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展: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2020-12-04 百家號

中石腸時代和新石分時代中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它相當於蒙昧時代高級階段,約開始於一萬五千年前,考古學上通常把它劃入新石器時代,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個時期,在石器製造方面的進步是,出現了製造精細、體積較小的石器。它們披鑲嵌在木棒和骨棒上,用於刮削獸皮或樹皮,或當作箭頭作為狩獵的工具。考古學上把這種石器稱為「細石器」,用來和它以前的舊石器和它以後的新石器相區別,並把它所代表的時代稱為中石器時代。弓箭的發明和推廣是這個時代的重要標誌。

弓箭是一種複合工具,它不僅可以瞄準,而且具有射速快、射程遠(一般為80一10。米)、殺傷力強等功能。這就使當時的狩獵除了用陷阱、圍欄等方法捕捉外,還用弓箭進行射殺,因而大大提高了狩獵的效果。隨著狩獵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僅可以得到較多的肉食,而且還可以獲取皮毛、脂肪、骨角等必要的生活資料,從而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推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恩格斯在談到弓箭的作用時指出:「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①這時,隨著狩獵的發展,人們也開始馴養家畜,最早馴養的家畜是狗,其次是綿羊。狗主要用於幫助狩獵。

中石器文化在歐洲發現較多。其中著名的是丹麥的馬格爾莫斯(Maglemosian,大沼澤)文化,法國的阿齊爾文化(以法國南部的阿齊爾洞穴得名)和塔登諾文化(以法國的發現地得名),稍晚的有西班牙的阿斯都裡亞文化等。我國陝西省的沙苑文化可能屬於中石器文化。

距今約一萬年前,人類由中石器時代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即由蒙昧時代高級階段轉入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標誌是磨光石器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磨光石器的出現是石器製造技術上的重大進步和最高成就。製造這種石器,首先要把石料打製成一定的形狀,然後在砒石(磨石)上加砂蘸水磨光。這樣製成的石器(石鐮、石刀、石斧、石鋤、石鏟等)具有形狀端正、銳利、精細、堅硬以及準確合用等優點。後來(新石器時代末期),人們還學會在磨光的石器上鑽孔的技術。考古學上把這種石器稱為「新石器」,並把廣泛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還學會了馴養家畜和栽培植物,實現了社會經濟領域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即發明了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從此,人類結束了「以採集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②開始進入「靠人類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時期」。⑧這就把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歷史上把經濟領域的這一變革稱為「新石器革命」。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的出現,一方面是由於人口的增長,採集和狩獵已不能保證人口增長的生活需要,因而迫切需要擴大新的生活資料的來源,另一方面,新石器時代初期生產工具的進步,以及人們在長期狩獵採集活動中積累的生產經驗,為畜牧業和農業的出現提供了生產技術條件。

原始畜牧業是從狩獵經濟發展而來的。早在中石器時代,人們就已學會馴養狗和綿羊,到新石器時代又把豬、山羊、野馬、野牛等動物馴養為家畜,因而由狩獵經濟過渡到原始畜牧業。原始畜牧業的出現和發展,不僅使人們得到較多的肉食,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油脂、皮毛、骨等產品。有些家畜還可當作役畜使用。

原始農業是從採集經濟發展而來的。人們在長期的採集活動中,逐漸識別和選擇了幾種可供食用的一植物,如大麥、小麥、稻、粟、玉米、馬鈴薯等。同時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經驗積累逐漸掌握了它們的生長規律,於是就由採集經濟過渡到原始農業。原始農業的發生地,大概有三個中心:一是西亞(栽培大麥、小麥),一是東亞(栽培稻、粟),一是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栽培的是玉米、馬鈴薯和俊瓜)。最初的農業生產規模很小,是在住地附近或其他地點進行。耕種的方法也很原始,一般先砍倒樹木,放火燒光,然後用簡陋的掘杖(一端削尖的木棒)掘鬆土壤進行播種。後來才使用木鋤(一端帶有一個分權的木棒),經過不斷的改進才製成複合工具—石鋤,用這種鋤頭來耕種的農業稱為鋤耕農業。

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給人類提供比較豐富的生活資料,使人們有經常的食物儲備,並且也為原始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制陶術的發明,是這個時期手工業中的重要成就。人們利用原始的制陶術可以燒制各種蒸煮食物的用具,汲水和儲水的器皿,以及陶刀、陶網墜等生產工具,這也給人類過長久的定居生活提供了重要條件。此外,人們還學會製造皮革,紡織棉、麻、毛等技能。

新石器時代經濟領域這種巨大的變革,勢必引起社會生產關係、社會組織、婚姻制度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使母系氏族公社進入它的繁榮時期。

