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授權轉載自文博中國公眾號,作者興龍 呂紅亮等
招果洞遺址位於貴州省貴安新區高峰鎮巖孔村招果組北部的一處南北向長條形盆壩的西側山體上。2016年3月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調查發現,對裸露的堆積剖面進行了清理,2016-2020年,三家單位聯合進行了5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目前已累計發掘面積約70平方米,堆積厚約8米,時代約從舊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歷史時期,根據目前獲得的一批炭十四年代數據,該遺址的主體堆積的年代為10, 000-38,000 cal BP,史前文化遺存年代下限可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遺址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發現有用火遺蹟50餘處、石鋪活動面、墓葬2座等。除此之外,還發現了大量地層關係明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器、骨器等,以及伴生的人類頭骨化石,水、陸生動物遺骸和植物遺存。
沉積埋藏
招果洞發育於中石炭統黃龍群碳酸鹽巖中,主要為亮晶質灰巖和粗粒白雲巖等。碳酸鹽巖為海相可溶性巖石,這些巖石因流水溶蝕形成招果洞。第四紀以來隨著地殼抬升,麻線河下切,招果洞逐漸停止橫向水平發育而演化成一幹洞,除雨季有較大水流沿裂隙及洞壁流下外,僅在招果洞盡頭附近可見少量常年滴水,滴水處次生碳酸鈣沉澱形成石筍。
在發掘區可發現有兩處落水洞,兩處落水洞底部相連,整體走向與洞道一致,因流水下滲,掏空底部部分洞穴堆積物導致上部地層整體塌陷。根據地層判斷,洞穴整體塌陷時間應在全新世時期,塌陷區地層總體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黃色黏土地層含有較多洞頂崩塌礫石,土壤屬性偏脆性,塌陷狀態表現為整體向洞內傾斜,呈脆性拉伸斷裂狀態。上部灰白相間文化層顆粒均勻,土壤屬性偏韌性,塌陷狀態表現為四周地層向落水洞區域傾斜,整體似「鍋底狀堆積」,呈韌性拉伸錯動狀態。
遺址發掘區南壁地層正投影照片
發掘方法
遺址發掘區布設1X1米探方,同一自然層內採用5cm水平層向下發掘,現場可辨識的動物骨骼、石製品等,全部保留原始產狀,測量三維坐標,具有埋藏指示意義的遺物,全部測量走向、傾向、傾角等產狀信息。考古發掘過程中使用裝有newplot軟體的手部和全站儀聯機作業,一次性記錄出土遺物的編號、出土層位、屬性(石製品、動物骨、陶片、木炭等)、三維坐標、出土日期、發掘者等信息,並同時生成條形碼,與出土遺物存儲在測繪設備內的信息唯一對應,通過對發掘方法的改進,大大提升了發掘工作效率和記錄精度,為後期的遺址分期、空間分區、和人類行為闡釋工作奠定了基礎,最大限度的提取了遺物出土信息。
發現時的照片
地層和分期
2016年試掘時清理出一個連續剖面,深約7.1米,地層劃分十分細緻,共編了71個自然層,並對30、42、50、67、71層出土的炭和動物骨骼進行了年代測定,根據出土遺物特徵和遺址的文化堆積情況,以2016年試掘區南壁剖面為標準,可將整個遺址的堆積劃分為四期6個階段,一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早、中、晚階段)、二期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三期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四期為漢晉至明清時期。遺址統一地層後,2016年地層使用原地層加以區分。
第一期早段:(20-23層,原59-71層),為黃色黏土質粉砂,夾雜有零星的木炭和小礫石。沉積物以粉砂為主,其次為黏土及細砂,未見明顯層理。角礫磨圓度普遍較差。沉積環境相對較為穩定。
一期早段 石片
該階段洞穴發育不穩定,人類活動較少,遺物分布稀疏。發現火塘7個(HT45-HT51)。石製品數量較少,主要為燧石、矽質灰巖打制的石核、石片,另有少量斷塊(片)。整體石質較差,僅少量屬於優質燧石。使用工具僅發現一件刮削器,以石片為坯,左、右兩側從破裂向背面修理,均系直刃,右刃較陡,左刃偏鈍,長5.5釐米。出現磨製骨器1件。動物骨頭散布在地層中,較為破碎,不少動物骨骼有火燒痕跡。第原67層的骨骼碳十四測年結果為距今37,000-38,000 Cal BP。
