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涉縣木井村發現仰韶文化遺蹟 出土大量文物

2020-12-01 央視網

    新華網石家莊12月13日電(記者楊守勇)河北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近日在涉縣木井鄉木井村文物普查中,發現古建築17處,碑刻2處,古遺址3處,其中一處為仰韶文化遺址。

    考古人員在木井村外耕地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最常見的紅頂缽,另有新石器時代石斧、石球,商周的陶片,漢代的瓦片等等,一直延續至宋。

    據《涉縣誌》記載,木井村為明朝洪武年間移民村莊。而《涉縣地名志》上則根據古石刻「嘉佑二年……大宋國潞州涉縣龍山木井村」推斷北宋就有木井村。這次河北省文物普查隊在木井村外耕地發現仰韶文化遺址,證明這個村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實為一古村落。

    仰韶文化是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屬於母系氏族繁榮時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而得名。

責編:王壹霖

相關焦點

  • 河北涉縣木井村發現仰韶文化遺蹟
    記者從河北省邯鄲市委宣傳部獲悉,河北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近日在涉縣木井鄉木井村文物普查中,共發現古建築17處,多為明清建築,碑刻2處,古遺址3處,其中一處為仰韶文化遺蹟。  據介紹,考古人員在木井村外耕地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最常見的紅頂缽,另有新石器時代石斧、石球,商周的陶片,漢代的瓦片等等,一直延續至宋。說明木井村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有人類居住。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其在史前率先開啟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並具有鮮明特點。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中,發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首次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從此揭開了考古學探索我國史前文化的恢宏序幕,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命名。
  • 仰韶文化
    後來又在黃河中、上遊調查發現了若干類似的文化遺址。由於這些遺存均含有一定數量的彩陶,曾被統稱為「彩陶文化」。1926年起,中國學者先後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萬泉(今萬榮)荊村、河南安陽後岡、濬縣大賚店等遺址。1931年梁思永在後岡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從而明確了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自仰韶文化發現至40年代,學術界還初步探討了該文化的特徵和性質等問題。
  • 農民淘沙發現珍貴遺址,出土大量珍寶,專家卻不敢繼續挖了
    而位於四川廣漢西北的鴨子河南的三星堆古遺址,就是中國迄今發現的範圍最大、時間最為古老、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址,它的發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1929年,當地農民淘沙時意外發現了不尋常的東西,考古隊立刻趕來,三星堆古遺址就這樣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5月25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楊曉君攝這件彩陶盆以細泥為原料,捏成型後著彩放在窯裡燒制而成的彩陶器。盆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較深。盆內壁光滑,外表粗糙。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4、夏商周卷尾龍的造型嚴格符合蒼龍七宿的連線特徵夏商周的大量平面龍和大量立體龍,都是嚴格符合蒼龍七宿連線的卷尾龍。考古發現的最早一例,是夏代晚期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卷尾龍。現代考古的偉力,並非發現中華龍起源於蒼龍七宿(因為古人已知),而是通過發現甲骨文、金文的「龍」字嚴格符合蒼龍七宿的連線,通過發現上古至中古的一切中華龍都是蒼龍七宿的靜態表達和動態表達,使「中華龍起源於蒼龍七宿」成為了鐵證!07、仰韶文化四條龍,兩條在「華博」!仰韶文化,是炎黃文化,彩陶文化,也是龍文化。
  • 考古出土六千多年前的頂級文物, 證實了女媧以及龍的存在?
    導讀:大家都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但是中華流傳下來的諸多遠古文物可不止五千年,目前出土的文物有的達萬年以上。而紅山文物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位於熱河地區,是在距今5000到6000年的農業文明。紅山文化遺址的考古,出土了諸多國寶級文物。
  •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深圳歷史:6000年還是7000年?說明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一樣歷史悠久;有可能證明鹹頭嶺是珠江古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專家建議申報市文物保護單位本報記者方勤報導深圳博物館考古隊在大鵬鹹頭嶺考古發現了大量罕見文物!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東介紹,城垣內外壕溝出土的陶器標本均屬於龍山文化早中期,測年範圍為距今4400年-4100年之間。北城牆現存長度約300米,東城牆現存長度約600米,西、南城牆已被淮河衝毀,以往發現的「祭祀臺基」應是東城牆的一部分。根據已發現的城垣走向,復原城址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
  • 「十一倉」死當區內驚現大量銅鈴鐺!我國最早的冶銅術和出土銅器
