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上宅出土的陶塑豬頭

  劉揚

  「西有周口店龍骨山,東有上宅」

  前不久,北京·上宅文化研究保護與發展專家研討會在平谷召開,上宅和北埝頭遺址將啟動二次考古,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新一輪的考古研究,並擬建設上宅博物館和遺址公園。

  上宅文化在哪裡?為什麼這麼重要?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曾經說過:「西有周口店龍骨山,東有上宅,東西文化遙相輝映,珠聯璧合,填補了北京史的空白。」

上宅先民生活場景圖示

  「北京新石器時代的代表」

  考古發掘及研究是推測史前歷史的主要途徑,眾多遺址共同勾勒了遠古大地的時代剪影。

  1982年2月至1984年底,全市進行文物普查,在平谷相繼發現了北埝頭、上宅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北埝頭遺址位於大興莊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臺地,上宅遺址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臺地,都距離美麗的金海湖不遠,遺址發掘後採取了回填的保護措施,因此這裡現在是一片農田。

  上宅遺址旁邊有上宅文化陳列館,這是我國第一座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陳列館的前言是侯仁之先生撰寫的:「以上宅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與陳列在周口店龍骨山的舊石器文化,東西輝映,生動地體現了首都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北京地區首先被發現有原始農業興起的上宅文化,可以看作是北京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早在50萬年以前,已有北京猿人舊石器文化開始出現在今城西南的周口店,距今約一萬年,又有新石器文化陸續出現於昌平雪山、房山鎮江營和平谷上宅等地。遠古時期,平谷盆地和泃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及環境氣候為先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上世紀八十年代參與北埝頭遺址發掘的北京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鬱金城先生認為,上宅文化距今約7500年到6500年。

  平等社會無差別居住

  上宅文化早已逝去,而其遺蹟和遺物穿越數千年的時光,無聲地講述這片土地久遠的文明。

  上宅和北埝頭遺址為燕山南麓新石器文化較早階段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使北京及附近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面貌更加清晰,對於研究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民的生活習俗、社會關係及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平谷文物志》記載,北埝頭遺址發現聚落一處,位於燕山南麓錯河(泃河支流)南岸的臺地上,臺地高出河床約7米,共發現10座房址,橢圓形半地穴建築,直徑在2.5到4米,直接挖於生土上。聚落內房屋大小沒有明顯差別,建造均不很精整,推測當時的社會應當為比較簡單的平等社會。扣除室內火塘區、儲物區、工作區,房屋的規模一般可供3-4人睡臥,應當是一個核心家庭的規模,整個聚落至少是一個大家庭的規模。

  在每個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發現了一兩個埋在地下的深腹罐,罐口稍露出地面,罐內存較多的木炭渣和灰燼土。在陶罐周圍的地上發現了較多的紅燒土碎塊和木炭渣,估計這個深腹罐就是當時的「火種罐」。從遺址可以看出,當時人們選擇在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黃土臺地上建造房屋,已經形成了定居的聚落點,居住遺址分布較為集中,呈現出氏族部落的生活景象。

出土的石猴

  狩獵採集同時開始旱作農業

  新石器時代磨光石器的製造,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大進步,人類社會終於形成,農業生產開始發展。

  北埝頭、上宅兩處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類的器物絕大多數為石質。主要是打制、琢制、磨製、壓削的大型石器和一些細石器,共2000餘件。磨盤和磨棒殘留有澱粉粒,其中既有栽培的粟和黍,又有採集的橡子,可以推斷,農業和採集在當時的社會經濟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當時的生產工具以斧、鏟、鑿、紡輪、盤狀器、磨盤、磨棒為主,刮削器、石葉、石片、鏃等細石器約佔三分之一。和北京地區新石器早期遺存相比,上宅文化出土的打制石器有所減少,磨製石器大為增加。比如石鏟,可以挖掘或者翻土,一般用於農業或挖溝穴、修屋、築墓等,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生產工具;而石磨盤與石磨棒配合使用,主要用於穀物加工,這正是從新石器早期向中期過渡的特徵之一,表明狩獵、採集依然重要但成分比重在降低,而粟黍類旱作農業已有了較快的發展。

  紋飾和雕塑顯示藝術追求

  遠古時代人類沒有文字可以表達情感、傳遞思想,但是追求美的藝術之花已經蓬勃地綻放了。

  上宅文化出土的陶器較多,可復原的近千件,主要有深腹罐、缽、碗、杯、勺、器蓋等,其中圈足器和深腹罐是代表器型,口沿特徵明顯,都是厚圓唇。有意思的是,很多陶器外表都有繁複細緻的裝飾,大部分是以抹壓條紋、劃紋、壓印之字紋、蓖點紋等組成的雙∽紋、三角紋、葉脈紋、羽狀紋、波紋,花樣繁多,富於變化。

  除此之外,遺址還出土了陶羊頭、陶熊頭、陶塑豬頭、石羊、小石龜和石猴等。這些以動物造型為題材的雕塑別致逼真,展現了當時手工藝人敏銳的觀察力和驚人的雕塑技術。其中一枚陶塑豬頭是目前我國出土年代較早而造型最精真的一件工藝品,在國內其它地方出土的時代相近的陶豬頭,造型精巧程度遠不能和其相比。而上宅出土的石猴,是我國迄今發現最古老、最逼真的石雕之一。

  在兩處遺址中都出土了一種罕見的鳥首形陶器,有鳥首支架形陶器、鳥首形陶柱和鳥首鏤空器。根據形制推測,這些器物應是用於祭祀,而這種圖騰據推測應是一種鳥。

  上宅文化發掘的石器和陶器,在當時是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在今天則是遠古文化的標誌,不僅凝聚著先民的勞動汗水,更流淌著遠古文明閃光的智慧。

