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曾為我國第二大鹹水湖,藏水入疆海水西調能否重新煥發生機

2020-12-05 地球新觀察

原標題:羅布泊乾涸之後還有沒有可能恢復呢?看新聞說是塔裡木河等斷流所致?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羅布泊的一些基本情況。

提起羅布泊,想必很多人都會把它與彭加木的失蹤、「雙魚玉佩」事件等聯繫起來,這無疑給羅布泊打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秘的標籤。

羅布泊位於我國新疆東南部、塔裡木盆地東緣,原來是我國面積第二大的鹹水湖,水域面積約2400~3000平方公裡,由於氣候的變遷和人們對羅布泊支流塔裡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河流沿岸水量的截取,導致各支流萎縮、匯入到羅布泊的水量減少,最終也使得這個巨大的湖泊乾涸,成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

歷史上,由於羅布泊水域面積廣闊,且水草較為豐盛,才孕育了東起古陽關附近、南抵阿爾金山、西至尼雅古城、北臨哈密,總面積達20餘萬平方公裡的樓蘭古國。但是由於環境的變遷,整個西北地區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最終導致了這個始建於公元前176年的古國也在800多年後的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前後神秘消失了。

可以說,羅布泊的乾涸其根本原因在於氣候環境的變化,次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人為因素(興修水庫、農業灌溉等),而不僅僅是羅布泊,整個大西北由於深居內陸,受海洋水汽影響較小,氣候環境還是比較乾旱的,因此消失的羅布泊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原貌,畢竟它的乾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然環境的變遷。

當然,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之中,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也不例外。或許再經過若干年,隨著地質運動的不斷變化和氣候環境的變遷,羅布泊有可能再次出現一片生機盎然的現象,但到那個時候可能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已經不叫羅布泊了。

不過,要人為的恢復羅布泊原來的面貌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其中之一就是要開挖河渠將我國西南區域豐富的水資源跨區調入羅布泊,同時還要嚴格控制原羅布泊幾大支流沿岸包括河水和地下水的用水情況,確保水流能夠正常匯入到羅布泊。

