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慄樹溝:散落在地表的仰韶彩陶碎片

2020-12-05 中工網

採訪過鶴壁之後,我們原定的下一站是濮陽市西水坡,那裡有一處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尚未動身,考古學家潘偉斌來信兒說:「下次可以到濟源市訪問仰韶文化。」

於是我們先來到濟源市。

村裡的仰韶文化博物館

慄樹溝仰韶文化遺址在濟源市南部丘陵區,距黃河主河道不過數公裡,遺址位於高臺地,東西兩側有河流,依山傍水,背風向陽。

11月29日一早,濟源市文物管理局兩名年輕幹部鄭暉、段明臣在遺址所在的濟源市坡頭鎮慄樹溝村迎接我們。和他們在一起的,還有該村支部書記王文周、濟源市慄樹溝古仰韶農業生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作海等人。

村頭的籃球場邊上,是仰韶文化遺址公園的大門,整個村子就處在公園之中。王文周自任導遊,沿著丘陵的緩坡地勢,帶我們到村裡的仰韶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區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其中,室內400平方米,2018年由村裡籌措162萬元資金建成。

對於室內的出土文物,王文周對其出土時的情況都了如指掌。館藏的一些小口尖底瓶、白衣陶缽複製品,原件要麼在市博物館展覽或在專家手裡鑑定,要麼已經流失……部分複製品,則來自於三門峽澠池縣製作彩陶的作坊。

行走過程中,王文周說:「在澠池的文物商店裡,一片扣子大小的仰韶殘片,標價十元。我們這兒到處都有、到處都是。」

裸露地表的仰韶彩陶碎片

為了證實他的說法,他帶我們到博物館後的高臺地上,山嶺之上是農家分畦種植的各類蔬菜,土埂、斷垣之上隨處可見斷散陶片。

我半個月前到過新鄭裴李崗考古發掘工地,女工們要層層刮土,集中後由流水衝刷過篩,哪怕一個小拇指甲蓋大小的物體,也要搜集待檢。

顯然,那樣的工作如果放到慄樹溝村,女工的勞動量不知道要增大多少倍。

關於慄樹溝遺址,鄭暉提供了官方資料:「1986年,慄樹溝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位於濟源市西南17公裡的坡頭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遺址。地處丘陵之上,四周溝壑縱橫,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分布,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150米,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5米,內涵豐富。從暴露的文化層看,遺址南部斷層發現有動物堆骨、燒窯陶土和房基平面燒土。地面上採集遺物有彩陶片、白衣彩陶片、紅陶片、灰陶片等,器形有彩陶缽、陶罐、小口尖底瓶、背水壺、陶甑、器座、碗、缽、尊、盆、罐、甕……根據陶器的質地、器形、紋飾等分析,該遺址屬於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類型。」

因為城鄉間17公裡的空間距離,在過往的時間內,這裡還沒有被地產商的目光聚集,客觀上使這處遺址得以保全。但是,祖宗遺產裸露荒野,而沒有被合理保護使用,也成為慄樹溝人的心靈痛點。

王文周帶大家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泥濘的菜地裡,時而彎腰撿看一下陶片,時而用一枝木棍在斷垣壁上點劃一下那些不規劃的孔洞,告知某一處彩陶器被收藏了,某一處被盜了……

發現了仰韶時期的類水泥地面

就在王文周講述仰韶故事時,他的本家叔叔、前任支書王定祥聞訊趕來現場,他指著遍地可見的陶片以及層林盡染的遠處溝壑說,這裡有6500年的仰韶文化,有7個文化層。從6500年前到明末清初,如果不是張獻忠的劫掠驅趕,這塊高臺地上應該人煙不斷。

他的根據來源於《濟源志》的記載,以及從高臺地上發現的6顆黑、白、紅色玉珠,玉珠的原料產自王屋山,是歷史上宮廷王族的佩飾。

在這裡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的「水泥地面」,成為王定祥表述的這一處臺地的時間上限。上個世紀的「農業學大寨」時期,在高漲的農田建設熱潮下,當地百姓用鐵犁鏵耕作這片土地,發現根本墾不動,用了拖拉機也很難成行,最後改為人工強力擊破。雖然感覺詫異,但是饑荒年代,沒有人過多關注這些細節。

有關這個發現及權威考評經過,當地學者李立政更有發言權,李立政是高級工程師,曾任濟源市旅遊局副局長,現任濟源市旅遊業協會會長、市文旅集團文化總監。他是我本次訪問活動的主要接洽人物,雖然因事未能相逢在現場,但是事前事後他都做過妥帖的行程安排。

