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2021-01-14 文旅中國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5月25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楊曉君攝

這件彩陶盆以細泥為原料,捏成型後著彩放在窯裡燒制而成的彩陶器。盆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較深。盆內壁光滑,外表粗糙。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

整個畫面構圖自由,圖案簡潔並充滿奇幻、怪異色彩,富有律動感,充滿了生氣。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有大量的動物形紋飾,如魚、鹿、蛙等,以魚紋最為典型。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公認的彩陶藝術精品。類似內容的彩陶盆在遺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製的葬具。人面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具有巫師的身份特徵,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象徵著巫師請魚神附體,為夭折的兒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認為人面與魚紋共存構成人魚合體,寓意魚已經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為圖騰來加以崇拜。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文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言建聚落,過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言採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楊曉君攝

人面魚紋彩陶盆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構畫手法大膽誇張。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表現出製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整個圖案有對稱,也有反覆,黑白對比也比較強烈,而且很有趣味,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原始先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才能。

新石器時代,人類往往藉助神靈觀念解釋生命和自然現象,以種靈崇拜為特徵的原始信仰構成了人類折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以寫實的手法刻畫魚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漁獵生活在原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人面繪製較為複雜,冥思的神態及與遊魚的密切關係,表明其與當時的巫術有關。此類彩陶盆在半坡遺址中發現較多,出土時覆蓋於甕棺上,作為葬具的頂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5500年前的甘肅史前彩陶藝術,仰韶魚紋盆等在國博展出
    、仰韶文化早期變體魚紋盆、被認為有可能是人首蛇身伏羲形象的鯢魚紋瓶,國家博物館藏馬家窯早期漩渦紋四系彩陶罐等,集中呈現了黃河中上遊史前彩陶精品,展示了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與輝煌、燦爛。展覽現場彩陶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燒制出了中國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後,彩陶廣泛出現於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遊甘肅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歷史悠久,包含了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2010年5月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幾位研究員在鄭州看了這件「鳥龍」紋彩陶盆後說:「這件東西,和寫進大學教材的人面魚紋盆相比,價值要高得多;人面魚紋盆有七八個,而鳥龍紋彩陶盆則僅此一件。況且龍的形象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出現,意義更是非同一般;大家都說我們是龍的傳人,但在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中,龍的形象我們可是從來沒有發現過的,這是唯一的物證;這件東西應該放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展出,應該讓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們都能看到它」。受其啟發,我寫了一篇短文發表在《中國文物報》上,認為彩陶盆紋飾可能反映了傳說中的炎、黃關係。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歷史課本上出現的文物之一,於20世紀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後,被負責發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帶回北京,此後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就藏於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以寫實的手法刻畫魚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漁獵生活在原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 濟源慄樹溝:散落在地表的仰韶彩陶碎片
    和他們在一起的,還有該村支部書記王文周、濟源市慄樹溝古仰韶農業生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作海等人。村頭的籃球場邊上,是仰韶文化遺址公園的大門,整個村子就處在公園之中。王文周自任導遊,沿著丘陵的緩坡地勢,帶我們到村裡的仰韶文化博物館。
  • 中國古代新石器時代的特徵
    新石器時代還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工藝部門,如紡織麻布、編織蓆子和漁網。不少遺址裡都有相當數量的紡輪、網墜、精巧的骨針。一些陶器上還留下蔑席、草蓆、蘆席和麻布的印痕。裝飾品的製作從舊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到這時不論種類、數量、還是製作技巧都為往昔所不能比擬。
  • 仰韶文化