相關焦點

  • 海水西調,引渤入疆
    引渤入疆:是澤被蒼生還是忽悠治國    一個「南水北調如今,又有人提出「海水西調」,要將渤海之水引入沙漠,化戈壁為良田。2004年已經有專家提出,海水西調根治我國沙塵暴。本工程有十大效益:10萬平方公裡幹鹽湖被海水永遠鎮壓,根治跨國沙塵源;增加降水量;治理沙漠;發展綠洲吸收二氧化碳;改善西北及內蒙古氣候;促進渤海海水大循環。
  • 十四五計劃再提及藏水入疆,印度媒體開始擔心了
    如今,一個深受國人矚目的計劃更是讓人產生了無數美好的遐想,那就是藏水入疆計劃。雖然此前這只是一個設想,但是如今十四五計劃提及藏水入疆,意味著這似乎即將成為現實。事實上,此計劃的提出是因為我國西部的新疆,甘肅,青海,內蒙等地的沙漠化越來越嚴重,這也是為何連年都有沙塵暴產生的重要原因。
  • 藏水入疆到底是什麼工程?中國還未動工,印度就不答應了
    南水北調是我國最知名的世界級工程,截止到今年6月,超6000萬人口受益於此,極大緩解了北方缺水的窘境。事實上,全球能夠完成這項工程的國家寥寥無幾,無論是龐大的資金還是工程的複雜程度,都足以勸退世人。除此之外,我國另一個超級工程——藏水入疆,更可謂是震驚世界,那麼今天三弟就來帶大家一起去看看,這個藏水入疆工程到底是什麼?
  • 中國欲花萬億建造1000公裡隧道,藏水入疆指日可待,卻遭該國反對
    眾所周知我國西北地區由於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等問題,經濟發展長期受到制約,而隨著近年來中國基建的飛速發展,大型水利工程已不是難事兒,於是近日中國工程師將建造1000公裡的引水隧道提上了日程。藏水入疆雖然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是由於青藏高原的海拔和地形都比較複雜,這一工程難度絲毫不亞於三峽水利工程施工難度。
  • 雅魯藏布江可做「大文章」,超級大壩和藏水入疆有何戰略意義?
    文|鐵血君俄新網:世界最長藏水入疆隧道正在測試文中寫到,工程師正在測試或將用於修建1000公裡隧道的技術,以實現藏水引入新疆,使得沙漠適於耕種。專家兼記者米哈伊爾·科羅斯季科夫特意撰寫文章評述:藏水入疆隧道將把雅魯藏布江水引入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該隧道建成後,長度世界第一。建設者們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地質斷層。還有氣候條件惡劣,多山地形,海拔高度變化大,自然災害頻繁,導致項目成本非常高。當然好處是沙漠變綠洲,新疆的可持續開發。
  • 藏水入疆真的可行嗎?我國西北乾旱區能否靠人工湖改變小氣候
    而要搞清楚在沙漠中修建十倍大的西湖能否改變沙漠氣候,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西湖的一些基本情況。我們都知道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是一個典型的海跡湖,其面積約為6.38平方公裡,平均水深約1.5米左右,蓄水量約為1429.4萬立方米,而10倍於西湖的「沙漠淡水湖」,其總庫容也僅1.43億立方米,還不及位於杭州市西邊的新安江水庫正常蓄水高度時庫容178.4億立方米的約0.8%,即便是放在湖北武漢,西湖也只有東湖的1/5,就更別提青海湖、洞庭湖、鄱陽湖這些面積上千平方公裡的大湖了
  • 「藏水入疆」偉大構想的前世今生,它將再造一個新中國!
    1、樓蘭古國  兩千多年前,茫茫萬裡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邊緣,沿孔雀河往東羅布泊的綠洲上,有一座美麗的城堡——樓蘭。  到了1980年,在羅布泊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屍:  皮膚為紅褐色,還稍有彈性,面部輪廓非常明顯,眼睛大而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而翹。  圖像處理後,一位美女出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樓蘭美女」。
  • 死亡之海羅布泊「復活」,湖泊面積達一萬平方公裡,水從何處來?
    不知道小夥伴還記得小學時學過的一篇課文,叫《褪色的仙女湖羅布泊》。文中描寫的羅布泊景象如此逼真,讓我不禁在腦海中想像它神秘的樣子。但當時的技術並不發達,我們還沒有能力親眼看到這個神秘的地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羅布泊湖的秘密。羅布泊位於新疆東南部。至今已有1800萬歲。
  • 引渤海入新疆工程惹爭議 恐改變內陸土壤結構
    引渤海入新疆工程惹爭議「南水北調」將南方的水引入北方,緩解北方用水問題。如今,又有人提出「海水西調」,要將渤海之水引入沙漠,化戈壁為良田。11月5日,在烏魯木齊召開的「陸海統籌 海水西調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為推動這項工程出謀劃策。但在許多人看來,把海水引入沙漠的想法荒誕不經。那麼,「海水西調」到底是痴人說夢還是錦囊妙計?為本次峰會做總結演講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張寶印表示,「海水西調」絕不是無稽之談。張寶印解釋,「海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藏水入疆到底行不行?將改變新疆?
    紅旗河工程也是藏水入疆工程,一旦可行,那麼沙漠真的有可能變成綠洲。紅旗河工程全長6180公裡,大致與長江相當。起點在我國西藏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處,終點位於我國的新疆喀什,一旦可行,那麼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將迎來有史以來最大的巨變。
  • 藏水入疆!6180公裡的紅旗河工程,一旦建成將改變大西北生態格局
    南水北調工程自新世紀以來,西部調水工程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幾年來映入我們眼帘的另一個中國超級工程,它就是紅旗河工程(藏水入疆)。簡單來說就是把西藏的水引入到新疆地區的供水系統工程。那為什麼要把西藏的水引入到新疆呢?
  • 本是天空之鏡的羅布泊,如今卻是一片荒漠,被人稱作「死亡之海」
    羅布泊曾經是中國最第二大湖泊,是現如今青海湖的兩倍大,但是如今只剩一片黃沙。那到底是怎樣的原因讓曾經充滿生機的湖泊變得寸草不生,由原來的天空之鏡變成如今「死亡之海」的呢。感興趣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羅布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湖泊,由於形狀宛如人耳,被譽為「地球之耳」,又被稱作「死亡之海」,又名羅布淖,《山海經》稱之為「幼澤」。它的蒙語意思為「多水匯集之地」, 塔裡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等河的水都曾匯入此地。因此在公元三百年前湖水十分充沛,一度成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但是這樣巨大的一片湖水卻乾涸了,現如今只剩下大片鹽殼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穿越"死亡之海"羅布泊 尋找失落的文明(全文)
    稿件來源:樂途旅遊網與專欄作家史智峰羅布泊,又名羅布淖爾,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曾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
  • 被稱「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如今出現大片湖泊,這是復活的先兆?
    羅布泊位於新疆的東南部,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曾是中國第二大鹹水湖,但是由於氣候變遷和人為幹預,羅布泊一點一點的乾涸,最後變成了一片沙漠。古往今來,想要揭開羅布泊真實面目的人數不勝數,卻很少有人能安全歸來,因此又被稱作「死亡之海」。羅布泊到底有多恐怖呢?
  • 曾被我國核武器轟炸45次,被稱「生命禁區」的羅布泊,如今怎樣了
    羅布泊湖泊的名字,在今天因為一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而為大家所熟知。這個在20世紀初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偶然闖入的秘境,有著存在於史書裡的驚人景色。《漢書·西域傳》中就記載了這一片土地在當時的青蔥翠綠,傳說張騫出使西域途徑此地,引入眼帘的並非蕭瑟的荒漠,而是滿眼的生機勃勃。
  • 被我國用核武器轟炸了多次的羅布泊,現如今成了什麼樣子?
    羅布泊位於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家對於其「死亡之海」的名號也並不陌生,一直以來,它的神秘性都是驢友不斷前行的動力。不過,在羅布泊除了能欣賞到壯麗的風景之外,還能接受一番愛國主義的薰陶,因為著名的愛國教育基地——馬蘭基地就位於這裡。
  • 塔裡木盆地變成一個特大超深湖泊(相當於貝加爾湖),30萬平方公裡大,上千米深,把海水灌入,海岸線會怎樣?
    對這個回答我們可以先想像變成了第二個「青海湖」,那結果究竟會如何呢?
  • 死亡之海羅布泊再現碧波,面積超1萬平方公裡,水是怎樣來的呢?
    曾經的羅布泊,水量是很大的(公元三百三十年以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氣候的變化和人為的幹預,使羅布泊的水越來越少。清代乾隆年間學者徐松曾經到羅布泊,並且在《西域水道記》中寫道:這裡人家「不食五穀,以漁為糧,織野麻為衣,取雁毛為裘,藉水禽翼為臥」。說明當時還是有人居住在這一區域的,只是人口數量不太多,他們大多以打獵為生,沒有人象農耕文明那樣種地。
  • 羅布泊神奇的大耳朵並不神奇,而神奇的是大耳朵旁那個綠色建築
    羅布泊"大耳朵"之謎源於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術雜誌公布的一張羅布泊的衛星照片,該衛星照片是美國衛星在900公裡高度拍攝的。2、羅布泊湖水的消失經過科考隊員測量,這個圖片中的大耳朵實測面積為535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