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巫山博物館,你一定會被屬歷史悠久的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所吸引。
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於2003年出土於巫山縣人民醫院遺址,其遺址是大溪文化分布在三峽地區最為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之一。
此穿孔石鉞屬於二級文物,長14.7釐米,刃寬13釐米,厚1.1釐米。黑色,器身扁薄,平面呈梯形,上窄下寬,弧刃上部鑽一孔,孔渾圓,為綁附用。製作精美,通體磨光,未見使用痕跡。此件穿孔石鉞的琢磨、鑽孔、磨光等工藝都已十分成熟精細,代表了長江中上遊新石器時代的工藝水平。在新石器時代,禮器隨著階級的分化而出現,石鉞便是由作為複合生產工具的穿孔石斧發展而來的最早的禮器。此件石鉞因未見生產使用痕,它應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可能是巫術或祭祀等宗教活動中的道具。因此,此石鉞除去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外,是解鎖大溪文化中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密碼」。大溪文化是以巫山縣大溪鄉大溪遺址命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6800—5300年。
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所屬的巫山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和展示巫山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它將成為重慶東大門的重要文化標誌,巫山博物館的開放對於研究三峽地區特別是巫山地區的歷史和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