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陶器骨器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西安六月二十四日電(鳳音)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位於西安東郊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米家崖遺址,新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骨器,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資料。

  據了解,米家崖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西岸,南北長約兩點五公裡,寬約零點五公裡,是黃河中遊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距今大約有五千年至六千年。此次考古清理髮掘的面積達四千餘平方米,已經清理出灰坑兩百個,房屋基址五座,陶窯兩座。其中灰坑有的是人類居住的遺址,有的是墓葬遺存等,基本上為圓形,最大的直徑有四點五米。

  據介紹,該遺址共發掘出四百餘件骨器和石器。主要有骨錐、骨鏃、骨針以及打磨骨器的工具等;石器製作則略顯粗糙,主要有石球、石斧、石錛、石鑿、石笄、石環、網墜等;陶器則以夾沙灰陶為主,另有夾沙紅陶、泥質灰陶、泥質紅陶以及少量的黑陶、白陶等,器型主要有盆、盤、鬲、斝、罐、雙耳罐、三耳罐、澄濾器、器蓋、陶拍、網墜等。其中一件高約十五釐米的陶製「漏鬥」十分罕見,顯示出了數千年前先民很高的智慧和技術水平。有專家認為,該遺址出土的文物數量之巨,表明此處在新石器時代是先民高密度活動居住區域。

  有關專家指出,新石器時期,渭河流域、黃河流域都分布著人類聚落,逐水而居,因爭戰而流動,各地文明隨之交融匯合。米家崖遺址作為黃河中遊一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此次出土的許多珍貴文物對研究黃河流域人類文化發展脈絡有重要文化意義。(完)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解析度

相關焦點

  • 考古資料證實 新石器時代北京人開始用火塘(圖)
    據悉,文物部門目前正制定規劃,對東胡林遺址的正式發掘即將展開。轉自搜狐  東胡林遺址位於門頭溝區東胡林村西,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二級階地上,高出河床25米。專家介紹,早在1966年,在遺址區域內就曾出土過3具人骨架和石器、骨器等文化遺物。當時負責清理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認為這是一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
  •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深圳歷史:6000年還是7000年?據了解,這是繼1985年、1989年、1997年以來,深圳考古人員對鹹頭嶺史前遺址的第四次挖掘,從9月3日起考古人員進駐鹹頭嶺,本為研究該遺址具體年代而來,沒料到發現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大量夾砂陶、彩陶,其數量規模以及陶器紋路所呈現的清晰演變序列,都是嶺南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史上極其罕見的重大發現。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出爐
    11月14日,在安徽阜陽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介紹會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嶽家湖遺址主體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另有少量宋、明、清遺存,文化面貌與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相似,年代距今4500年至5000年,是阜陽市潁州、潁東、潁泉三區發現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經過發掘清理,出土一批新石器晚期石器與陶器標本,商周時期石器、陶器與銅器標本,東漢時期陶器標本等。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
  •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陶器越發重要,動物紋成為最常見的陶器花紋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陶器被廣泛的大量運用,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用具。因此,陶器的發明有時被看作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今天的文章中要講的,就是有關於陶器上面的花紋——動物紋的相關情況。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動物紋是比較多的。這可能是因為動物是當時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之一,與人們的關係極其密切。再者,一些動物被原始先民當作圖騰崇拜,也就有比較神聖的意義。從現存的陶器來看,常見的動物紋是魚紋、鳥紋、蛙紋、鹿紋、豬紋等紋樣。而仰韶文化的動物紋則是最典型的。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
  • 安徽這一地歷史距今5000年!
    11月14日,記者從阜陽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嶽家湖遺址是阜陽三區發現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將阜陽三區的歷史提前到距今5000年。
  •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古人,他們的手工業有怎樣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新石器時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古人類,往往會形成有一定規模的聚落,並且形成氏族社會,開始文明的歷程。而且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相較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也有著明顯的進步,這讓他們擁有了更高的農業生產力。
  • 神木石峁遺址發現4000年前大型陶鷹 造型生動
    本報訊(記者趙爭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山梁上的石峁遺址,是目前中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記者昨日獲悉,考古人員在位於遺址核心區的皇城臺東護牆北段發掘出土一百餘片卜骨和包括萬餘枚骨針在內的大量骨器。
  • 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陶器以夾炭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很少。器型主要有釜、罐、盆、盤、缽、支座等,釜的數量約佔全部陶器的 75%。石器以燧石質打制石器居多,頗具特色。 鯔山遺址是姚江谷地繼河姆渡遺址後發現的又一處具有重要價值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超過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面積。
  • 繩紋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之後是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稱作繩紋時代。
  • 江蘇發現6000年古遺址,出土700個神秘字符,西方學術界:不可能
    當然其實他們內心是承認的,但是他們堅決是不會主動承認的,想要文化入侵我們,這點至關重要的,這些年來考古其實出土了大量能證明我們中華 還有考古出土的其他一些什麼古文字,但是西方學術界確實是非常有意思,他們說只認可距今3000年左右的甲骨文,因為甲骨文是成一套體系的文字,而其他遺址出土的所謂文字根本算不上什麼文字,至多就是個符號,證明不了什麼東西的。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1982年2月至1984年底,全市進行文物普查,在平谷相繼發現了北埝頭、上宅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北埝頭遺址位於大興莊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臺地,上宅遺址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臺地,都距離美麗的金海湖不遠,遺址發掘後採取了回填的保護措施,因此這裡現在是一片農田。  上宅遺址旁邊有上宅文化陳列館,這是我國第一座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後城咀石城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佔地約138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由甕城、外城、內城構成。
  • 穿越古代中國|如果在新石器時代幹個農活,你擁有哪些工具?
    大量骨耜的發現表明,河姆渡遺址稻作農業已經十分成熟,完全脫離了刀耕火種的最初階段。雖然骨耜不同於後來的鋤,但它具備平整水田、修治溝渠等功用,因此人們又將以耜為主要工具的農業稱為「耜耕農業」,它是鋤耕農業的一種形式。
  • 成都高山古城遺址出土保存完好人骨 為成都平原最早人骨資料
    鍾欣 攝  中新社成都3月15日電 (嶽依桐)記者15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位於成都平原西南緣、岷江支流斜江河中遊的成都市大邑縣三岔鎮高山古城遺址出土一批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這是目前成都平原發現的最早的人骨資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山古城遺址現場負責人劉祥宇認為,人骨的發現具有重要考古意義。通過碳、氮同位素,鍶同位素和DNA研究可確定個體是否來自外地。
  • 考古新發現|貴州招果洞遺址——看四萬年前人類「洞穴家園」
    ,根據出土遺物特徵和遺址的文化堆積情況,以2016年試掘區南壁剖面為標準,可將整個遺址的堆積劃分為四期6個階段,一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早、中、晚階段)、二期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三期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四期為漢晉至明清時期。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江西發現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
    華聲報修水消息:為配合武(寧)吉(安)高速公路建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一個有著46處文物遺址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群——修水縣上奉鎮山背文化遺址群進行搶救發掘。一處距今約5000年、罕見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於日前出土,專家還在這間房屋遺蹟內發現了100多件藝術性石球、石蛋和大量生產工具及日用器皿,其均為新石器居住遺址中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