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新石器時代的特徵

2020-12-04 全景印度

新石器時代還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工藝部門,如紡織麻布、編織蓆子和漁網。不少遺址裡都有相當數量的紡輪、網墜、精巧的骨針。一些陶器上還留下蔑席、草蓆、蘆席和麻布的印痕。裝飾品的製作從舊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到這時不論種類、數量、還是製作技巧都為往昔所不能比擬。除大量的骨珠、精巧的陶、石環外,還出現了精美的骨、牙、玉雕。

然而,在新石器時代遺址裡發現最多、最富有特點的則是陶器。陶器的出現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標誌。發展到仰韶文化時,制陶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人們用經過淘洗的粘土製成甕、盆、缽、碗、瓶等容器和水器,用加砂的粘土製成罐、灶、鬲、鼎等炊器。早期燒窯由於封閉不嚴多燒出紅色、紅褐色以及雜色。仰韶文化的陶窯內溫度可達一千度左右,成品以紅陶為最多,上面常有黑或赭紅色彩繪。除花卉和幾何圖案外,還有極生動的人面魚形合體、單體復體魚紋及鹿、鳥、蛙的形象,充分顯示了仰韶人的藝術才能。此外陶器上還常有簡單整齊的示意符號。馬家窯文化的陶器同樣是造型精美的工藝品,人們常用以橙黃為主的各種色彩,在燒成紅色的陶器上繪出複雜瑰麗的幾何圖案。齊家文化中彩陶很少,最多的是夾砂紅褐陶,也有不少灰陶。到了大汶口文化後期特別是龍山文化中,由於陶窯的改進,燒出的多是灰陶和黑陶。還有用高嶺土或瓷土燒制的白陶。它要求的窯溫是1200度-1400度,彩陶少。龍山文化由於較普遍的使用了較高的燒窯技術,因此它最富有特徵的遺物是黑亮光滑的蛋殼陶。

大量陶器的製作和使用,是隨著定居的生活而產生的。住在潮溼的山洞裡,用鹿頭骨作「水瓢」的日子已經過去。仰部人有了專門汲水的小口尖底瓶和各種各樣的食器、放器。住房雖然簡陋,但一般說裡面多抹上一層草拌泥,有的燒烤成一層硬面,有的還塗上一層「白灰面"。總之,人們用自己雙手建設起不僅能遮風避雨,而且還是溫暖乾燥的「家」了。經常是一個或幾個氏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設起氏族的聚落。周圍挖著寬而深的壕溝,外面是氏族墓地,裡面是住房、窖穴和窯場。每個氏族都有公共活動的大房子,也是老人和兒童的住所,周圍的小房子,門都開向大房子的方向。它被分配給氏族中成年婦女,成為不固定的「對偶家庭"的住房。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故事: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分期和分布
    在我國歷史上,人們常常提起所謂「舊石器時代.(距今約六十萬年—一萬年前)與「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四午年前)。為了研究那些時代的遺存,就必須了解當時人類生活的特點.為了達到這一學習目的,有必要先明確一些與之有關的考古學方面的歷史知識和基本常識。
  • 穿越古代中國|如果在新石器時代幹個農活,你擁有哪些工具?
    穿越古代中國從歷史深處出發沿著時間的脈絡去看中華5000多年的輝煌文明第三期讓我們去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生產與生活」距今約1萬年前新石器時代, 陶器製作由簡單的手工捏塑、模製、泥片貼塑,再到泥條盤築、慢輪修整,最終產生了快輪制陶技術。中國各地區的陶器在器形、質地、紋飾及器類組合等方面各具特色,體現出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徵。
  • 中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徵,銅石時代的主要特徵
    大家好,我是小榮,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各個時代的主要特徵。中石器時代,也有人稱續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在地質時代上已經進入全新世,屬於冰後期。此外,歐亞大陸的氣候轉暖,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顯著的不同。在世界範圍內,中石器時代文化分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兩大群,前者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代表,屬採集漁獵文化,這種細石器,是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鑲嵌在骨、木柄上作複合工具使用。在我國,中石器文化發現不多.在陝西大荔發現的沙苑文化和河南許昌發現的靈井文化,都是以細石器為特徵,是從細小的石核上剝落下石片,一般缺少加工。
  • 玉璧、玉環、玉瑗的區別和新石器時代玉璧的特徵
    目前主流的意見是:周邊呈正圓,體扁平,中心的圓孔(古代叫「好」)的直徑小於玉質(古代叫「肉」)的寬度的叫璧。圭原本是測量日影用的工具,古人用來作為聘用賢士的信物;齊家文化玉璧玉璧的淵源,一種說法是古代的紡錘,一說是環狀的鉞,一說是象徵天圓。小編認為,古代的這些禮器都是有具體用體的實用器,慢慢的才會演化成禮器,不可能憑空捏造一個禮器,這是文明演化的規律。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在農業方面取得了怎樣的進步?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直都是農耕大陸型文明的典型代表。而在新石器時代時,我國的古人們就已經擁有了十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隨著更多文物的出土,當時農業發展的狀況逐漸被我們所掌握,而這一時期的農業探索也為之後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穿越古代中國 | 石器時代,你以為古人只會砸石頭?No~
    人面魚紋彩陶盆(局部)新石器時代,人類往往以鬼神觀念解釋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以神靈崇拜為特徵的原始信仰構成了人類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文萃】新石器時代戰爭與早期中國文明演進
    中國新石器時代存在戰爭是毋庸置疑的,既有武器(鏃、鉞)、防禦設施(環壕、城垣)、亂葬坑等方面的考古學證據,也留下了古史傳說。  一  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廟底溝時代,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具體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大規模戰爭的第一階段。該階段戰爭主要是由中原核心區的迅猛擴張所引發,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涉及範圍廣大。二是變化程度巨大。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5月25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楊曉君攝這件彩陶盆以細泥為原料,捏成型後著彩放在窯裡燒制而成的彩陶器。盆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較深。盆內壁光滑,外表粗糙。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 淺析:中國古代石雕歷程之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石雕  距今一萬年前後,原始先民告別了採集、狩獵經濟,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而轉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從事以農耕和畜牧為主的聚落生活。當原始人告別山林的採集、狩獵環境,移居平野河岸和丘崗,過去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獵藝術也不復重現。
  • 繩紋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之後是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稱作繩紋時代。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
  • 新石器時代,為何農業是最為顯著的?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尤其的農業的產生,可謂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者「新石器革命」。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證實,在公元前約7000年,不知為何,世界很多地區同時出現農業與定居生活。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原標題: 專家學者認為,自2014年起開展的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工作,發現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這類發現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實屬罕見。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省多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等對安寧河流域考古文化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發掘。
  • 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黃淮下遊地區先民獲取動物資源的生業方式初探
    黃淮下遊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區域,也是自成特色的重要文化區,該地區的生業特徵和發展特點對於其區域文化特徵的形成和地區的文化、社會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也是理解中國古代生業的區域特徵和整體特點的基礎,開展該區域生業考古的個案研究的意義筆者已有文論述,並對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末期該區域的生業有初步探討。
  • 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錛
    惠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見下圖),通長6釐米,通寬3釐米,厚約4釐米,質量40克。石錛表面凹凸不平較粗糙,有光澤,灰色,單面刃,斷面呈長方形,弧背,頂端和兩側都有長條平面,正面稍凸弧,刃緣斜向。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