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23日
美國地球資源衛星Landsat 1發射升空
它逐一掃描地球表面
中國西部的一隻「大耳朵」尤其引人矚目
它長約60千米,寬30千米
形如「地球之耳」
其所在之地名為
羅布泊
01
踏入「死亡之海」
羅布泊(Lop Nor),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湖泊,由於形狀宛如人耳,被譽為「地球之耳」,又被稱作「死亡之海」,《山海經》稱之為&34;。意為多水匯集之湖,海拔780米左右,位於塔裡木盆地東部的最低處中心位於北緯40.5°,東經90.3°。
這裡遍布荒漠、異常乾旱,極目四望,寸草不生,是中國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也是當仁不讓的死亡地帶 。
(建議橫屏觀看)
億萬年前這裡曾是汪洋大海,1000年前這裡是中國最大的湖泊之一,50年前這裡還有河流經過。 而現在,這裡完全成了遍布死亡陰影的無人區。
羅布泊究竟發生過什麼?
02
有進無出的羅布泊
羅布泊是一個充滿著傳說與謎團的地方,著名科學家彭家木的失蹤以及後來國家大規模的搜索行動將羅布泊的神秘感推向了頂峰。
1980年5月開始,彭加木帶著科考隊到新疆的羅布泊進行考察,隨著工作的深入,團隊開始出現缺水危機。
△彭加木與維吾爾工人一起挖鹽礦
6月17日,隊員們發現他不見了,在車裡只找到一張攤開的地圖,還有他留下的紙條「我往東去找水井」。
彭加木的音信從此消失,屍體也沒有找到。
要進入死亡之海,這需要極大的毅力和勇氣。在尋找水源,遭遇猛烈的沙塵暴時,他很難獨自生存。沙漠環境如此惡劣,如此浩瀚,掩藏屍體可以說是毫不費力的。
無獨有偶,1996年6月13日,徒步走遍中國的探險家餘純順赤身裸體葬身羅布泊。
事情是這樣的。1996年6月,餘純順和他的團隊完成了「縱穿羅布泊」的徒步計劃,全程由上海電視臺追蹤拍攝。
6月10日,餘純順「為了報答上海、新疆兩地人的厚愛」,決定再獨自一人穿越回去,全程99公裡,計劃3天走完。路上早已做好準備,每隔7公裡埋下6瓶礦泉水,共放了70公裡,還在計劃的宿營地點埋了大量的食品。
6月11日9時,餘純順背著他的行李,大步流星地再次走進羅布泊。從此,音訊全無。
6月18日,救援直升機在羅布泊湖心島發現了餘純順的屍體,確認已死亡五天。他赤身裸體,高舉手臂,左腿彎曲,像走路的姿勢側臥在帳篷中。他的死因,後來被推斷為迷失方向,沒有補給缺水而死。
直到今天,經過的探險者們還會在餘純順的墓前留下一點水,以這樣的方式,向這位探險家致以敬意。
03
先民與樓蘭
5000年前,西方歐羅巴(Europeoid)人的一支,吐火羅人(Tocharians)開始向東方水草豐美之地遷徙,他們看到羅布泊綠洲繁茂、胡楊成林,便在此定居下來。
△臺瑪特湖,曾經全部乾涸,近年由於車爾臣河來水增加以及生態調水,湖面已經初步恢復。圖片源自 中新網
4000年前,羅布泊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灌溉技術、制銅技術、紡織技術,開始大規模開發他們的家園,為羅布泊的青銅時代。
吐火羅人還與周邊東方人群混血,形成相貌俊美的混血兒,其中一位女性尤以美貌著稱,她白膚慄發、高鼻深目,頭戴尖頂氈帽、斜插禽鳥翎毛,人稱小河公主。
小河公主生活於距今3500-4000年間,其保存完好、栩栩如生,歷經數千年而不改,尤其長長的睫毛如一排幼松般挺立,令人讚嘆不已。
除此之外,還出土了大量衣物,證明當時的紡織技術已經十分發達。小河墓地出土的毛制氈帽,即便在今日也相當時尚,並且它是可以紡70支以上的細毛紗,比現今許多羊毛產品都更優異。
但是先民的生活也並非伊甸園,那個名聲大噪的「樓蘭美女」,實際上是一位40歲左右的女性,她的一生幾乎是在與疾病的抗爭中度過,煙塵、沙塵侵入了她的肺部,體蝨寄生在她的毛髮中。
最終,一個草簍,一件梳齒不全的木梳,一片勉強可以遮體的粗毛布,陪伴她離開了人世。
然而,無論人生是悲是喜,不知何種原因,先民的故事在3500年前戛然而止,在之後很長時間內杳無音訊。
04
詩人的足跡
公元前176年,一個西域小國突然現身西漢史籍,匈奴冒頓單于在給漢文帝的信中,誇耀自己武功之盛,順便提到了它的名字:
「(匈奴)以天之福,吏卒良,馬疆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以下。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後世但凡出現「樓蘭」的詩詞都千古流傳。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李白《塞下曲六首》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史記·大宛列傳》
「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
鹽澤即為羅布泊,而樓蘭便是當地居民建立的新國家,漢帝國隨即兵出玉門關,將匈奴勢力漸次逐出西域。
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也開始熱絡起來,控制了羅布泊水源的樓蘭,更是其中的關鍵樞紐。
05
羅布泊消失之謎
羅布泊消失的原因,流傳有很多說法,包括外敵入侵、絲綢之路改道,甚至突發的鼠疫。但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應該是:自然環境的惡化。
△伊吾縣死亡的胡楊 攝影師 趙來清
氣候開始變幹變冷,再加上與日俱增的人類活動,破壞了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胡楊死亡,植被大規模減少,上遊來水減少,河道乾涸,湖泊面積也日益縮小。
農田、牲畜的產量日益降低,軍隊的口糧也不得不大幅縮減,在樓蘭繁盛期間,一般吏士每人每日供給糧食一鬥二升,最少時曾減到六升,即便如此上級仍在不斷要求壓縮口糧,「宜漸節省使相周接」。
於是人口流散,原本繁華的城池逐漸荒廢,樓蘭也在歷史記憶中變得越發模糊不清了。
1961年,那些原來流向羅布泊的諸多河流,下遊河道全部斷流,羅布泊終於完全乾涸。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消退的湖水,在湖邊留下了一道道新的岸線,岸線不斷收縮,直至湖心,我們前面所提到那隻大耳朵便因此形成了。
羅布泊地球之耳最新衛星圖,綠色為正在開採的鉀鹽礦基地
06
今天的羅布泊
如今,羅布泊又在礦產開發的需求下,將地下滷水抽到地表,重現水天一色。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乾涸後的羅布泊擁有豐富的鉀鹽資源,2002年起鉀鹽公司人工營造了200平方千米的鹽湖)
羅布泊的「碧湖」,還將繼續它的「美麗」,羅布泊鉀礦的開發,也必將對我國「鉀肥」的使用貢獻巨大的力量。
△鹽湖中的鹽筍
羅布泊--「世界之耳」、「死亡之海」,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滄桑,如今,以新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它不是傳說,卻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