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貴州︱張興龍:在貴州找尋「絕滅的近親」

2020-12-05 天眼新聞

張興龍,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館員,專於舊石器考古研究。

巨猿,也稱步氏巨猿,是我國華南地區發現的一種超大型古猿,是靈長目(包括現生和化石種類)中形體最大的動物,身高最高估計可以達到3米,體重推測可達到500公斤,是人猿超科的一個重要屬種,曾被認為是人類的直接祖先或者人科的一個早期成員。巨猿的演化和絕滅與早期人類起源有著一定的相關性。貴州也是巨猿的分布地區之一,是除了廣西、湖北以外的第三個分布地點,位於畢節地區的扒兒巖化石地點,同時扒兒巖化石地點發現的巨猿化石不僅拓寬了巨猿分布的地理範圍,也創了巨猿分布的最高海拔記錄,海拔高度達約1600米。

畢節巨猿牙齒化石和哺乳動物化石(張興龍供圖)

說起貴州巨猿的發現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1985年的夏天,北京已十分炎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許春華研究員在人類室整理標本,無意中發現了一盒哺乳動物化石,仔細辨認後,確定一枚牙齒化石為巨猿牙齒化石,另外還有猩猩和其它動物的牙齒化石,他再看標本盒上的標籤,上面寫著「犀、貘、熊、大熊貓等牙,畢節中藥材倉庫, 1964-10-8」。經過辨認字跡,核實,確定這是袁振新等人1964年收購於畢節市中藥材倉庫。原來早在1964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袁振新、林一璞、宋國珍等和貴州省博物館曹澤田,在貴州畢節市中藥材倉庫調查哺乳動物化石,從中揀選了一些大型哺乳動物牙齒化石,當時沒有注意到其中的巨猿牙齒,也沒有追蹤這些化石的具體產地,但可以推測這些化石均出於畢節地區範圍內,而非外地收購輾轉而來。由於袁振新等人後來又轉向別的地區普查,加上黔西觀音洞舊石器遺址的發現,使得畢節的化石材料被暫放一邊,直到20年後被重新關注。在畢節巨猿牙齒被重新發現之前,許春華就注意到畢節地區的早更新世哺乳動物群的線索,並推測畢節地區可能有巨猿化石。

巨猿的下頜骨(資料圖)

1983年,在距畢節市西北7km的扒耳巖,當地農民開山炸石時發現動物化石。畢節的彭斯堯老師將這一情況寫信反映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希望派人前去調查,並寄來一些動物化石和含化石的堆積。許春華從寄來的黃色堆積中,修理出大熊貓小種的牙齒化石。同年,貴州省博物館蔡回陽、王新金也得知這一化石點信息,前去調查,採集到若干哺乳動物化石。1984年5月,許春華和蔡回陽根據彭斯堯提供的化石線索,對扒耳巖的化石地點進一步調查。該地點位於畢節官屯區關口村附近的山坡上,化石埋藏於二疊系灰巖的裂隙堆積。

巨猿的牙齒化石(資料圖)

在這次調查期間,又採集到一些哺乳動物化石,有貘、犀、劍齒象、豪豬和鹿等牙齒化石,其中有類似於廣西柳城巨猿洞的貘。根據大熊貓和貘的牙齒大小形態,許春華認為這個地點的堆積時代可能為早更新世,並推測與廣西相鄰的貴州省可能也有巨猿化石或巨猿動物群存在。一年後,即1985年許春華果然發現了這枚存放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畢節巨猿牙齒化石,證實了貴州省存在巨猿化石的推斷。

巨猿生活復原圖(資料圖)

2004年11月,根據畢節市化石愛好者趙風普提供的化石新情況,同號文、趙凌霞再次前往貴州畢節,實地考察了當年許春華、蔡回陽調查過的扒耳巖地點,並觀察了趙風普從該地點採集到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確有巨猿牙齒化石,從觀察到的河豬類、小豬及小型貘類等化石來看,其組合與早更新世的巨猿動物群很接近,初步判斷其時代為早更新世,與前人的看法一致。至此,巨猿曾經生活於貴州畢節地區的推斷得到進一步確認。據加拿大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大約100多萬年前,巨猿生活在東南亞(包括中國境內的南方地區)的原始森林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靈長類動物,身長3米,體重高達544公斤。早期人類曾與這種龐然大物「比鄰而居」,一起度過了100萬年的時光,直到10萬年前才徹底滅絕。