    具有類型特徵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缽、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淺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頭細頸壺、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細頸大腹壺、短唇斂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甕等。紋飾主要有繩紋、線紋、弦紋、錐刺紋、指甲紋和彩紋等。彩陶紋樣簡單樸素,以紅地黑彩為主,少數為紅彩,母題有魚、鹿(或羊)、蛙、人面等動物紋,少量植物枝葉紋,以及由直線、橫條、三角、圓點、折波等組成的幾何圖案花紋。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裴李崗文化方面主要探索了該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仰韶文化方面對彩陶及其承載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對龍山文化與早期國家起源特別是夏文化的關係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八千年的「傲嬌」
    吳磊第一次去蘭州,第一次當國寶守護人,第一次演小劇場故事的文物,有什麼來頭?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賣萌起來,可不是一般的傲嬌:「八千年的風和雨呀,換了多少髮型?我的齊劉海至今難以超越,不是你們這些八千年後的叔叔阿姨能駕馭的。首先呢,你要會打光,其次呢,你臉要小。別難過,先天優勢不具備,可以塑造後天的審美。我們仰韶的紋飾了解一下?帶給你遠古的呼喚,啟發一下潮流的浪尖。
  •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陶器越發重要,動物紋成為最常見的陶器花紋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陶器被廣泛的大量運用,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用具。因此,陶器的發明有時被看作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今天的文章中要講的,就是有關於陶器上面的花紋——動物紋的相關情況。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動物紋是比較多的。這可能是因為動物是當時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之一,與人們的關係極其密切。再者,一些動物被原始先民當作圖騰崇拜,也就有比較神聖的意義。從現存的陶器來看,常見的動物紋是魚紋、鳥紋、蛙紋、鹿紋、豬紋等紋樣。而仰韶文化的動物紋則是最典型的。
  • 彩陶上的樂和舞
    原標題:彩陶上 的樂和舞馬家窯舞蹈紋陶盆當安特生1921年在澠池縣發現了仰韶文化後,推斷這一文化並不是孤立的。囿於他當時所具有的彩陶知識,以及他以歐洲人的習慣性思維,認為這些陶器的原生地是小亞細亞的安納託利亞,是從西往東傳播到中原地區的。
  •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深圳歷史:6000年還是7000年?香港、廣州趕來的考古學家與深圳的考古人員一道,正蹲在地上對文物仔細研究。據了解,這是繼1985年、1989年、1997年以來,深圳考古人員對鹹頭嶺史前遺址的第四次挖掘,從9月3日起考古人員進駐鹹頭嶺,本為研究該遺址具體年代而來,沒料到發現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大量夾砂陶、彩陶,其數量規模以及陶器紋路所呈現的清晰演變序列,都是嶺南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史上極其罕見的重大發現。
  • 穿越古代中國 | 石器時代,你以為古人只會砸石頭?No~
    人面魚紋彩陶盆(局部)新石器時代,人類往往以鬼神觀念解釋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以神靈崇拜為特徵的原始信仰構成了人類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中國古代故事: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分期和分布
    ,最初曾被認為是我國黃河流域的兩個地區同時並存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但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前者是比後者更早的一種文化,又如「馬家窯亨化」原被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而新出現的『馬家飯文化』則是指的原名「青蓮崗文化』和『大墳口文化』的一部分。同一種「文化」又因其本身的時間早晚不同而復分為若干「期』,或者因地方上的區別而再分作若干「類型」。
  • 「臨夏文物春秋」 原始先民的智慧之光——彩陶王
    「彩陶王」全稱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雙耳四鋬彩陶甕,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國寶級文物,被郭沫若先生命名為「彩陶王」。戚永仁兄弟共有5人,他排行老二。普查隊員就住在了戚永仁家,剛邁進屋門,一眼就瞅到了板柜上那件美輪美奐的彩陶甕,這位普查員是搞藝術設計的,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以一個藝術家的審美觀,仔細地瞧了又瞧,又用手觸摸,感覺光滑無比。如漆般油黑的彩,在他的眼前飄蕩起伏,似家鄉的母親河,飛流急湍,奔騰東去……這是古代先民的一件偉大的藝術珍品,應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展覽,供世人一睹風採。
  • 古陶瓷上的魚紋裝飾,都有什麼寓意?
    從考古材料來看,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上就已出現魚紋,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此後商周青銅器、漢代銅洗、唐宋以後的瓷器上,魚紋都是常見的裝飾紋樣,代表著多種吉祥寓意。本文以安徽出土、傳世陶瓷器上的魚紋為例,試分析各時期魚紋的特點。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
  • 淺析:中國古代石雕歷程之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石雕  距今一萬年前後,原始先民告別了採集、狩獵經濟,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而轉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從事以農耕和畜牧為主的聚落生活。當原始人告別山林的採集、狩獵環境,移居平野河岸和丘崗,過去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獵藝術也不復重現。
  • 曲江文化大講堂 | 嚴學良和他的彩陶故事
    11月14日,新一期曲江文化大講堂在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啟,近百名觀眾集聚一堂,跟隨 嚴學良先生一起走進「彩陶裡的先民生活」,聆聽中國黃河流域與古印度河流域古陶文明對話,欣賞瑰麗多彩的彩陶世界。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魏興濤 1966年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畢業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出版有《豫東杞縣發掘報告》《三門峽南交口》《田野考古鑽探記錄規範》等。仰韶文化中期彩陶花瓣紋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