,其他文化是花瓣,稍稍滯後,水平較低。

總體來說,三位學者都認為中國的文明發展具有整體性,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形成了以後「中國」的雛形。

相關焦點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對河南境內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裴李崗文化方面主要探索了該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仰韶文化方面對彩陶及其承載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對龍山文化與早期國家起源特別是夏文化的關係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原標題: 專家學者認為,自2014年起開展的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工作,發現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這類發現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實屬罕見。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省多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等對安寧河流域考古文化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發掘。
  • 考古資料證實 新石器時代北京人開始用火塘(圖)
    ,文物專家已經初步認定北京東胡林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現,填補了自山頂洞人以來華北地區人類發展的空白,為研究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專家介紹,早在1966年,在遺址區域內就曾出土過3具人骨架和石器、骨器等文化遺物。當時負責清理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認為這是一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轉自搜狐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東胡林遺址的文化堆積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在多次調查的基礎上,前不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試掘。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居民點星羅棋布。但是,正如過去人們常說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裡不僅多次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也是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陝西沙苑、山西懷仁、河南許昌、北京門頭溝等地都發現了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後城咀石城龍山時代石城甕城內出土玉刀「後城咀石城甕城是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將馬面、甕城的出現年代提前至龍山時期,其城門結構特徵在河套地區龍山時代石城中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與中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考古學材料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上宅和北埝頭遺址將啟動二次考古,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新一輪的考古研究,並擬建設上宅博物館和遺址公園。考古發掘及研究是推測史前歷史的主要途徑,眾多遺址共同勾勒了遠古大地的時代剪影。陳列館的前言是侯仁之先生撰寫的:「以上宅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與陳列在周口店龍骨山的舊石器文化,東西輝映,生動地體現了首都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北京地區首先被發現有原始農業興起的上宅文化,可以看作是北京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早在50萬年以前,已有北京猿人舊石器文化開始出現在今城西南的周口店,距今約一萬年,又有新石器文化陸續出現於昌平雪山、房山鎮江營和平谷上宅等地。
  • 中國古代故事: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分期和分布
    例如:仰韶(河南混池仰韶村)文化』或「龍山(山東章丘龍山鎮)文化.之類.然而,隨同考古工作的不斷發展,對於原來所定的某一種「文化』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因而這種『文化』的具體含義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二例如『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 黃陂張黃家灣新發現3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市文物考古所供圖  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考古人員在位於黃陂區橫店街張黃家灣東北部與漢十高速交會處,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群,在1000平方米範圍內已確定墓葬32座。  19日下午,記者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來到發掘現場。現場已挖掘出數十個10到20釐米深不等的探方,部分探方上蓋有黑色薄膜。因近日下雨,不少探方積水。
  • 繩紋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之後是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稱作繩紋時代。
  • 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農業文化,原始農業發達的標誌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農業。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已發掘出有豐富的、反映當時經濟狀況的實物資料,據現有資料,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包含有農業、養畜、漁獵和採集、手工業等幾種成分。
  • 暴露自己就可能被消滅,黑暗森林法則在新石器時代體現的淋漓盡致
    被史書記載下來的事例清晰可見,而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新石器時代,黑暗森林法則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新石器時代的華夏大地,各地的文化出現有先有後,並且各個文化之間都不連續,不像現在這樣「鐵板一塊」。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文化達到一定的高度,光芒就掩蓋不住,勢必會暴露在外,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那些沒有被文明覆蓋到的地方,就潛伏著覬覦先進文明的「黑暗」勢力。
  • 大溪文化密碼——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
    走進巫山博物館,你一定會被屬歷史悠久的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所吸引。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於2003年出土於巫山縣人民醫院遺址,其遺址是大溪文化分布在三峽地區最為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之一。此件穿孔石鉞的琢磨、鑽孔、磨光等工藝都已十分成熟精細,代表了長江中上遊新石器時代的工藝水平。在新石器時代,禮器隨著階級的分化而出現,石鉞便是由作為複合生產工具的穿孔石斧發展而來的最早的禮器。此件石鉞因未見生產使用痕,它應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可能是巫術或祭祀等宗教活動中的道具。因此,此石鉞除去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外,是解鎖大溪文化中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密碼」。
  • 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
  • 石首發現新石器時代「姊妹古城」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劉暢、通訊員範傑、程峻報導:20日,考古專家勘察認定,石首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與走馬嶺古城應為「姊妹城」。2002年,國務院將石首走馬嶺新石器古城遺址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6月1日,荊州市博物館等10多位考古專家在與走馬嶺一河之隔的屯子山村勘察時,意外發現了一座新的神秘古城。
  • 考古泰鬥蘇秉琦提出的中華文化「滿天星鬥說」是什麼?
    蘇秉琦曾提出「滿天星鬥說」,他認為我國數以千計的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一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黃河文化中心;二是以泰山地區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的山東、蘇北、豫東地區的文化,其突出特點是不同於仰韶文化紅陶的黑陶文化;三是湖北及其相鄰地區,其代表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四是長江下遊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五是西南地區,從江西的鄱陽湖到廣東的珠江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