第一期中段:(16-19層,原40-58層),以黃色黏土及粉砂為主,夾雜角礫,洞頂崩塌礫石減少。粗砂含量大幅增多,表明水動力明顯增強,這可能與本階段末次冰消期氣候轉暖後降水增多有關。
一期中段石製品和動物骨骼出土情況
一期中段 刮削器
該階段堆積厚約1.28米,堆積特徵明顯,黃色黏土與黑色活動面相間出現。發現12個火塘(HT6-12、HT21-23、HT43、HT44等),用火遺蹟增多,可能暗示著該階段洞穴發育相對較為穩定。出土遺物較第一期豐富,整體相對仍較稀少。石製品數量較少,原料以巖塊為主,出現少量礫石。巖性構成仍以燧石為主,其次為矽質巖、水晶、石灰巖等,石質整體較差。石製品特徵與第一期相似,使用工具主要為以石片為毛坯的刮削器(4-6釐米),少量砍砸器。第原42層、原50層骨頭測年分別為17,000cal BP、24,000-23,000cal BP。
第一期晚段:(9-15層,原27-39層),灰白土為主,土壤顏色明顯不同於第1、2階段,可能與人類活動尤其是用火行為的增多對沉積物的改造有關。沉積物粒徑以粗砂和粉砂為主,顯示本階段水動力依然較強。
一期晚段石製品和動物骨骼
一期晚段 磨製石器、 石核、長方形雙刃刮削器
人類活動在這一階段相對密集,發現火塘10個(HT5、HT14-20、HT41、HT42)。打制石製品數量劇增,原料以巖塊為主,礫石佔比提高,約10%;巖性構成以燧石為主,佔90%以上,其次為矽質灰巖,另有石英巖、水晶、砂巖等。石核以單臺面和雙臺面為主,多臺面較少,多數石核存在自然臺面,自然面佔比在10-30%左右,進一步剝片難度適中。石片多不規則形,以人工臺面為主,少量自然臺面,背部保留石皮者較少,多數有2-5個片疤。使用工具以刮削器為主,另有砍砸器、凹缺器、端刮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錘等。刮削器形狀多屬不規則形,修理方式主要為單向加工——以破裂面向背面加工為主,反向加工和雙向加工較少;均系單刃,刃緣以直刃為主,刃角包括較銳、較鈍,個別為陡刃。其中一件砍砸器表面塗染紅色顏料,伴隨出土赭石。出土磨製骨器1件。另有豐富的動物遺存。第原30層骨頭的碳十四測年結果為12,000cal BP。
第二期:(6-8層,原13-26層),主要為棕色砂質黏土。沉積物粗砂比例更高,可能與氣候變冷,突發性洪水增多,水流攜帶粗顆粒沉積物進入洞穴有關。土壤粒度、磁化率和化學元素在這一階段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可能與新仙女木事件有關。
該地層厚度為1.16米,是該遺址遺存最豐富的層位,是人類活動的最密集期。發現火塘5個(HT36-40),墓葬1座,十餘處活動面基本分布於該期。HDM14以大小較為均勻的角礫平鋪地表,表面散布大量骨角器及坯料。
二期骨鏟
二期角鏟
二期角錐
打制石製品豐富。存在少量盤狀石核。出現零臺面石片。使用工具組合變化不大,存在較多鋸齒狀刃器。出現一些以斷片修理的小型刮削器,一般在3釐米以下;體型較大的刮削器更為注重坯料,優先採用形態規整、厚薄較為均勻的石片;雙刃刮削器比例上升。修理技術方面,雙向修理個體增加,多為復向加工,出現錯向加工技術。出土一件礪石。另有少量針鐵礦石。骨角器大量出現,器型主要有鏟、錐。本階段發現墓葬一座(M2),為一孩童墓葬,陪葬有魚鉤及香樟樹籽。零臺面石片的出現,表明該期受到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遺址上層文化影響,結合穿洞遺址上層文化年代,可初步推斷該期下限在1,0000 cal BP左右。
第三期:(2-5層,原12-4層),土色極其駁雜,黑褐色和灰白色土鬆散交替出現。沉積物主要以粉砂為主,已不見粗砂,這可能與該階段洞口位置較高,洞外沉積物較少進入洞內有關。
HT26第三期 刮削器
發現火塘11個(HT24-35)。該期出土大量打制石製品,石製品特徵基本承襲第四期,包括盤狀石核的存在,鋸齒刃器、小型刮削器的流行以及對坯料的篩選等。打制技術不存在明顯變化。出土少量礪石。另有一件石錘(凹石),表面塗抹紅色顏料。出土有表面光滑的球形針鐵礦石。磨製石器較少,主要為石錛,另有一件通體磨光的玦狀石器。陶器首先出現在該層。夾砂陶為大宗,泥質陶極少。陶色多灰褐色,其次為黃褐、灰色等。火候偏高。紋飾主要為繩紋,按粗細有粗、中、細之分,另有戳印圓圈紋、凹弦紋、附加堆紋等。陶片保存差,無可辨器型,以罐類居多。骨角器有鏟、錐等,另有一件鏟為牙制,通體磨光。此外還有大量動物遺存。
M1
