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已經發展出了怎樣的宗教文化?

2020-12-05 騰訊網

新石器時代作為人類文明史的重要階段,那時的古人已經有了基本的社會組織,並且有了豐富的集體生活內容。這給文明的高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而此時的古人除了發明了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外,其在文化上也有了巨大飛躍,而其中原始宗教的發展史個中關鍵。

那時的人們因為缺乏必要的常識,因此對於自然界中的現象難以給出合理的解釋,他們必須要依靠超自然的現象來描述。而對於死亡的天然畏懼也催生了人們對於往生世界的想像,這都是催生原始宗教誕生的土壤。

仰韶文化博物館

那麼當時的原始宗教又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呢,首先在墓葬文化上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流程。這一時期的公共墓葬中,每位死者身邊一般都會有些許陪葬品,其中大多都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用品。而這些屍體頭面部的朝向也是統一的,比如仰韶文化的葬坑裡,死者的頭部都是衝著西方的,而馬家窯文化的死者,則多是頭朝向東,而面向北方。這說明這些文化的人們認為人在死後會去往共同的地方,這和原始宗教對於死後世界的猜想是比較吻合的。

火塘遺址

除了喪葬文化之外,新石器時代的人們也會開展一系列的祭祀活動,來向他們想像中的神祇表達自己的虔誠。在仰韶文化的大地灣遺址中,有一座房屋的裝飾和布置與其他的屋子截然不同。從正門進去就是一個大火塘,這個火塘很有可能是在祭祀中燃燒聖火的地方。這間屋子的柱子,牆壁和房頂都被抹上了灰漿,顯得格外明亮。而其地面也被壓實磨平,做工非常精緻。

而在火塘的周圍,則有多幅和宗教儀式相關的壁畫,畫中的人物在方形臺周邊舞蹈,而臺子上則放著牛羊等祭品。這些人一般左手摸頭,右手則持有棍棒,這和早期的狩獵壁畫完全不同。從這間屋子的精緻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宗教事務已經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而且很有可能已經存在專門的神職人員了。

西水坡遺址墓葬

而在河南濮陽的西水坡遺址中發現的一處墓葬,則可以說明在這一時期的宗教和圖騰之間也發生了相互作用。這座墓穴墓主人的身邊,有用蚌殼擺出的一龍一虎的圖案,這可能是墓主人尊貴身份的象徵。

