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榮,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各個時代的主要特徵。
中石器時代,也有人稱續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在地質時代上已經進入全新世,屬於冰後期。此外,歐亞大陸的氣候轉暖,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顯著的不同。
中石器時代,人類依然過著漁獵和採集的經濟生活,生產力水平仍然低下,使用的勞動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文化面貌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類似之處,但是地域性色彩表現得更為濃厚。
在世界範圍內,中石器時代文化分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兩大群,前者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代表,屬採集漁獵文化,這種細石器,是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鑲嵌在骨、木柄上作複合工具使用。
在我國,中石器文化發現不多.在陝西大荔發現的沙苑文化和河南許昌發現的靈井文化,都是以細石器為特徵,是從細小的石核上剝落下石片,一般缺少加工。它與歐洲的幾何形細石器有顯著的不同。
中石器時代的歷史年代,大致開始於距今1萬年前後,延續的時間很不平衡。在西亞,約在公元前9000年,就向新石器過渡,在歐洲和中亞一些地區,則延續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國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狀況,還不十分清楚。
新石器時代是以磨製石器為標誌。這是在打制的基礎上,進一步經過磨光加工,器表光滑,器形規整,用途明確的新型工具。
石器的種類有農業工具、手工業工具和狩獵工具等。其中,農業工具有生產用的斧、鋤、鏟、刀、鐮和加工穀物用的磨盤、磨棒等。手工業工具有磷、鑿等。狩獵工具有矛、箭頭等。舊石器時代常見的打制石器,如砍研器、刮削器、細石片石器,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也還偶有所見,晚期則罕見。
新石器時代勞動工具的製作發生的變革,與農業的發明有關。因為,新石器時代是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時期,農業文化成為主要文化因素。當然,在個別地區,農業的發生比較晚,如華南的沿海地區,新石器早期,人們的經濟生活仍處於漁獵階段。
由於農業的發明,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因此,在新石器時代,普遍可以發現定居的村落遺址。在村落遺址內,一般都可以發現簡陋的房屋建築,以及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遺蹟遺物,如窖穴、灰坑等。同時也可以發現比較豐富的文化遺物。
由於農業的發生,人類定居生活的開始,因此,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生產也相繼出現和發展起來。目前,在已發現的畜牧業遺物中,最早的有豬、狗、羊,以後逐步擴大家畜飼養品種,到了新石器晚期,基本上已達到六畜俱全了。
在手工業生產方而,發展最快的是制陶和紡織,由於農業的發生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類在生產實踐中認識到粘土的可塑性,並且認識到由粘土塑成的器物經過火燒以後,能夠改變其物質性能,於是發明了陶器燒造。畜牧業生產和磨製石器、陶器以及聚居村落的出現,這標誌著人類社會的經濟生產,已從單一的依賴自然賞賜的採集、漁獵經濟生產,轉向依靠自己勞動,以增殖產品的多種經濟生產的新階段,也標誌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進步。
新石器時代的歷史,大致開始於距今1萬年前到4000-5000年。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有人根據陶器的有無,把沒有陶器的新石器文化稱前陶文化或先陶文化。
銅石並用時代,或稱金石並用時代。在我國,通稱銅石並用時代,因為我國最早發明和冶煉的金屬是銅。
這個時代,人類使用的勞動工具,仍然是石器,但已經初步掌握了冶煉銅的技術,並用冷鍛或鑄造法製作小件銅工具。由於勞動工具仍然是以石器為主,銅工具剛剛出現,還沒有廣泛應用,因此,銅石並用時代就屬於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過渡期。
對於銅石並用時代被作為一個獨立的歷史階段的概念,早就有人提出反對。在我國,存在不存在銅石並用時代也同樣是個問題。例如,在甘肅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中,既出現有冷鍛和單範鑄造的小件紅銅器,又出現有多合範鑄的青銅器。據前一種情況,似可歸入銅石並用時代範疇,若據後一情況,又可歸入青銅時代範疇。據此有人認為,在我國,紅銅器的出現,只能象徵發展上的過渡,銅石並用時代在我國能否確立,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