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該所會同樂安縣博物館,組織專業文物工作人員,對昌寧高速紅線範圍樂安縣境內的文物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山碭松山遺址、萬崇鳳形山古墓葬群、萬崇月形山遺址、羅陂松山遺址等古遺址群。該古遺址群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考古發掘遺址遺蹟面積3500平方米。經過發掘清理,出土一批新石器晚期石器與陶器標本,商周時期石器、陶器與銅器標本,東漢時期陶器標本等。
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
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
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而羅陂松山遺址為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延至東漢時期,山碭松山遺址時代為商代晚期,萬崇鳳形山古墓葬群為東漢時期。」李育遠說,萬崇月形山遺存與羅陂松山遺址出土的陶器中,三足器特別發達,式樣繁多,鼎足就有側偏、丁字、扁平、卷邊、扁管、羊角、扁鑿、圓錐、乳釘、凹面等十餘種,且在器腳的外側面,特別盛行刻劃的裝飾工藝。
李育遠分析,根據出土器物的特徵,可以看出,與贛中樟樹築衛城下層文化、樟樹樊城堆類型文化、贛北修水山背下層文化相似。其中還有與樟樹築衛城下層文化相同的最富特色的帶「丁」字形腳的典型鼎足。而「丁」字形鼎足是長江中下遊地區良渚文化所常用器形。
「月形山遺址出土陶鬹特徵為扁弧口、寬鋬、空心乳狀袋足,與樟樹築衛城遺址下層文化、修水山背遺址下層文化出土陶鬹特徵相似。」李育遠說,陶鬹是黃河下遊原始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典型用具之一。據現有的資料表明,鬹開始形成於大汶口文化中期。「這說明在新石器晚期贛江流域文明與中原文明、長江中下遊地區文明已經有著交流。」李育遠認為,這次樂安縣境內的一批新石器晚期遺址至商周時期遺址的發現,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和特徵以及與中原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意義。
證明樂安古遺存同屬贛江流域區域文化系統
「山碭松山遺址出土的器物多折肩器與圜凹底器,器物風格特徵與贛中樟樹吳城文化相似。」李育遠說,由此推斷,山碭松山遺址應是受樟樹吳城文化影響的一處商代晚期遺存。
據了解,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人類居住遺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內唯一的一處內涵具有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遺址,現已命名為吳城文化,直至目前仍是國內外考古界、史學界研究的熱門。吳城文化出土的大量陶文和符號等實物資料,論證了殷商時期贛鄱地區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區域;鑄銅遺蹟、工具和精美的青銅器的出土,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這裡就和中原一樣,能熟練地掌握鑄造技術,生產高質量的青銅器。大量的完整器物,特別是四十多種印紋陶紋樣,是打開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鑰匙」和年代學的「標尺」,結束了江南考古長期存在的文化年代上的紊亂。
李育遠表示,山碭松山遺址的文化特徵證明樂安境內發現的古遺存同屬贛江流域區域文化系統。
首次發現東漢灰坑出土成套陶器組合
「羅陂松山遺址兩個灰坑出土相同的陶器組合,陶器組合為東漢時期的陶釜1個、雙領罐1個、大陶罐1個與小陶罐2個,這是該地區首次發現東漢時期灰坑出土成套陶器組合群。」李育遠說,這為研究樂安當地當時社會生活狀況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
對萬崇鳳形山東漢墓葬,李育遠說,該墓葬為平面呈凸字形的土坑豎穴磚室墓,最大特點是墓磚上模印靈獸紋,並在墓磚上刻劃簡體文字,這也是該地區首次發現東漢時期墓磚上模印靈獸紋,並在磚上刻劃簡體文字。「這為研究當時的葬俗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3年前樂安就曾發現大型聚落遺址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10月,樂安縣就曾發現大型聚落遺址。這些古遺址總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由省、市、縣文物專家組成的考古發掘隊在遺址範圍內布探方280個,考古發掘遺址遺蹟面積6800平方米,共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灰坑4個、灰溝2條,周代窯業作坊1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墓葬18座、漢代墓葬2座、隋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2座。
據介紹,當時發現的大型聚落遺址出土文物的時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清代,種類有石器、陶器、青瓷器、銅器及鐵器等。商周時期的文物主要是石器、陶器、銅器,石器有穿孔石刀、石箭鏃、石錛、石鑿、石斧、礪石、石範以及裝飾器等;陶器有紡輪、刀、鬲、鼎、罐、豆、缽等,器形多折肩、三足風格,陶質為夾砂紅軟陶和灰硬陶,紋飾多為各種幾何印紋;銅器主要有青銅鍤等。漢代至隋代的文物有高足盤、盞、罐等青釉瓷器,這些青釉瓷器屬於古代六大青瓷名窯洪州窯的產品。
文/圖 江南都市報記者陳豔偉 實習生鄧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