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訓誠在科考活動中。
神秘的羅布泊荒原。
「大耳朵」羅布泊衛星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供圖/羅布泊科學考察隊
前不久,76歲的羅布泊地理學家夏訓誠,率大規模科考隊重走著名科學家彭加木30年前的探險之路。這是夏訓誠30年來第30次進入羅布泊,但他說,我還沒去夠。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提到沙漠,提到羅布泊,就會提到一個人———夏訓誠。
夏訓誠,著名羅布泊地理學家,中科院新疆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隊隊長。1979年,夏訓誠第一次進入羅布泊,之後多次走入羅布泊考察,腳步遍及羅布泊的每一個地區。今年10月16日開始,為紀念彭加木烈士殉難30周年而舉行的彭加木紀念碑奠基儀式暨重走彭加木探險之路科考活動,歷時29天,行程6500公裡。76歲高齡的夏訓誠,率領來自全國各地的75名科研人員,再次進入羅布泊,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科考行動,獲得七大研究成果。
30年間30次走入羅布泊這個被稱為「死亡之海」的荒原,夏訓誠先生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情結?11月26日,海南日報記者通過電話,對遠在新疆的夏老進行了專訪。
歷次羅布泊科考之最
海南周刊:夏老您好,首先請您介紹一下此次羅布泊科考探險活動。
夏訓誠:大家知道,30年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原副院長、生物化學家彭加木進入了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荒原,在一次外出找水的行動中不幸失蹤。今年是彭加木烈士殉難30周年,30年來,這位英雄的科學家始終沒有被淡忘。今年6月10日在廣州開展的紀念彭加木烈士遇難30周年活動上,我與葉篤正院士(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副院長)、高登義主席(著名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葉永烈先生(著名作家),以及黎宇宇先生(廣東省科學探險基金會總裁)一道發起倡議—————花兩年時間在羅布泊建立彭加木紀念塑像。此行,是彭加木紀念碑奠基儀式暨重走彭加木探險之路科考活動。
海南周刊:這次科考活動跟以往有什麼不同?
夏訓誠:相比以往,此次活動規模比較大。先後參加考察和活動的有75人,是歷次羅布泊科學考察活動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其次是使用了比較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考察。比如遙感、衛星、雷達等技術手段,都在考察中用到了。第三,注意室內與野外考察緊密結合。大家在室內詳細準備基礎上,再開始野外考察。第四,此行目的性很明確。大家都是帶著相關領域的科研目的進行考察,效果明顯。此外,組織工作比較周密,野外考察與媒體密切結合。通過媒體的報導,產生了比較大的社會影響。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攝製組對整個考察活動進行了全程跟蹤採訪,對羅布泊地區特殊氣候的形成、雅丹地貌成因、羅布泊野駱駝種群狀況等進行了現場報導。
七大發現令人振奮
海南周刊:此次科考的主要任務和最大收穫是什麼?
夏訓誠:29天裡,科考隊除了在彭加木的失蹤地庫木庫都克順利舉行了彭加木塑像奠基儀式,科考隊員們還在羅布泊地區開展了地理地貌、自然資源調查、氣候變化與環境變遷、環境考古、野生動物及微生物等多領域的野外考察,最終發現了七項主要科考收穫。
首先是對大耳朵圖像有了新認識。從衛星圖片上看,羅布泊古湖泊面積遠大於「大耳朵」範圍,古湖岸呈圓形封閉狀態,而不僅僅是「耳朵」狀。羅布泊古東湖的乾涸過程可以劃分為6期,在雷達圖像表現了明確相間的6個條帶。這次野外考察中,找到並確認了羅布泊東湖的北湖岸線存在,由此推測,羅布泊古東湖分布範圍遠遠大於5350平方公裡,這樣測算超過1萬平方公裡。
其次,根據遙感資料,羅布泊是在1962年乾涸的。羅布泊是一個淺平凹地,最深處僅3米,如果1959年以後羅布泊不進水的話,2到3年內就會幹涸,這體現了乾旱區湖泊快變和特變的特點。
第三,羅布泊地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的3000平方公裡的雅丹地貌,是僅次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我國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區。經過實地考察發現,雅丹地貌形成除了傳統的風蝕作用外,還存在著流水侵蝕的作用。但被侵蝕的塵土到哪裡去了?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可以認為羅布泊地區是我國沙塵暴源區之一。
第四,中央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在哈密至羅布泊鎮,安裝了3個自動氣象站,收集氣象要素。羅布泊位於我國極端乾旱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蒸發能力則超過4800毫米以上。因此,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內陸區域乾旱中心。
第五,此次在羅布泊地區記錄到的昆蟲有11目,包括蜻蜓目、石蛃目、衣魚目等,種數在70種以上。水生類昆蟲並不少見,水龜、龍蝨、石蛾、蜻蜓、跳蝽等可以在水生環境中找到。這類昆蟲都會及時採取休眠方式以度過乾旱季節,從而適應乾旱的荒漠。
第六,發現大面積農耕遺蹟。羅布泊地區是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分布有眾多的歷史古蹟。經實地考察,在樓蘭遺址東10餘公裡接近孔雀河處,發現大面積農耕遺蹟,有明確的渠道、田塊。這一遺蹟的存在可能改變樓蘭農田歷史與樓蘭古城的獨特地位。
第七,小河墓地西北新發現的古城城牆年代大約在公元400至500年左右,形成於北魏時期。科考隊根據牆體年代和初步發現的文物類型以及地理位置,推斷可能是文獻記載的「注賓城」,可暫定名為「注賓泊古城遺址」,該古城遺址的隸屬、職能,還有待詳細的考古發掘工作。由於該遺址臨近絲綢之路古驛站阿拉幹,處於絲綢之路東西和南北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上,因此它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羅布泊是科學的田野
海南周刊:您先後30次進入羅布泊考察,在您的眼中羅布泊到底什麼樣?
