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龍,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館員,專於舊石器考古研究。
巨猿,也稱步氏巨猿,是我國華南地區發現的一種超大型古猿,是靈長目(包括現生和化石種類)中形體最大的動物,身高最高估計可以達到3米,體重推測可達到500公斤,是人猿超科的一個重要屬種,曾被認為是人類的直接祖先或者人科的一個早期成員。巨猿的演化和絕滅與早期人類起源有著一定的相關性。貴州也是巨猿的分布地區之一,是除了廣西、湖北以外的第三個分布地點,位於畢節地區的扒兒巖化石地點,同時扒兒巖化石地點發現的巨猿化石不僅拓寬了巨猿分布的地理範圍,也創了巨猿分布的最高海拔記錄,海拔高度達約1600米。
畢節巨猿牙齒化石和哺乳動物化石(張興龍供圖)
說起貴州巨猿的發現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1985年的夏天,北京已十分炎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許春華研究員在人類室整理標本,無意中發現了一盒哺乳動物化石,仔細辨認後,確定一枚牙齒化石為巨猿牙齒化石,另外還有猩猩和其它動物的牙齒化石,他再看標本盒上的標籤,上面寫著「犀、貘、熊、大熊貓等牙,畢節中藥材倉庫, 1964-10-8」。經過辨認字跡,核實,確定這是袁振新等人1964年收購於畢節市中藥材倉庫。原來早在1964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袁振新、林一璞、宋國珍等和貴州省博物館曹澤田,在貴州畢節市中藥材倉庫調查哺乳動物化石,從中揀選了一些大型哺乳動物牙齒化石,當時沒有注意到其中的巨猿牙齒,也沒有追蹤這些化石的具體產地,但可以推測這些化石均出於畢節地區範圍內,而非外地收購輾轉而來。由於袁振新等人後來又轉向別的地區普查,加上黔西觀音洞舊石器遺址的發現,使得畢節的化石材料被暫放一邊,直到20年後被重新關注。在畢節巨猿牙齒被重新發現之前,許春華就注意到畢節地區的早更新世哺乳動物群的線索,並推測畢節地區可能有巨猿化石。
巨猿的下頜骨(資料圖)
1983年,在距畢節市西北7km的扒耳巖,當地農民開山炸石時發現動物化石。畢節的彭斯堯老師將這一情況寫信反映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希望派人前去調查,並寄來一些動物化石和含化石的堆積。許春華從寄來的黃色堆積中,修理出大熊貓小種的牙齒化石。同年,貴州省博物館蔡回陽、王新金也得知這一化石點信息,前去調查,採集到若干哺乳動物化石。1984年5月,許春華和蔡回陽根據彭斯堯提供的化石線索,對扒耳巖的化石地點進一步調查。該地點位於畢節官屯區關口村附近的山坡上,化石埋藏於二疊系灰巖的裂隙堆積。
巨猿的牙齒化石(資料圖)
在這次調查期間,又採集到一些哺乳動物化石,有貘、犀、劍齒象、豪豬和鹿等牙齒化石,其中有類似於廣西柳城巨猿洞的貘。根據大熊貓和貘的牙齒大小形態,許春華認為這個地點的堆積時代可能為早更新世,並推測與廣西相鄰的貴州省可能也有巨猿化石或巨猿動物群存在。一年後,即1985年許春華果然發現了這枚存放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畢節巨猿牙齒化石,證實了貴州省存在巨猿化石的推斷。
巨猿生活復原圖(資料圖)
2004年11月,根據畢節市化石愛好者趙風普提供的化石新情況,同號文、趙凌霞再次前往貴州畢節,實地考察了當年許春華、蔡回陽調查過的扒耳巖地點,並觀察了趙風普從該地點採集到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確有巨猿牙齒化石,從觀察到的河豬類、小豬及小型貘類等化石來看,其組合與早更新世的巨猿動物群很接近,初步判斷其時代為早更新世,與前人的看法一致。至此,巨猿曾經生活於貴州畢節地區的推斷得到進一步確認。據加拿大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大約100多萬年前,巨猿生活在東南亞(包括中國境內的南方地區)的原始森林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靈長類動物,身長3米,體重高達544公斤。早期人類曾與這種龐然大物「比鄰而居」,一起度過了100萬年的時光,直到10萬年前才徹底滅絕。
作者 張興龍
統籌 王璐瑤 楊儀
欄目設計 齊青揚
編輯 趙毫
編審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