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曾經是中國最神秘的海域之一,它寸草不生、持續高溫、人跡罕至,美麗的傳說,吸引著無數人前往羅布泊進行探險,幻想著自己能找到樓蘭古國的寶藏。然而,很多人都迷失在了茫茫的沙海之中,再也沒有回來。因而,羅布泊又有了「生命禁區」之稱。曾經的羅布泊,水量是很大的(公元三百三十年以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氣候的變化和人為的幹預,使羅布泊的水越來越少。
清代乾隆年間學者徐松曾經到羅布泊,並且在《西域水道記》中寫道:這裡人家「不食五穀,以漁為糧,織野麻為衣,取雁毛為裘,藉水禽翼為臥」。說明當時還是有人居住在這一區域的,只是人口數量不太多,他們大多以打獵為生,沒有人象農耕文明那樣種地。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羅布泊完全乾涸。但,有意思的是,最近十幾年羅布泊竟然又有水了,水量還不少,形成的湖泊竟然有好幾百平方公裡了(羅布泊鹽湖沒有一萬平方公裡那麼大,一萬平方公裡是整個泊地的面積),遠遠望去,碧波蕩漾,煞是好看。並且羅布泊地底下蘊藏著豐富的鉀鹽,而鉀鹽存在於地下的滷水之中。我們都知道鉀肥是農業生產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元素。21世紀初,新疆啟動120萬噸鉀肥項目和鹽水輸送浮管工程。一個大規模採礦作業點在羅布泊形成,他們用了海水提鉀技術,正是這項技術讓羅布泊重現淼淼水面。具體來說,就是從地下抽取鹽湖滷水,通過曬鹽,加工生產硫酸鉀。隨後鉀鹽運走,從地下抽取的大量鹽湖滷水,則統一排放到低地,形成了一個面積可觀的鹽湖。
關於羅布泊的故事很多,但是我們今天的重點不是他們的故事,而是羅布泊的死灰復燃。羅布泊自從上世紀70年代乾枯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這個生他養他的家,本世紀初羅布泊又重新煥發了「光彩」。與它消失同樣的原因,是因為新的光彩也是人為的。時間一直到1995年,中國地質學家在羅布泊有了新的發現。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下面,科學家發現了面積達1300平方公裡的地下鹽海,而且當時我國頗為稀缺的鉀鹽,一時間成為了寶貝。後經過科學家探測發現其儲存量達2.5億噸,是我國第二大鉀鹽礦。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年,就成立了新疆國投公司,負責對這裡的鉀鹽進行開採工作。主要做法是挖開一小塊表層沙漠,然後將地下的鉀鹽水抽上來,之後再在旁邊地方進行晾曬。由於沙漠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就又在上面進行一層防滲水的保護。所以羅布泊抽取鉀鹽礦實際上和我們開採石油、天然氣以及各種金銀銅鐵一樣,是一種很正常的開採行為。不過這只是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是有利的,其實從另一種層面上來看,我們現在挖掘的物資何嘗又不是斷絕後代子孫的道路呢?但因為這是發展需要,才不得不為之的,談不上對錯、是非。
隨著時間的不斷向前,羅布泊的「碧湖」,還將繼續它的「美麗」,羅布泊鉀礦的開發,也必將對我國「鉀肥」的使用貢獻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