作者 張興龍

統籌 王璐瑤 楊儀

欄目設計 齊青揚

編輯 趙毫

編審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4萬年前貴州古人吃啥?考古學家發現了這份「人氣菜單」
    歷時5年發掘,貴州招果洞發現大量古人類活動遺物遺蹟2016年,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考古隊,歷經5年,累計工作時長800多天的連續挖掘,最終確認——招果洞遺址中的古人類活動的遺蹟
  • 「回望貴州考古」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管窺古人類極其惡劣的生存...
    當然,這只是一種玩笑的調侃,從考古證據來看,那時候的人類生活是非常艱辛的。古籍《淮南子·覽冥訓》中這樣描述古人們的生活「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這雖然只是漢代人對上古生活的回想,但因為相距年代很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上古艱辛生活的記憶。
  • 考古貴州︱胡昌國:水下的瑰寶,重現人間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胡昌國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無法缺少的生活要素,大量的古代人類遺址都發現於大江大河邊。  貴州境內的清水江系湖南沅江上遊幹流,橫貫貴州省東南部。它發源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邦水的鬥篷山南麓青槓坡,經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凱裡、黃平、施秉、臺江、劍河、錦屏、天柱八縣市後進入湖南境內的會同、黔陽兩縣後匯入潕水,稱為沅江,最後進洞庭湖入長江,全長共500多公裡。
  • 考古新發現|貴州招果洞遺址——看四萬年前人類「洞穴家園」
    2016年3月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調查發現,對裸露的堆積剖面進行了清理,2016-2020年,三家單位聯合進行了5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 從東北到貴州,考古不斷挖出遠古「真龍」,中國龍難道是虛構嗎?
    到了現在科技已經發展很先進的現代,學者們對於龍的觀點是古人臆想出來的,它並非真實的存在於自然界,但是在我國東北省到貴州省的考古中,卻讓學者對這個判斷不敢下得這麼絕對了。如果沒有龍這個生物,那麼古人為何可以準確地描繪出「真龍」呢?在龍的起源之中,龍是古人虛構出來的生物,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之中。
  • 研究發現:部分古人類或因近親繁殖而滅絕
    通過對中國更新世晚期許家窯(也叫侯家窯)古人類的研究,研究人員指出更新世人類具有異常高的罕見疾病發病率,為探究更新世古人類絕滅或被替代的原因提供了新證據。   許家窯人類化石,被發現於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侯家窯村西側的長形溝,地質時代推斷為晚更新世較早時期,距今10.4萬年到12.5萬年之間。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五 導致古生物絕滅和串珠狀發展的基本環境原因
    各地質時期都有生物絕滅事件發生,通常小規模的表現為屬、種絕滅,這種現象稱為背景絕滅或正常絕滅。絕滅,這被稱為集群絕滅。那些假想的造成古生物絕滅的原因,不是完全毫無道理。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並沒有合情合理地解釋清楚古生物絕滅現象,總讓人有隔靴搔癢的不滿足。在全新世發生的環北極地區生物群的暴斃死亡現象,就是最近的一次古生物絕滅現象,其中最具影響的就是猛獁象的絕滅問題。
  • 10萬年前早期人類近親交配普遍 以致頭骨畸形
    :中國北部泥河灣盆地徐家窯考古遺址發現10萬年前早期人類頭骨化石,圖中是頭骨外側和內側結構,從而可勾畫出整個頭骨結構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10萬年前中國北部的早期人類頭骨化石表明當時的人類祖先普遍存在近親交配現象。
  • 從地球六次物種大絕滅事件•淡看人生與死