2006年,李立政首次陪同海峽兩岸著名學者到慄樹溝進行中華文明探源。此後,他多次來到這裡,期待找到當地人說的「水泥地面」物證。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重陽節,經過地毯式排查,李立政在遺址核心區北部邊沿地裡發現了一塊長19釐米、寬12釐米、厚7釐米類似現代水泥地面。它分作三層:表層青灰色,厚3~4釐米,砂石混凝結構,堅硬如同現代水泥,表面平整,覆蓋黃褐色鏽層﹔中層紅色,厚2釐米左右,為火燒草結泥層,切碎的稻草清晰可辨,起防潮隔熱作用﹔底層灰白色,厚2釐米左右,類似現代三七土砂漿墊層,堅硬光潔,說明其下基礎經過夯築處理。這樣的地面面積,據當地人回憶毀掉了約400平方米。

經水利部史學專家徐海亮、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長張松林等初步鑑定,確認這塊類似現代水泥地面為仰韶時期文化遺物。目前,慄樹溝的類「水泥塊」已被送往香港大學做進一步研究。

被稱為世界最早混凝土、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的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遺址,確切斷代為5000年的類似現代水泥地面,宮殿式建築主室總面積只有130平方米,厚度約為2釐米。如果慄樹溝的仰韶文化類水泥能夠得到權威認證,那麼在厚度、層數、工藝方面,此處毫不遜色!

李立政分析認為,這是在中原地區首次發現施工工藝如此成熟講究的古代水泥地面,結合遺址多項文物出露,這裡很有可能會是我國上古時期大型王都宮殿遺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將由此續寫新的華章。(王見賓)