相關焦點

  • 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黃淮下遊地區先民獲取動物資源的生業方式初探
    本文將首先闡述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中期這個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然後介紹迄今為止動物考古學的資料與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討論動物考古資料所見當時的生業狀況及一些相關問題。 一、黃淮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黃淮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系列的研究成果已經較為成熟,這裡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對該區域內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依早晚順序略作介紹。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人們常把地球比作一部巨大的史書,進留在巖層和土填裡古生物的遺骸和遺蹟,就是記錄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密碼。人類在地球上出現較晚,有二百多萬年歷史。但文字出現得更晚,在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還不到四千年。關於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只留下了各種塗上神話色彩的傳說。真實情況卻長久被籠罩在迷霧中。直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破譯了大自然的密碼,揭開了地球上的生命之謎。
  • 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陶器骨器
    ——米家崖遺址,新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骨器,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資料。   據了解,米家崖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西岸,南北長約兩點五公裡,寬約零點五公裡,是黃河中遊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
  • 在生產力發展的背景下,新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類在文化上取得了什麼...
    人類文明的發展在新石器時代迎來了高峰期,此時的古人掌握了更為先進的工具加工方法,這讓他們的生產力取得了顯著的提高。而這也讓原始的 部落制出現了瓦解,新的家族制開始走上歷史舞臺,而男性地位在這段時間也逐漸提高,讓歷史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而且階級分化和財產私有制的萌芽也在此時誕生。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原標題: 專家學者認為,自2014年起開展的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工作,發現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這類發現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實屬罕見。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省多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等對安寧河流域考古文化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發掘。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
  • 大溪文化密碼——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
    走進巫山博物館,你一定會被屬歷史悠久的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所吸引。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於2003年出土於巫山縣人民醫院遺址,其遺址是大溪文化分布在三峽地區最為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之一。黑色,器身扁薄,平面呈梯形,上窄下寬,弧刃上部鑽一孔,孔渾圓,為綁附用。製作精美,通體磨光,未見使用痕跡。此件穿孔石鉞的琢磨、鑽孔、磨光等工藝都已十分成熟精細,代表了長江中上遊新石器時代的工藝水平。在新石器時代,禮器隨著階級的分化而出現,石鉞便是由作為複合生產工具的穿孔石斧發展而來的最早的禮器。此件石鉞因未見生產使用痕,它應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可能是巫術或祭祀等宗教活動中的道具。
  • 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代表著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精神夙願
    青銅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我國至今發現的歷史最為久遠的青銅器為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之中出土的青銅刀片;其後,在山西襄汾龍山文化陶寺遺址之中出土一枚紅銅鈴。我國早期的青銅器大多出土在河南、山東、甘肅等地,大多是刀、斧等生產工具。而我國史料之中對於青銅器紋飾的較早記載是在《呂氏春秋》之中:"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對河南境內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裴李崗文化方面主要探索了該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仰韶文化方面對彩陶及其承載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對龍山文化與早期國家起源特別是夏文化的關係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在農業方面取得了怎樣的進步?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直都是農耕大陸型文明的典型代表。而在新石器時代時,我國的古人們就已經擁有了十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隨著更多文物的出土,當時農業發展的狀況逐漸被我們所掌握,而這一時期的農業探索也為之後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北京您早]德國出土史前人類骨骼 揭秘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
    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0年11月09日 10:08 視頻簡介 德國出土史前人類骨骼,揭秘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
  • 考古資料證實 新石器時代北京人開始用火塘(圖)
    圖為東胡林遺址試掘現場  北京東胡林遺址填補了自山頂洞人以來華北地區人類發展的空白轉自搜狐  本報訊根據試掘獲得的考古資料,文物專家已經初步認定北京東胡林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現,填補了自山頂洞人以來華北地區人類發展的空白,為研究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 人類的發展: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中石腸時代和新石分時代中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它相當於蒙昧時代高級階段,約開始於一萬五千年前,考古學上通常把它劃入新石器時代,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個時期,在石器製造方面的進步是,出現了製造精細、體積較小的石器。
  • 還原嶺南先民生活:成年禮拔門牙 製作樹皮布
    文/圖:記者 卜松竹  通訊員 宋敏 王小迎  「拔齒」:  嶺南先民特別的成年禮  廣東省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廣東先民於距今約2萬~1萬年實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轉變。燒制陶器、磨製石器、馴養動物、種植作物、定居生活等生產生活方式,開始在嶺南大地上出現,古代社會也逐漸由攫取性經濟轉變為生產性經濟模式。嶺南先民化石材料發現於廣東馬壩、封開、遂溪、高要、河宕、南海、東莞、番禺以及香港等地,他們是嶺南地區的早期人類。其中的代表有著名的在曲江馬壩洞穴遺址出土的人頭蓋骨化石復原的「馬壩人」,距今12.8萬年,是廣東人類始祖。
  • 良渚玉上的神徽象徵著什麼?代表了先民的個性,也是一種氣節
    2019 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總數達55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 中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徵,銅石時代的主要特徵
    在世界範圍內,中石器時代文化分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兩大群,前者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代表,屬採集漁獵文化,這種細石器,是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鑲嵌在骨、木柄上作複合工具使用。在我國,中石器文化發現不多.在陝西大荔發現的沙苑文化和河南許昌發現的靈井文化,都是以細石器為特徵,是從細小的石核上剝落下石片,一般缺少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