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張黃家灣新發現3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2020-12-01 網易新聞

2020-11-29 14:23:08 來源: 武漢晚報

舉報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隊長許志斌在發掘現場向記者介紹情況。

  記者萬建輝 攝

  

  「漢陽人」頭骨化石。

  

  2003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張黃家灣古墓群的5個墓葬。

  市文物考古所供圖

  

  2003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的張黃家灣古墓群發現的陶器。

  市文物考古所供圖

  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考古人員在位於黃陂區橫店街張黃家灣東北部與漢十高速交會處,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群,在1000平方米範圍內已確定墓葬32座。

  19日下午,記者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來到發掘現場。現場已挖掘出數十個10到20釐米深不等的探方,部分探方上蓋有黑色薄膜。因近日下雨,不少探方積水。現場用藍色圍欄封閉,圍欄上掛有寫著「一舉一動保護文化遺產」等標語的紅幅。

  1000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在一條村級水泥路的西側,發掘現場北部約100米是漢十高速高架。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隊長許志斌介紹,1980年孝感地區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已發現張黃家灣墓葬,範圍在今村級水泥路東側。198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湖北隊,2003年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過兩次發掘,分別發掘出2座墓葬和5座墓葬,出土一批石器和陶器。

  記者隨許志斌在村級水泥路東側草叢中,找到1987年5月黃陂縣人民政府立的縣文保單位「張黃家灣古墓群」的保護標誌碑。

  「此次發現的32座墓葬,在村級水泥路西側,不在『張黃家灣古墓群』保護範圍內,它源自橫店街還建房項目,需保護性發掘。」許志斌說,考古隊11月初入場前,這裡曾是一片民房,剛剛拆遷走。考古隊用洛陽鏟探索文化層,確定了1000平方米的發掘範圍。

  負責現場發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朱勵博指著發掘現場蓋有黑色薄膜的探方說,這些點位,從土質土色初步判斷,是墓葬所在地。隨著進一步的發掘,墓葬層會陸續揭露出來。

  朱勵博介紹,198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湖北隊對「張黃家灣古墓群」進行試掘,在31平方米範圍內發掘了2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自深60-70釐米,用白膏泥鋪墊墓底並填充墓坑下部,陶器等都在中央的白膏泥土裡。

  出土陶器以泥質黑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灰褐陶,紋飾有弦紋及鏤孔,器形有豆、罐、碗等,多為圈足,靠近底部有三道凸弦紋。從器形分析其年代,加上對墓葬形制的分析,推斷為新石器時代,約相當於屈家嶺文化早期類型。

  許志斌說,屈家嶺文化是長江流域第一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屈家嶺而得名。屈家嶺文化是由大溪文化發展而來,廣泛分布於長江中遊地區,武漢地區也多有分布,如武昌放鷹臺、新洲香爐山、黃陂鐵門坎、江夏潘柳村遺址等。這一時期墓葬的出土隨葬品,豬下顎骨,表明已有剩餘產品和一定程度的貧富分化。