    此次地球生物大絕滅稱為奧陶紀物種大絕滅事件(Ordovician bio-extinction event)。也稱為第一次全球性生物大絕滅事件。■此次大絕滅以前地球上主要有哪些重要物種呢?地球演化到奧陶紀時期,當時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方,包括中國大部分地方,都被淺海海水覆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
  • 從東北到貴州,考古家不斷挖到「龍」形文物,龍真的存在嗎?
    其實在這些年的考古工作中,從東北到貴州,專家們從地下還真挖出了不少珍貴的「真龍」,或許它們能帶來答案。 在對查海遺址進行發掘的過程中,有一個現象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在遺址的一角,堆置著一條長約20米,寬近2米的「石脈」,仔細看來這石脈並非天然,而是人為堆砌起來的,形狀酷似傳說中的「龍」。
  • 近親結婚,現代人諱莫如深的問題,為何古時有人推崇呢?
    而《天龍八部》的主框架是北宋時期,由此可見,北宋時不會禁止近親之間結婚。之後有咱們更熟悉的清朝的《紅樓夢》,在紅樓裡,與寶玉有關係的最出名的兩位女子,她們與寶玉就是表親關係,更惶恐後來寶玉有和其中一位成婚。可見在清朝時,近親結婚是沒有被明令禁止的。
  • 尼柯巴群島有一種稀有物種,是渡渡鳥的近親,世界最美麗鴿種之一
    在已滅絕動物中,恐龍是最為著名的,但除了恐龍,渡渡鳥也是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因為這種鳥從被發現到已滅絕的時間僅僅200年左右,滅絕原因就是人類的捕殺和活動的影響徹底絕滅,渡渡鳥於1681年滅絕,人類再也沒有見過渡渡鳥。但在尼柯巴群島上,人們還有機會見識到一種渡渡鳥的近親——尼柯巴鳩!
  • 美國海象被迫上岸 海象不是大象的近親海牛才是
    美國海象被迫上岸 海象不是大象的近親海牛才是時間:2018-03-30 21: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美國海象被迫上岸 海象不是大象的近親海牛才是 2018年3月29日訊,美國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島,海冰融化迫使成千上萬的海象聚集海岸。
  • 臺灣瀕臨絕滅的保護動物
    臺灣瀕臨絕滅的保護動物 時間:2008-03-24 14:23   來源:中國臺灣網  NO
  • 「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活動在吉大完美收官
    中國文物信息網訊 為進一步拓寬邊疆考古研究視野,豐富邊疆考古研究內容,交流邊疆考古研究心得,推動邊疆考古研究發展,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中國文物報社,於10月28日晚在匡亞明樓第一會議室舉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主題沙龍。
  • 為什麼禁止近親結婚 近親結婚範圍是多少
    自古以來,近親結婚被稱為禁忌之戀,婚姻法也針對這個近親結婚的情況,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是,由於現代大多數年輕人都忙於自己的事業,所以對於近親結婚的規定政策都是一無所知的。那麼,大家知道為什麼禁止近親結婚嗎?近親結婚範圍是多少?接下來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 Minecraft:模組「考古與化石」帶你回到史前巨獸的時代
    化石與考古偶然間發現了「考古與化石巨蜥的近親現在還存在於澳洲,就是科摩多巨蜥。科莫多巨蜥看上去已經就讓人毛骨悚然了,而史前巨蜥的個頭要比科莫多巨蜥還大上好幾倍!感謝上帝沒有和這玩意活在同一時空裡。史前巨蜥:血量:50(成年),10(幼年)。攻擊力:10(附帶10秒中毒和30秒緩慢效果)。
  • 重慶7種野生動物確定絕滅_CCTV.com_中國中央電視臺
    虎狼7種動物已絕滅    本次物種調查自2006年開始,是重慶直轄以來最大型最全面的物種調查。專家將物種的生存狀態,分為絕滅、極危、瀕危、易危、漸危、無危6個狀態。    剛剛結束的調查認為,虎、狼、藏原羚這3種珍稀野獸,以及斑背潛鴨、黑海番鴨、黑鸛、禿鸛這4種珍稀鳥類,在重慶已經處於絕滅狀態。
  • 省博物館館長李飛:講述穿越千年葬俗,探秘貴州洞中奇棺
    此次活動是 " 書香 · 花溪之書香青巖 " 閱讀推廣活動系列活動的第二場,本場講座由榮獲中國田野考古一等獎,中國考古學大會 " 金爵獎 " 的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為大家講述了貴州巖洞葬的歷史和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