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羅布泊內有雅丹地貌、珍貴礦藏、樓蘭遺址。那時間往前推一百年,它有什麼樣子的變化,我們來追溯一下。
1930年的羅布泊有水有草沒有地圖。
1898年出生的陳宗器是我國地磁學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第一代羅布泊專家。
1929年至1934年,陳宗器在內蒙古、祁連山、柴達木、新疆等沙海連天、荒無人煙、極為艱苦的地區,完成了這一地區舉世矚目的綜合科學考察任務,開闢了我國西北荒原地球科學事業。
這5年的西北荒原的科學考察,真可謂歷盡千辛萬苦,正如他撰寫的《羅布淖爾與羅布荒原》的專著中寫道:「羅布荒原除兩極之外,可稱世界最荒涼之區域」,「餘等在此中旅行4個月(不足二天),並未見一人」,關於乾旱無水的情景,曾記述:「自三德廟以西1000餘裡,儘是戈壁,水草極少,有時行200裡尚不見水草,即可帶之水也只能供吃喝,禁止洗滌,牲口有時乾渴三四日,駱駝尚可,馬便耐不住,渴死了」。
後來和斯文赫定合作時找到羅布泊大湖,他成為中國學者遨遊羅布泊第一人。之後花費半年之久,繞羅布泊一周,完成了詳細的天文、地形測量和地質考察。並在「遊移說」基礎上提出羅布泊 「交替湖」的新學說,他認為,是湖泊的位置隨著注入的河水分配而交替遷移的結果。
60年後的羅布泊各種懸疑激勵著探險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這是彭加木於的夫人在彭加木的墓碑上刻的唐代王翰詩句。對於他的失蹤如今仍舊有各種各樣的猜測,那麼在彭加木失蹤十年後當衛星電話更加普及時,羅布泊這三個字更激勵著探險愛好者前去一探究竟,就是其中之一。
1993年,中英聯合探險,計劃在60天中徒步1500公裡,西進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出羅布泊。強熒寫下"遺書",發表79篇"死亡之海探險手記"。
出發前,隊員籤了生死狀,當時預計生還率有60%。一個多月後,大隊人馬走出了沙漠,他們站在沙坡上往回看時都哭了。「每當早上太陽從佛塔後邊升起的時候,羅布泊是最美的。人和自然的關係瞬間變得永恆了。」
21世紀的羅布泊人們逐步感覺它並不神秘
常年浪跡於羅布泊的同事跟我講,他從來沒有遇到什麼神秘的事件,也沒有見識過什麼詭異的自然現象。這裡有的就是流沙、茫茫戈壁、天空中偶爾飛過的航班,屁股後面跟著長長的白尾巴、艱難生存的動植物與昆蟲還有廣袤的天地,沒有限速的無人區,車輛自由自在的奔馳。用某位驢友的話來講就是:「一隻四腳蛇,幾隻蒼蠅,而已。」
下面給大家看一下羅布泊近代發展史:
1863年,清政府刊行《大清一統輿圖》把羅布淖爾印製為「羅布泊」。
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隨嚮導奧爾得克考察了樓蘭古城。
1921年,塔裡木河改道東流,經注羅布泊。
1934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隨嚮導奧爾得克發現小河墓地
1960年,因塔裡木河下遊斷流,使羅布泊漸漸失去水源補給。
1964年,中國在羅布泊地區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中國在羅布泊地區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1972年,羅布泊全部乾涸。
1980年,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失蹤。
1996年,著名探險家餘純順徒步穿越羅布泊時遇難。
2008年,羅布泊腹地建起了鉀肥廠。
2012年,為了運輸鉀鹽,哈羅鐵路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