    我國最早的銅鈴鐺又發現於什麼時期呢?冶銅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最重要技術成果之一。目前已發現最早的銅器與製作銅器有關的遺蹟、遺物,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龍山諸文化中。
  • 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
    迄今揚州地區最早的龍虯莊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5000—7000年,遺址內既有自身特點的地域文化面貌,又存在東西碰撞南北交融的外來文化因素與外來文化,史前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歷史時期的唐宋、明清時代的遺存都有發現。
  • 濟源慄樹溝:散落在地表的仰韶彩陶碎片
    村裡的仰韶文化博物館慄樹溝仰韶文化遺址在濟源市南部丘陵區,距黃河主河道不過數公裡,遺址位於高臺地,東西兩側有河流,依山傍水,背風向陽。11月29日一早,濟源市文物管理局兩名年輕幹部鄭暉、段明臣在遺址所在的濟源市坡頭鎮慄樹溝村迎接我們。
  • 育蠶制絲 5000多年前的仰韶時代就開始了
    就是在這堆殘骸中,中國考古人員獲得了一個震驚世人的發現——絲綢! 近日,在鄭州召開的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宣布,在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甕棺裡的頭蓋骨附著物和甕底土樣中發現的絲織物殘存,與此前青臺遺址甕棺中出土的織物為同類絲織物,結合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骨雕家蠶,確認中國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經開始育蠶制絲。
  •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五千年前牙雕蠶
    出土於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的牙雕蠶,距今已有5000多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發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這件蠶雕藝術品對絲綢起源及相關手工業發展等研究意義重大。根據蠶的整體造型以及頭昂尾翹的繃緊「C」形姿態,專家推測古人雕刻的是一隻處於吐絲階段的家蠶。
  • 中國古代史:史前文化的各種類型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因而分布在這裡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最為引人注目。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現已發現屬於這一文化的大量遺址,以關中、豫西、晉南一帶為中心,延伸至附近地區。西安郊區的半坡遺址,是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200年間的仰韶文化典型。
  • 「河洛古國」發現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了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經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等專家的確認,其是距今約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河洛古國」挖掘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發現了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 中國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在鄭州:青臺遺址和雙槐樹遺址
    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的北鬥遺蹟□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鮑彌佳文圖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所以,將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取名「北鬥」,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彰顯華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淵源。可你知道嗎?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就在鄭州,並且有兩處。一處是在鄭州青臺遺址,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遺蹟。一處是鄭州鞏義的雙槐樹遺址,也就是今年震撼全國的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國」。
  • 成都發現超6000座各朝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
    14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成都發現了6000餘座古墓,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 來源:中新視頻 古墓是如何發現的?都挖掘出了哪些寶貝?
  • 河北這一遺址群又有新發現!穿越160萬年前...
    日前,從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獲悉,文物工作者近期在這裡發現了20餘個160萬年前草原猛獁象腳印及大量古人類打制的石器、動物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泥河灣早期人類行為、生存環境補充了新材料。謝飛說,河北泥河灣遺址群可能是除非洲以外另一個人類的老家,對「人類非洲起源單一論」提出了挑戰,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2001年至2005年,考古人員在馬圈溝遺址發現了66個草原猛獁象腳印化石和166萬年前人類餐食大象的活動遺蹟,改變了草原猛獁象起源於歐洲中心說,將中國乃至東亞地區人類起源時間推前至距今約200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