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丨關注我們
有人曾經這樣形容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穿皮衣,吃燒烤,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這聽起來似乎是很愜意的。當然,這只是一種玩笑的調侃,從考古證據來看,那時候的人類生活是非常艱辛的。
古籍《淮南子·覽冥訓》中這樣描述古人們的生活「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這雖然只是漢代人對上古生活的回想,但因為相距年代很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上古艱辛生活的記憶。
農業到來之前的古人類生活來源主要是採集和狩獵,並不能為他們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這意味著飢餓會隨時伴隨著他們的生活。生活條件簡陋,同時,各種疾病又隨時侵襲著古人類的健康,他們的壽命往往很短,這一點在古人類的化石中有較多的體現。但骨骼難以保存,牙齒作為人體最堅硬的組織,在數萬年後得以保存,牙齒是人類人體骨骼中最堅硬的部分,也是最容易保存的部分,在古人類骨骼化石中所佔比例非常大,這為研究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貴州作為舊石器時代遺址資源大省,保存著豐富的古人類牙齒材料。
由於舊石器時代食物十分粗糙,加上衛生條件的局限,舊石器時代人類常患有牙齒疾病,包括牙周病、氟牙症、齲齒病、牙槽膿腫、磨耗症等等,這些牙齒疾病即使在醫療衛生條件發達的今天,也時常侵襲我們的健康,試想回到連生存都很困難的古代,情況更加糟糕,古人類化石中此類疾病較為常見。
盤縣大洞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
牙周疾病是經常遇到的一種疾病。牙根周圍的牙周膜牙槽突和牙齦,合稱牙周組織。牙周病是發生在牙周組織的各類慢性疾病的總稱。它包括牙齦增生、牙周炎、牙周萎縮及各種齦炎。他們大多發生在中年和老年時期。牙周病發展到晚期會造成人體代謝機能降低,牙齒的鬆動直至自行脫落。化石材料表明,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1.8萬年的「山頂洞人」化石上均有此類病理表現。藍田猿人下頜骨化石的鑑定發現,在位於右側第一臼齒的頰側齒槽上,有明顯的萎縮和邊緣變厚的牙周病病理變化的遺蹟。山頂洞人的老年個體下頜的觀察結果,也發現了在牙槽骨上具有牙周病的痕跡。在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人骨上也有類似的症狀。在古代,由於口腔衛生條件局限,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對牙周組織造成危害,當時的食物較為粗糙,需要牙齒大量咀嚼,這造成了牙齒過度磨耗的同時,也是誘發牙周疾病的原因之一。
氟牙病也是古人類牙齒的殺手之一,氟牙症又稱氟斑牙或斑釉牙,此症具有地區性,是一種典型的地方病,為慢性氟中毒病早期最常見而突出的症狀。氟主要損害釉質發育期牙胚的造釉細胞,貴州發現的多個牙齒化石個體中,都發現有氟牙病,直立人階段的桐梓人、晚期智人階段的貴州興義人,都發現了這種地方疾病的病理反應。
發現於貴州北部地區的巖灰洞古人類遺址的桐梓人,主要是以考古發掘發現的6枚牙齒化石命名的,這6枚牙齒中的3枚來自三個不同的個體,都有氟牙病的痕跡,特別是1枚6歲兒童的左上第一臼齒,和另一枚屬10歲左右個體的坐上犬齒的釉質缺損尤為嚴重。他就是現代醫學中所指的缺損性的氟牙症病理表現,屬嚴重性的氟牙症。
桐梓人側門齒
興義人化石發現於貴州南部地區興義縣的貓貓洞舊石器晚期遺址中。在兩個完整的下頜骨和一個右側下頜體以及僅剩前頦部位的四個下頜體的現存的25枚牙齒,幾乎全部牙齒都有氟牙症的痕跡,病態表現為以缺損型為主的氟牙症患齒數為6枚,著色性的氟牙症患齒和正常的牙齒各1枚。在一屬青年女性的下頜齒咬合面部位,還出現了一種罕見的對稱性的缺損性氟牙症(即左第一臼齒與右第一臼齒患部的缺損型狀相當一致)。此外,因氟牙症的病變,使得牙齒齒冠疏鬆脫落,因而四個下頜骨的全部門齒和一部分犬齒生前已經斷裂,僅留下齒根部分。