相關焦點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5月25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楊曉君攝這件彩陶盆以細泥為原料,捏成型後著彩放在窯裡燒制而成的彩陶器。盆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較深。盆內壁光滑,外表粗糙。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 濟源農業產業化市重點龍頭企業名單公布
    農業產業化市重點龍頭企業要把握新要求、新機遇,在實施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助力產業扶貧等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為推進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讓中原更加出彩,濟源出重彩做出新的貢獻。河南益和源飲品有限公司河南柳江生態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濟源雙匯食品有限公司濟源市金裕飼料有限公司河南新雨瑞飲品有限公司濟源市欣園豆製品有限公司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07、仰韶文化四條龍,兩條在「華博」!仰韶文化,是炎黃文化,彩陶文化,也是龍文化。仰韶文化目前發現了四條龍,分別為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魚龍」(圖八),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鱷龍」(圖九),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繪製在彩陶盆上的兩條「鳥龍」(圖十)。
  • 仰韶文化
    由於這些遺存均含有一定數量的彩陶,曾被統稱為「彩陶文化」。1926年起,中國學者先後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萬泉(今萬榮)荊村、河南安陽後岡、濬縣大賚店等遺址。1931年梁思永在後岡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從而明確了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自仰韶文化發現至40年代,學術界還初步探討了該文化的特徵和性質等問題。
  •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八千年的「傲嬌」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賣萌起來,可不是一般的傲嬌:「八千年的風和雨呀,換了多少髮型?我的齊劉海至今難以超越,不是你們這些八千年後的叔叔阿姨能駕馭的。首先呢,你要會打光,其次呢,你臉要小。別難過,先天優勢不具備,可以塑造後天的審美。我們仰韶的紋飾了解一下?帶給你遠古的呼喚,啟發一下潮流的浪尖。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仰韶文化中期彩陶花瓣紋盆。資料圖片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仰韶文化中期具有殿堂性質的特大型房址F105。資料圖片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彩陶雙聯壺。資料圖片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牙雕蠶。資料圖片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玉器。資料圖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 彩陶上的樂和舞
    原標題:彩陶上 的樂和舞馬家窯舞蹈紋陶盆當安特生1921年在澠池縣發現了仰韶文化後,推斷這一文化並不是孤立的。囿於他當時所具有的彩陶知識,以及他以歐洲人的習慣性思維,認為這些陶器的原生地是小亞細亞的安納託利亞,是從西往東傳播到中原地區的。
  • 5500年前的甘肅史前彩陶藝術,仰韶魚紋盆等在國博展出
    、仰韶文化早期變體魚紋盆、被認為有可能是人首蛇身伏羲形象的鯢魚紋瓶,國家博物館藏馬家窯早期漩渦紋四系彩陶罐等,集中呈現了黃河中上遊史前彩陶精品,展示了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與輝煌、燦爛。展覽現場彩陶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燒制出了中國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後,彩陶廣泛出現於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遊甘肅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歷史悠久,包含了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
  • 曲江文化大講堂 | 嚴學良和他的彩陶故事
    11月14日,新一期曲江文化大講堂在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啟,近百名觀眾集聚一堂,跟隨 嚴學良先生一起走進「彩陶裡的先民生活」,聆聽中國黃河流域與古印度河流域古陶文明對話,欣賞瑰麗多彩的彩陶世界。
  • 探秘「仰韶指紋」:5000多年前古人就會使用指紋?
    澠池縣發現的仰韶先民完整清晰指紋  考古探秘  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指紋」,近日被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實驗室列為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楊拴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研究確認這些指紋是古人有意為之,將至少讓人類使用指紋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  5000多年前的指紋被發現  去年10月31日,楊拴朝像往常一樣來到位於澠池縣西南方的西河南村仰韶文化遺址進行巡視調查工作。
  • 仰韶:高粱紅了釀陶香,陶香最是中原味!
    仰韶酒業有機高粱種植基地作為仰韶酒業「一莊五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澠池境內的黃河南岸,位於神秘的北緯30度附近,屬溼潤——半溼潤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既不像南方那麼溼熱,也不像北方那麼乾冷,屬於南方和北方之間的過渡氣候帶,歷來就是中國最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地方。
  • 羅援助陣"彩陶坊天時·名家講壇"12月4日解鎖鄭州
    這次豫酒文化鄭州行,依然由省白酒業轉型發展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支持,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河南廣播電視臺聯袂主辦,河南仰韶酒業獨家特別承辦。十餘年砥礪奮進,仰韶酒業不負眾望,從7000年的仰韶文化裡,找到了創新靈感,並在文化賦能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憑著厚重的文化、卓爾不凡的品質、不斷的產品創新、先進的營銷模式、戰鬥力十足的團隊,成功實現了連年超30%的靚麗增長,讓豫酒人切實感受到了豫酒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清晰看到了豫酒振興的希望。
  • 【母親節免票啦】山清水秀 人間福地 原始部落 野人表演 仰韶大...
    >近距離親近自然,縱情山水感受原始部落文化仰韶大峽谷簡介仰韶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發祥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大峽谷佔地50平方公裡。由原始聚落、養生谷、禪趣谷、龍虎峽、臥羊峽、金燈峽等六條大峽谷組成。目前已開發原始聚落、禪趣谷、養生谷龍虎峽四條峽谷。仰韶大峽谷集幽、奇、險、秀、峻為一體,人們遊於其間步移景換,時遷景變。原始聚落歷史倒流,時光輪迴,似古今日又何妨?
  • 「臨夏文物春秋」 原始先民的智慧之光——彩陶王
    「彩陶王」全稱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雙耳四鋬彩陶甕,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國寶級文物,被郭沫若先生命名為「彩陶王」。1950年4月,原三坪村黨支部書記戚永仁和哥哥戚永年在雨水衝刷的坑窪裡發現並挖掘保存了這件彩陶甕,1954年捐送給國家。
  • 8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碎片散落各地,撞擊地點成謎
    地球東半球20%的表面都散落著某種巖石,這種黑色有光澤的玻璃隕石遍布大洋洲。科學家們知道它們來自於一次隕石撞擊,但一直未能找到撞擊地球的隕石坑。最近有一組科學家似乎找到了這個隕石坑,這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隕石獵人前往尋找隕石。
  • 朱乃誠:《元君廟仰韶墓地》的得與失
    本文僅是分析闡述《元君廟仰韶墓地》的研究過程及其得與失,以供大家對近60年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史中的有關問題進行思考。 一、元君廟仰韶墓地的發掘過程與主要收穫 元君廟仰韶墓地的發掘過程,《元君廟仰韶墓地》公布的很少。
  • 湖北的春蘭和蕙蘭較奇特,長在松樹和慄樹林中,原來是有原因的
    喜歡爬山的朋友可以發現,野生的蘭花很大一部分都生長有松樹和慄樹的山林當中,有些地方也會生長在竹林、松柏和灌木叢當中,在生長其他一些林木的山上基本上就找不到蘭花了,這說明組成松樹和慄樹的成分裡面一定是含有了某種蘭花喜歡或必須的物質。湖北這邊的春蘭和蕙蘭較奇特,竹林裡面基本上沒有,都是生長在松樹和慄樹林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