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還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工藝部門,如紡織麻布、編織蓆子和漁網。不少遺址裡都有相當數量的紡輪、網墜、精巧的骨針。一些陶器上還留下蔑席、草蓆、蘆席和麻布的印痕。裝飾品的製作從舊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到這時不論種類、數量、還是製作技巧都為往昔所不能比擬。除大量的骨珠、精巧的陶、石環外,還出現了精美的骨、牙、玉雕。
然而,在新石器時代遺址裡發現最多、最富有特點的則是陶器。陶器的出現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標誌。發展到仰韶文化時,制陶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人們用經過淘洗的粘土製成甕、盆、缽、碗、瓶等容器和水器,用加砂的粘土製成罐、灶、鬲、鼎等炊器。早期燒窯由於封閉不嚴多燒出紅色、紅褐色以及雜色。仰韶文化的陶窯內溫度可達一千度左右,成品以紅陶為最多,上面常有黑或赭紅色彩繪。除花卉和幾何圖案外,還有極生動的人面魚形合體、單體復體魚紋及鹿、鳥、蛙的形象,充分顯示了仰韶人的藝術才能。此外陶器上還常有簡單整齊的示意符號。馬家窯文化的陶器同樣是造型精美的工藝品,人們常用以橙黃為主的各種色彩,在燒成紅色的陶器上繪出複雜瑰麗的幾何圖案。齊家文化中彩陶很少,最多的是夾砂紅褐陶,也有不少灰陶。到了大汶口文化後期特別是龍山文化中,由於陶窯的改進,燒出的多是灰陶和黑陶。還有用高嶺土或瓷土燒制的白陶。它要求的窯溫是1200度-1400度,彩陶少。龍山文化由於較普遍的使用了較高的燒窯技術,因此它最富有特徵的遺物是黑亮光滑的蛋殼陶。
大量陶器的製作和使用,是隨著定居的生活而產生的。住在潮溼的山洞裡,用鹿頭骨作「水瓢」的日子已經過去。仰部人有了專門汲水的小口尖底瓶和各種各樣的食器、放器。住房雖然簡陋,但一般說裡面多抹上一層草拌泥,有的燒烤成一層硬面,有的還塗上一層「白灰面"。總之,人們用自己雙手建設起不僅能遮風避雨,而且還是溫暖乾燥的「家」了。經常是一個或幾個氏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設起氏族的聚落。周圍挖著寬而深的壕溝,外面是氏族墓地,裡面是住房、窖穴和窯場。每個氏族都有公共活動的大房子,也是老人和兒童的住所,周圍的小房子,門都開向大房子的方向。它被分配給氏族中成年婦女,成為不固定的「對偶家庭"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