  許志斌說,此次新發現的張黃家灣32座墓葬,與前兩次發掘的墓葬屬同一墓葬群,因而推測也屬於新石器時代墓葬,是武漢地區發現的較早墓葬遺蹟。此次發掘規模比前兩次發掘大得多,它將出土哪些文物,我們充滿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2日 09:44 來源: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1月11日,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消息,「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當日啟動,由全國各考古發掘資質單位申報的31項參評項目被列為初評候選項目,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項目位列其中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對河南境內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107)  河南省濮陽市鐵丘遺址2012年試掘簡報(119)  河南省淅川縣姚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掘簡報(134)  臨汝煤山遺址1987~1988年發掘報告(150)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後城咀石城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佔地約138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由甕城、外城、內城構成。
  •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宋明攝  相關報導: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何勤華)2月15日,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新發現暨西南秦漢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西昌舉行,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安寧河畔,就2016年成昆複線(涼山段)取得的重大考古發現以及西南地區秦漢歷史與文化,展開研討。
  • 新石器時代的氏族社會,其運行機制是什麼樣子的?
    在人類進化史上,新石器時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在這個時期,人類在體型和智力上已經和現代人相差無幾,而在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結構上則處於摸索階段。可以說這段時間人類部落採取了怎樣的社會結構,對於之後文明形態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那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仰韶文化以及河姆渡文化,又是以怎樣的方式來運行的呢?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已經發展出了怎樣的宗教文化?
    新石器時代作為人類文明史的重要階段,那時的古人已經有了基本的社會組織,並且有了豐富的集體生活內容。這給文明的高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而此時的古人除了發明了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外,其在文化上也有了巨大飛躍,而其中原始宗教的發展史個中關鍵。
  • 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出爐
    11月14日,在安徽阜陽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介紹會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嶽家湖遺址主體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另有少量宋、明、清遺存,文化面貌與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相似,年代距今4500年至5000年,是阜陽市潁州、潁東、潁泉三區發現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
  • 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陶器骨器
    中新社西安六月二十四日電(鳳音)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位於西安東郊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米家崖遺址,新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骨器,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資料。
  • 這個小城挖出兩周墓葬1300座,專門建了博物館,鎮館之寶有啥
    2004年,在韓城市西莊鎮,沉寂了2700餘年的梁帶村芮國遺址被發現,佔地近千畝,共發現兩周墓葬1300餘座,車馬坑64座。經過5年的搶救性發掘,七座大墓及百餘座中小型墓共出土金、玉、銅器等各類文物2萬6千餘件,僅珍貴文物就有3千餘件,其中國內首次重大發現的文物70多件。「芮」與姬周同姓,為西周初封的71個諸侯國之一。
  • 石首發現新石器時代「姊妹古城」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劉暢、通訊員範傑、程峻報導:20日,考古專家勘察認定,石首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與走馬嶺古城應為「姊妹城」。2002年,國務院將石首走馬嶺新石器古城遺址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6月1日,荊州市博物館等10多位考古專家在與走馬嶺一河之隔的屯子山村勘察時,意外發現了一座新的神秘古城。
  • 考古資料證實 新石器時代北京人開始用火塘(圖)
    ,填補了自山頂洞人以來華北地區人類發展的空白,為研究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當時負責清理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認為這是一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轉自搜狐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東胡林遺址的文化堆積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在多次調查的基礎上,前不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試掘。
  • 新石器時代末期,母系氏族是怎麼向父系氏族轉變的?
    根據人類學家的普遍觀點,在新石器時代,氏族部落往往是以母親的血緣維繫的,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母系氏族社會。這不但是因為在這個時期的人類往往採用群婚,因此他們的父親無法確定。還因為這時相對於從事狩獵的男性成員,女性成員負責的農業生產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因此她們是部落最重要的食物來源,自然擁有較高的地位。
  • 成都發現超6000座各朝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
    14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成都發現了6000餘座古墓,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 來源:中新視頻 古墓是如何發現的?都挖掘出了哪些寶貝?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內蒙古後城咀石城基本確定了由甕城前通道、甕城壕溝、甕城、甕城城門、城門組成的半月形防禦體系,其甕城是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將馬面、甕城的出現年代提前至龍山時期,該城門結構特徵在河套地區龍山時代石城中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與中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考古學材料。
  • 石器時代的墓葬揭示曾經失敗的腦外科手術和活人祭祀
    如圖所示墓葬在洞穴深處「4號房」被發現。(圖片來源:arcia-Rivero等人,《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CC by 4.0).Dehesilla是位於西班牙Baetic山的一組洞穴。20世紀70年代,在洞穴入口處附近發現了石器時代的文物,而此次新的發現來自於最深的洞穴之一——4號洞穴。2017年的一次發掘工作在4號洞穴發現了兩顆沒有下顎的頭骨,與石器、陶器碎片和一具可能死亡時不到10天大的綿羊或山羊的大部分骨架一起埋葬。洞穴裡還有一個石頭祭壇和一個富含灰燼的圓環,顯然是7000年前大火的遺蹟。
  • 有一個新疆邊境縣,發現百餘座古墓,竟然是戰國至漢代墓葬
    亞科瑞克東古墓群,位於烏什縣亞科瑞克鄉亞科瑞克村南大約1.5公裡處的山前地帶,共有墓葬102座,東北部分布較密集,約有墓葬近40座,西北部集中分布有30座,中部偏南約有20座,其餘呈零星分布。我們在現場看到,這些墓葬封堆由礫石混合砂土堆砌而成,平面呈圓形,墓頂大多呈平坦形制,直徑4至10米、高大約0.5至2.5米不等。如果不仔細辨別,很難認出這些平常的土堆就是古墓葬。
  • 石家莊發掘出17座商代墓葬
    周家莊墓地出土的青銅爵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近日,記者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近一年的勘探和搶救性發掘,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周家莊墓地已發掘墓葬22座,其中17座為商代墓葬,出土青銅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