而在其周邊不遠處,還有一座葬坑,其墓主人身邊也有一個用蚌殼擺放的圖案。這個圖案是一個合體的龍虎,在虎的背上還有一隻鹿,而龍的頭部則有一隻蜘蛛。在這個合體龍虎的旁邊,還有一個人騎在飛龍上的圖案。而這種圖案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國原始道教中提到的龍、虎、鹿三蹻的概念相吻合,暗示墓主人會乘坐著這三種動物上天入地,這反應出該時期的古人,已經將宗教和圖騰聯繫到了一起,並且有了修行的概念,這對於中國宗教史的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大溪文化密碼——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
    走進巫山博物館,你一定會被屬歷史悠久的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所吸引。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於2003年出土於巫山縣人民醫院遺址,其遺址是大溪文化分布在三峽地區最為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之一。此件穿孔石鉞的琢磨、鑽孔、磨光等工藝都已十分成熟精細,代表了長江中上遊新石器時代的工藝水平。在新石器時代,禮器隨著階級的分化而出現,石鉞便是由作為複合生產工具的穿孔石斧發展而來的最早的禮器。此件石鉞因未見生產使用痕,它應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可能是巫術或祭祀等宗教活動中的道具。因此,此石鉞除去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外,是解鎖大溪文化中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密碼」。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在生產力發展的背景下,新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類在文化上取得了什麼...
    人類文明的發展在新石器時代迎來了高峰期,此時的古人掌握了更為先進的工具加工方法,這讓他們的生產力取得了顯著的提高。而這也讓原始的 部落制出現了瓦解,新的家族制開始走上歷史舞臺,而男性地位在這段時間也逐漸提高,讓歷史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而且階級分化和財產私有制的萌芽也在此時誕生。
  •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古人,他們的手工業有怎樣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新石器時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古人類,往往會形成有一定規模的聚落,並且形成氏族社會,開始文明的歷程。而且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相較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也有著明顯的進步,這讓他們擁有了更高的農業生產力。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關於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只留下了各種塗上神話色彩的傳說。真實情況卻長久被籠罩在迷霧中。直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破譯了大自然的密碼,揭開了地球上的生命之謎。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後,考古學的發展才追蹤到人類童年的腳印。上文介紹了我國的舊石器時代。本文介紹我國的新石器時代。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在農業方面取得了怎樣的進步?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直都是農耕大陸型文明的典型代表。而在新石器時代時,我國的古人們就已經擁有了十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隨著更多文物的出土,當時農業發展的狀況逐漸被我們所掌握,而這一時期的農業探索也為之後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新石器時代的氏族社會,其運行機制是什麼樣子的?
    在人類進化史上,新石器時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在這個時期,人類在體型和智力上已經和現代人相差無幾,而在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結構上則處於摸索階段。可以說這段時間人類部落採取了怎樣的社會結構,對於之後文明形態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那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仰韶文化以及河姆渡文化,又是以怎樣的方式來運行的呢?
  • 人類的發展: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中石腸時代和新石分時代中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它相當於蒙昧時代高級階段,約開始於一萬五千年前,考古學上通常把它劃入新石器時代,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個時期,在石器製造方面的進步是,出現了製造精細、體積較小的石器。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
  • 穿越古代中國|如果在新石器時代幹個農活,你擁有哪些工具?
    這種形式的石鐮是裴李崗文化特有的一種器形,因刃部帶鋸齒,又被稱為「鋸齒石鐮」。作為新石器時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農業收穫工具,石鐮在各地均有發現,其形式大同小異,刃口多磨製而成,類似裴李崗文化經特殊處理的鋸齒石鐮並不多見。裴李崗文化的石鐮製作非常精緻,數量也較多,反映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農業生產規模和糧食收穫量均已得到較大的發展。
  • 【文萃】新石器時代戰爭與早期中國文明演進
    從考古學來看,新石器時代規模較大的戰爭當開始於約公元前4000年,此後的公元前3000年前後、公元前2000年前後也都較為顯著,而這恰好是早期中國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三個關鍵時期。那麼,戰爭和文明演進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是戰爭促進了文明化,還是文明化助長了戰爭?這是關係到文明演進機制的重要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 中國古代新石器時代的特徵
    新石器時代還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工藝部門,如紡織麻布、編織蓆子和漁網。不少遺址裡都有相當數量的紡輪、網墜、精巧的骨針。一些陶器上還留下蔑席、草蓆、蘆席和麻布的印痕。裝飾品的製作從舊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到這時不論種類、數量、還是製作技巧都為往昔所不能比擬。
  • 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農業文化,原始農業發達的標誌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農業。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已發掘出有豐富的、反映當時經濟狀況的實物資料,據現有資料,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包含有農業、養畜、漁獵和採集、手工業等幾種成分。
  • 繩紋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之後是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稱作繩紋時代。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陳列館的前言是侯仁之先生撰寫的:「以上宅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與陳列在周口店龍骨山的舊石器文化,東西輝映,生動地體現了首都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北京地區首先被發現有原始農業興起的上宅文化,可以看作是北京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早在50萬年以前,已有北京猿人舊石器文化開始出現在今城西南的周口店,距今約一萬年,又有新石器文化陸續出現於昌平雪山、房山鎮江營和平谷上宅等地。
  • 在新石器時代,經過人類的共同努力,開拓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學者把舊石器時代大致分為前期、中期、後期,這是指石刻石器、剝片石器,和製造握斧、石刀等磨石技術的水平高低,這些石器主要是用來打獵或剝動物皮的,早期的人類可能散居在歐洲、非洲、中東與東亞一帶。舊石器時代距今約4萬年到1萬年以前,也就是舊石器後期到新石器時代初期,這段時間生活特別發達。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裴李崗文化方面主要探索了該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仰韶文化方面對彩陶及其承載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對龍山文化與早期國家起源特別是夏文化的關係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新石器時代末期,母系氏族是怎麼向父系氏族轉變的?
    不過隨著人類生產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體制的進步,在新石器時代後期,部分部落已經從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那麼在中國有哪些文化呈現出這一特點,其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在推動的呢? 大汶口文化文物 在中國的父系氏族文化,主要有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以及長江流域的青蓮崗文化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