相關焦點

  • 中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徵,銅石時代的主要特徵
    中石器時代,人類依然過著漁獵和採集的經濟生活,生產力水平仍然低下,使用的勞動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文化面貌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類似之處,但是地域性色彩表現得更為濃厚。中石器時代的歷史年代,大致開始於距今1萬年前後,延續的時間很不平衡。在西亞,約在公元前9000年,就向新石器過渡,在歐洲和中亞一些地區,則延續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國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狀況,還不十分清楚。新石器時代是以磨製石器為標誌。這是在打制的基礎上,進一步經過磨光加工,器表光滑,器形規整,用途明確的新型工具。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較晚,有二百多萬年歷史。但文字出現得更晚,在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還不到四千年。關於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只留下了各種塗上神話色彩的傳說。真實情況卻長久被籠罩在迷霧中。直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破譯了大自然的密碼,揭開了地球上的生命之謎。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後,考古學的發展才追蹤到人類童年的腳印。
  • 語言是如何產生的,新石器時代的人會說話嗎?
    語言學家認為,語言起源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一是人類的思維能力要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能夠對客觀世界進行分類概括,並有一定的記憶、想像、判斷和推理的能力;二是要具備一定的生理條件,即人類的喉頭和口腔聲道必須進化到能夠發出清晰的聲音;三是人類社會有了產生語言的必要,人與人之間發展到「彼此間有些什麼非說不可的地步」。
  • 萬物之靈的崛起點,我們的祖先甩開猴子和猿的時代-新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是人類開始自身的最原始的時代,在漫長無際的原始時代裡, 人類用智慧的雙手製造了最簡單粗糙的石器工具,從此人類開始成為地球的主人,奠定了後來歷史發展的基礎。人類最初使用的工具是用石頭製作的,後來才發明了銅和鐵等金屬製品。
  • 石器時代的三個階段,古人類發展長河中重要的一步
    一、舊石器時代中國遠古人類自從在地球上出現後,大致經歷了兩三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又將所謂舊石器時代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所遺留下來的遺物,在我國大陸上有東方、元謀、北京、藍田等原(猿)人骸骨、工具。
  • 古代的石器時代主要是分為幾個階段,對人類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導讀:古代的石器時代主要是分為幾個階段,對人類的發展有什麼意義談到理解歷史,問了很多人,大多數人認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始於秦朝,但只有少數人認為它始於先秦時期。但是還是想問一句,先秦是從哪裡開始的,指的是哪個朝代?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歷史:Klasies河洞穴,南非的中石器時代遺址!
    歷史:Klasies河洞穴,南非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克拉西斯河是侵入砂巖虛張聲勢的幾個洞穴的集體名稱,位於南非齊齊卡馬海岸1.5英裡處,面向印度洋。在125,000至55,000年前,我們的一小部分解剖學現代人的祖先生活在非洲南端的這些洞穴中。他們留下的東西證明了智人在我們最早存在的時刻的行為,並且對我們遙遠的過去略顯不安。
  • 繩紋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之後是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稱作繩紋時代。
  • 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錛
    惠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見下圖),通長6釐米,通寬3釐米,厚約4釐米,質量40克。石錛表面凹凸不平較粗糙,有光澤,灰色,單面刃,斷面呈長方形,弧背,頂端和兩側都有長條平面,正面稍凸弧,刃緣斜向。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 關於石器時代,地質學家對他們的劃分,你能想到嗎?
    地質學家在地球年齡的基礎上發展出劃分時期的方法,歷史學家則把人類製造工具的活動當作衡量人類文明史的限定性要素。對於文字產生前的時代,石器工具的形狀是區分史前各個不同文化的基礎。石器時代從約二百萬年前一直延續到約四千年前。
  • 在生產力發展的背景下,新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類在文化上取得了什麼...
    人類文明的發展在新石器時代迎來了高峰期,此時的古人掌握了更為先進的工具加工方法,這讓他們的生產力取得了顯著的提高。而這也讓原始的 部落制出現了瓦解,新的家族制開始走上歷史舞臺,而男性地位在這段時間也逐漸提高,讓歷史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而且階級分化和財產私有制的萌芽也在此時誕生。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步入新石器時代後人類社會有了哪些進步和重大發明?
    隨著人類在大自然中的苦苦求索,隨著火的使用日漸成熟、石器製作方式由打制進入了磨製,而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在山東地界生存的人類在生活中又有了什麼樣的進步呢?隨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開始出現,這在人類社會生產中具備劃時代的意義。
  • 巴拿馬猴類進入石器時代,科學家很擔憂猴子的進化真的會影響人類的...
    因為,即使會使用工具,也不代表能夠威脅人類。 首先,巴拿馬猴類進入石器時代後,一定會演化出智力嗎? 我們要知道的是,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以及新石器時代。其中,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年到1萬年之間,而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年到2000年間。
  •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古人,他們的手工業有怎樣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新石器時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古人類,往往會形成有一定規模的聚落,並且形成氏族社會,開始文明的歷程。而且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相較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也有著明顯的進步,這讓他們擁有了更高的農業生產力。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1  ISBN:9787030662316  內容簡介:  本書在結合作者主持和參與的考古發掘新資料的基礎上,對河南境內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大溪文化密碼——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
    走進巫山博物館,你一定會被屬歷史悠久的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所吸引。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於2003年出土於巫山縣人民醫院遺址,其遺址是大溪文化分布在三峽地區最為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之一。此件穿孔石鉞的琢磨、鑽孔、磨光等工藝都已十分成熟精細,代表了長江中上遊新石器時代的工藝水平。在新石器時代,禮器隨著階級的分化而出現,石鉞便是由作為複合生產工具的穿孔石斧發展而來的最早的禮器。此件石鉞因未見生產使用痕,它應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可能是巫術或祭祀等宗教活動中的道具。因此,此石鉞除去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外,是解鎖大溪文化中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密碼」。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