夏訓誠:我1958年分配到新疆,很早就知道羅布泊了,但由於當時羅布泊地區屬於軍事管理區域,一直進不去。直到1979年,和日本合作準備在羅布泊開發項目,我們才有機會組成科考隊進入羅布泊地區。以前有種說法「羅布泊、樓蘭在中國,它的考察研究在國外」,所以我們不僅要在資源方面摸清羅布泊的鉀鹽、動植物情況,而且要對羅布泊問題提出我們中國的發言權。從1979年到現在我前前後後去了30次,每次考察都有特定的目的,而且每次去都會有所收穫,能看到很多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現象,比如鹽廓熱脹冷縮時所發出的噼啪聲,我們都開玩笑說那是樓蘭國王在放鞭炮歡迎我們。每一次去都會有或大或小的收穫,雖然去了30次但還是沒去夠。很多人都說羅布泊是死亡之海,但我覺得羅布泊是科學的田野。只要身體允許,我還會走進羅布泊。
羅布泊恢復原貌不可能
海南周刊:羅布泊1962年乾涸,但它原來是個水草豐美的地區。您曾說新疆地區有這樣一個特點,水流到哪裡哪裡就是綠洲,水離開哪裡哪裡就是沙漠。那麼多年來,我們有沒有讓羅布泊恢復原貌的想法呢?
夏訓誠:國家十幾年前曾經有過計劃,準備治理塔裡木河流域的水資源,讓塔裡木河的下遊地區能夠有一定的水量,使羅布泊地區恢復過來。但後來發現是不可行的,因為上中遊的農場、牧場已經把水用得差不多了,如果放水下去,中上遊地區又要荒蕪了。中上遊地區的綠洲的生產效益要比下遊的生產效益要高的多。但好在羅布泊乾涸以後,地下的滷水、鉀鹽礦很豐富,而我們國家是個缺鉀鹽的國家,每年進口700萬噸,羅布泊發展起來就可以解決一半了,羅布泊恢復原貌不可能但可以成為鉀鹽基地,有了鉀鹽基地,羅布泊的二三產業也可以繁榮富裕起來的。
景觀資源絢麗多彩
海南周刊:隨著資源開發和探險熱升溫,羅布泊似乎開始有點「熱鬧」了?
夏訓誠:是的,我認為西部旅遊很有特色,除了雅丹地貌,鹽廓地貌等豐富的地質遺蹟景觀外,羅布泊還分布有樓蘭古城遺址、米蘭古城遺址、貴族墓等眾多絢麗多彩的人文景觀資源。這裡原始古樸,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也是未來旅遊開發的熱點地區之一。希望大家多來看一看,在旅遊過程中多注意保護環境,當然,也希望這些美景能夠激發年輕人的興趣從事沙漠的研究。
羅布泊科學考察
七大新發現
1、「大耳朵」實際是圓盆狀,羅布泊古湖泊面積遠大於「大耳朵」範圍;
2、羅布泊1962年全面乾枯;
3、風蝕水蝕合力造就羅布泊地區3000平方公裡的雅丹地貌,是我國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區,也是我國沙塵暴源區之一;
4、首次獲得了羅布泊地區系統氣象資料: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內陸區域乾旱中心;
5、至少70種昆蟲仍在羅布泊生活;
6、樓蘭古城東發現大面積農耕遺蹟;
7、小河墓地附近發現古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