氟牙症在貴州的區域分布和貴州廣泛的二三疊紀灰巖有很大的關係,三疊紀的白雲巖、灰巖、泥頁巖等巖層富含氟化物,二疊紀的煤系地層中,螢石礦、磷灰巖和冰洲石等礦床也都富含氟化物。這些2億多年前形成的巖層,一邊給我們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巖層中的有害物質,從人類誕生之初,便開始侵襲著我們的健康,貴州是灰巖和煤系地層的廣泛分布區,貴州地區的古人類自然也就成了受害者,桐梓人化石和興義人化石都可以看到明顯的證據,這些地層中的氟化物,通過風化和水的溶蝕作用進入土壤和水,最後被動植物所吸收,導致這一地區的動植物和水,都有較高的氟含量,人類在飲用水和食用動植物是,氟就進入了體內,長此以往不斷的攝入,會造成人體內的氟含量超標,給牙齒帶來顯著地損害,這就是氟牙病。
桐梓人和興義人在患上氟牙病對身體的損害是疊加性的,它首先對牙齒造成損害,牙齒是身體的咀嚼器官,其任務是對食物進行切割和研磨,在這個過程中,臉部的咬合肌帶動人的下頜骨做反覆運動,「好鋼用在刀刃上」,牙齒無疑是咀嚼這項運動的「先鋒隊員」,承擔著直接和食物進行接觸的任務,他所依靠的就是覆蓋在牙齒表面的堅硬的牙釉質,牙釉質相當於牙齒的鎧甲,氟牙病傷害的,正是這層堅硬的牙釉質,氟牙病使牙齒失去牙釉質的保護,牙齒的切割和咀嚼功能,無法正常進行。照顧過老人的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老人在牙齒脫落以後,就要安裝假牙或者只能進食流質食物,這是一種對腸胃的保護,在舊石器時代,人類既沒有條件安裝假牙,食物也只經過簡單炊煮,要消化這樣粗糙的食物,必須經過牙齒的充分咀嚼研磨,牙齒的病變把消化食物的重任全部推給了腸胃,這大大加重了腸胃的負擔,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桐梓人牙齒化石
齲齒也是多發的牙齒疾病之一,俗稱蟲牙,在我國現代的居民中仍然有50%的人患有齲齒,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牙齒化石上最早發現這種疾病,在貴州開陽人牙齒化石上也發現有齲齒病的患病個體。開陽人發現於1985年12月,發現地點是開陽縣清水江畔羊場區平寨鄉麼老寨的石灰巖洞穴中。分別為代表中年個體的兩枚臼齒和一枚犬齒化石,代表兒童個體的門齒和齒根殘部。從其形態特徵和石化程度判斷,該化石屬晚期智人化石(距今約1-4萬年)化石中老年個體的第二臼齒和第三臼齒的鄰面部位發現了已穿透牙釉質基部的兩個黑色大洞,表明該個體生前患有嚴重的鄰面齲。這是第一次在貴州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齲齒病。齲齒病的致病機理和口腔衛生也是息息相關的,口腔醫學研究證明,人的牙齒表面很容易被一種具有腐蝕作用的牙菌斑附著,這種牙菌斑是由細菌、唾液裡的粘性物質組成的一層牙菌斑薄膜,它包含著許多細菌,其中的鏈球菌和嗜乳酸桿菌對牙齒的腐蝕作用最大,人類的牙齒主要成分是磷灰石,它含有大量的磷和鈣,口腔衛生條件不好,特別是兩牙相交處最容易滋生這種牙菌斑,牙菌斑長時間得不到清理,會使牙面的釉質保護層中的鈣磷溶解,齲齒病從最初的小黑點,逐漸變成晚期的齲齒洞,齲齒洞內又容易存積食物殘渣,使齲齒洞逐漸增大。齲齒帶來的最直接地反映是牙神經的對冷熱食物和甜食的強烈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牙疼,嚴重者還會出現牙槽膿腫等症狀。
牙齒疾病只是古人類要承受的疾病之一,由於牙齒易於保存,牙齒疾病也容易被考古學家們觀察到,其它方面的疾病或許永遠不為我們所知了,事實是,我們的祖先們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還要忍受著疾病帶來的折磨,從自然界攫取各種資源,堅強的繁衍生息著。這不是憐憫或是祭奠,是對那個洪荒年代堅強生活人們的一種本能的尊重。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想想他們吧。把自己現在所謂的困境和他們比一比,心裡是否會釋懷一些呢?與我們今天的自尋煩惱不同,飢餓、疾病、猛獸襲擊,並不會因為心裡釋然而緩解,永遠是那麼的真實。
作者:張興龍
編排:方 芳
編審:趙小帆
審定:張興龍
【來源:考古貴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