本階段底部發現墓葬一座(M1),為男性青年個體,下肢已腐朽,上肢可辨為屈肢,從墓坑大小判斷,該墓可能為屈肢葬。(這座墓的年代應該放在第4段,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超過1萬年)結合黔中地區以往出土陶器和磨製石器的特徵,年代初步推定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第四期(1層,原1-3層)灰褐色土,出土漢晉時期陶釜和明清時期的瓷片、陶片等,為漢晉之後歷史時期堆積。
石器工業及骨角製品
招果洞遺址出土石製品數量豐富。原料主要為灰巖內部發育的燧石條帶和河灘礫石,礫石在一期早中段少見,從一期晚段開始增多,和魚類骨骼大量出現的時間基本吻合。石製品巖性構成比較簡單,燧石佔絕大多數,其次為矽質灰巖,另有石英巖、水晶、砂巖等。一期早中段採用燧石石質優劣不一,節理較多,從一期晚段開始,石製品原料質量明顯提升,多為優質燧石。遺址各期絕大多數為小型,中型者較少,大型者幾乎不見。種類包括石核、石片、斷塊(片)、片屑等。使用工具種類豐富,以刮削器為大宗,另有砍砸器、凹缺器、尖狀器、端刮器、石錘等,一期晚段之後鋸齒刃器增多。整體屬於貴州廣泛分布的小型石片石器工業,二部修理從早到晚延續了由破裂面向背面正向修理的技術傳統。
遺址一期早段出土有磨製骨器,從一期晚段開始,大量的磨製骨器、角器開始出現。器型以鏟類居多,少量為錐類,骨器基本為通體磨光,加工精美。
動物遺存情況
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已鑑定出超過25個種,包括水生的魚類、螺類、蚌類等,陸生的哺乳動物、鳥類等。以陸生哺乳動物數量最多,可辨種屬有鹿類(水鹿、梅花鹿、麂、獐)、牛、豬、虎、狼、熊、兔子、貓、獾、豪豬、竹鼠、田鼠,其中以鹿類骨骼數量最多。此外,從一期晚段以來,出土有大量魚類骨骼,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廣譜性漁獵經濟的有力證據。
植物遺存情況
目前識別出的植物遺存包括農作物、水果、樹種/果實類、雜草4大類。發現有大量果殼,較多樸屬,少量稻穀、粟、獼猴桃屬、葡萄屬、核桃碎塊、酢漿草、藜屬、懸勾子屬、狗尾草屬、蓼科、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4類遺存中,以樹種/果實類為大宗,推測遺址從早到晚都有著較多比重的植物特別是果實類的消費,新石器時期偏早階段及之前的生計模式可能仍處於採集階段。
一期晚段植物遺存:果殼三期
二期植物遺存:果殼三期
環境考古情況
環境考古工作採用了文化堆積內代用指標(粒度、化學元素、磁化率)和石筍代用指標並行的方法。其中直接在古人類洞穴遺址內採集石筍進行古氣候覆原工作,系國內首次。研究團隊採集了招果洞九個石筍樣品進行古氣候古環境的記錄分析,目前已經獲得其中幾根石筍的精確年代模型,並對石筍進行顯微觀察,結果發現石筍紋層內含有許多木炭碎屑,推測系古人類在洞穴中用火的紀錄,最早可追溯到至少一萬多年前。
洞穴內石筍中通過超景深顯微鏡觀察發現的碳屑
學術意義
招果洞遺址文化堆積從距今4萬年,一直延續到全新世,堆積連續完整,這在雲貴高原乃至全國都是極為少見的遺址;招果洞遺址揭露出自舊石器時代晚期至全新世的50多個火塘和人類活動面,填補了以往工作的空白,為研究西南地區早期人類居住活動,進一步復原史前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證據。
招果洞遺址第一期發現的骨角器和燧石製品是西南地區現代人行為出現的重要標誌;招果洞遺址第二、三期堆積和穿洞上層文化、貓貓洞文化類似,為探討雲貴乃至中國南方到東南亞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人類遷徙與文化擴散等史前考古重大課題,提供了新證據。
遺址的年代序列完整,文化堆積在幾次重要的氣候事件節點發生明顯變化,對研究古人類生態適應性策略的演變具有極高價值。遺址發現的2座超過距今1萬年的墓葬,在其內發現的較完整的頭骨和肢骨,是全新世中國西南地區最完整的人類骨骼遺骸之一。招果洞遺址考古發掘,學術目標明確,注重多學科綜合研究,整合了第四紀洞穴沉積學、動物考古學、植物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古環境學、石器分析、體質人類學專家、測年專家團隊,從發掘開始就介入發掘和研究工作,考古科研院所與高校強強聯合,密切協作,是區域考古協作和多學科團隊攻關的優秀案例。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張興龍、呂紅亮、何錕宇
編輯:張小築
審核:李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