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中國
2020-12-22 16:30 來源:澎湃新聞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攝影師劉玉生
1988年3月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指示精神,經過短期準備,組成了古樓蘭遺址地區文物普查隊。普查隊在蘭州軍區第二測繪大隊和新疆通訊團的配合下,於4月11日從米蘭深入羅布荒漠至5月2日返回,在羅布泊荒漠調查22天,完成了預定任務。期間正值羅布泊地區的大風季節,平均每隔3-5日就刮一場大風,有時要持續兩、三天。
每遇颳風,天空沙塵瀰漫,加之飲水短缺,工作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在此困難條件下,普查隊全體同志團結一心,經過艱苦努力,完成了文物普查和開闢由米蘭通往樓蘭古城的交通任務。
其中在樓蘭古城西南,考古隊員找到了「斯坦因編號」的LK(海頭古城)、LL等兩座古城。同時測繪了國內第一張兩座古城的地形圖,採集了一批珍貴文物的標本,填補了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樓蘭考古中的一項空白,為這次文物普查工作的一項重要成果。
請感受這來自1988.4.6-5.2日,為期22天的樓蘭古遺址區文物普查的考古往事。
行進在羅布泊,龜裂狀鹽殼地的考察車隊。
行進在羅布泊,龜裂狀鹽殼地的考察車隊。
行進在羅布泊,龜裂狀鹽殼地的考察車隊。
每隔一兩小時就要停車降溫,行進時速僅為2——3公裡。
過鹽水河
過鹽殼地被損壞的車輛
過鹽殼地被損壞的車輛
樓蘭遺址區文物普查隊
樓蘭遺址區文物普查隊 近景人像為樓蘭遺址區文物普查隊隊長伊第裡斯·阿布都熱蘇勒(原全國人大代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
小憩
這種稍大的「雅丹」是隊員們難得的避暑午休場地
沙漠上的「惡鬼熱風「,有」遇者則皆死 」的威名
沙漠上的「惡鬼熱風「,有」遇者則皆死 」的威名
「荒漠情」:一晚上的大風過後,早晨才入睡不久的隊員
省水絕招:荒沙洗碗既乾淨,又節水。
在荒漠22天不洗不漱,只用限量的飲用水
在荒漠22天不洗不漱,只用限量的飲用水
考古隊員堅持工作:測繪「海頭」古城遺址圖 、整理採集文物
考古隊員堅持工作:測繪「海頭」古城遺址圖 、整理採集文物
考古隊員堅持工作:測繪「海頭」古城遺址圖 、整理採集文物
考察途中採集的玉斧(在博物館展出期間被盜)
與大本營保持通訊聯繫
「彈盡糧絕」——伊第裡斯隊長分配最後一壺水(水裝在裝汽油的那種大鐵桶裡,最後倒出來時已成咖啡色)
看到勝利:「海頭」古城遺址
「32載彈指一揮間,今天我們回望1988年尋找樓蘭古城的那段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22天,卻成為很多隊員共有的珍貴記憶。」
作者在獲獎感言時說道,「當年由於大部分年輕隊員沒有野外生存經驗,不僅過早消耗完補給品,而且長途跋涉中體能下降無法完成預定行程。探險後期文物普查隊伍深處沙漠腹地,陷入缺水缺糧也沒有後勤支援的極度危險境地,危急關頭文物普查隊成立臨時黨支部,集中全部口糧和飲用水,按照極限分配原則儘量把消耗降到最低,帶領大家互為支援,晝夜不停行軍,憑藉頑強意志闖出了生命禁區。」
「羅布泊綿延千裡,無人區背後向死而生的許多故事,被不同時期的鏡頭剪裁拼接出那個火紅年代的輪廓,我本人有幸親歷,見證新疆考古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歷程,難忘困境之下隊員們同甘共苦的手足之情,卻也在青年歲月裡烙入了敬畏荒原的心底印記……」
(本文轉刊自「文博中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樓蘭,考古往事,米蘭,全紀實攝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