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赫赫有名的帝國——羅馬帝國。在公元前十世紀初,從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了古羅馬文明,隨後古羅馬不斷發展,一共經歷了兩個時代,分別為羅馬王政時代和羅馬共和國時代。在一世紀前後,古羅馬開疆闢土,用戰鬥力超強的軍隊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建立起以地中海為中心,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古羅馬帝國。
古羅馬從誕生到覆滅,歷經了千餘年之久,當時古羅馬之強悍,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古羅馬西奪地中海海上霸權,東徵之希臘馬其頓王國、埃及等地區,周圍國家無可與之抗衡。在安頓尼王朝時期,古羅馬進入全盛時代,當時古羅馬的疆域擴大到極點,基本整個西方世界都被納入了古羅馬的統治範圍。
然而,再強盛的帝國也擺脫不了盛極必衰的命運,自從三世紀起,古羅馬帝國,就開始走向分裂,內有人民起義,外有蠻族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下,昔日空前強大的帝國一步步走向衰落。
接下來本文將對羅馬衰落的原因進行探討。
蠻族部落的入侵
從歷史的記載上看,導致羅馬帝國滅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蠻族的入侵。在公元前四世紀後期,羅馬帝國延續了500多年的世界霸主地位就已經土崩瓦解。當時西羅馬帝國在對抗外部勢力時,就遭受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而這也導致了西羅馬帝國對國家的掌控不斷衰弱。在幾個世紀之間,羅馬帝國一直在與日耳曼部落爭鬥,雖然沒有佔太大便宜,但也從來不吃虧。而到了公元四世紀,除了日耳曼部落外,哥德族這類野蠻人也開始侵擾羅馬帝國的邊境。在410年的時候,羅馬城被西哥特人國王阿拉列所佔領,此後的幾十年,帝國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公元前476年,西羅馬帝國的皇帝羅幕洛所領導的軍隊在與日耳曼僱傭軍的戰鬥中,被日耳曼僱傭軍大敗,這也是羅馬帝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場戰爭。因為羅馬帝國最後的倚仗也被蠻族剿滅,這位末代皇帝自然也沒有什麼好下場,直接被敵方的首領奧多亞克廢黜,至此,羅馬帝國徹底滅亡。因為羅馬帝國最後一任皇帝是在476年被罷免的,所以很多人都將476年當作是西羅馬帝國土崩瓦解的年份。
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
在羅馬帝國早期,奴隸制度是最重要的經濟制度,因為當時羅馬帝國長期對外進行戰爭擴張,所以捕獲了大量的奴隸,這些奴隸都被投放到農業、商業與手工業之中,而勞動力的大量補充也促進了帝國的繁榮,為羅馬帝國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因此,也有人說"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古羅馬帝國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羅馬帝國最終的覆滅,離不開奴隸的反撲。
在奴隸主眼裡,奴隸從來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是可以被無限壓榨欺辱的物品。因此,奴隸經常會受到奴隸主的殘酷迫害,導致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一直在升級激化。因為奴隸主手中都有大量的奴隸,所以他們也非常依賴奴隸的勞動生產,根本不願花心思和時間去革新生產技術,這導致了在對外擴張戰爭結束之後,當奴隸的數量開始銳減,供應不上奴隸主的需求時,國內的生產力就不斷衰退,導致社會經濟基礎幾乎陷入崩潰。
在古羅馬帝國中,奴隸的地位是非常低的,而且為了讓羅馬貴族能維持其腐化奢靡的生活,奴隸們經常被無限壓迫,很多都是被活活累死的。而且在勞動時候,奴隸們也只能帶著沉重的腳鐐。一旦逃跑被發現,更會被奴隸主用燒紅的鐵塊烙上逃徒字樣。對於起義想反抗奴隸主的奴隸來說,其所遭受的待遇更加殘忍,被俘虜的奴隸會被釘在十字架上,活活折磨至死。
在奴隸主眼裡,奴隸是比畜牲還要不如的存在。當奴隸生病或者衰老,就會被遣送至無人島,任其自生自滅。而一些較為強壯的奴隸,則會被當作角鬥士,將其困在鬥獸場讓奴隸與野獸廝殺,供奴隸主取樂。
正是因為奴隸主對奴隸毫無人性的所作所為,讓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奴隸逃亡起義的事件在羅馬帝國內不斷發生。可以說正是有了奴隸的起義,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才會受到嚴重的打擊,而這也加快了羅馬帝國滅亡的速度,未滿足入侵羅馬帝國創造了有利的內部條件。
統治階層的腐敗
奴隸起義雖然對帝國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並不是造成羅馬帝國覆滅的根本原因,而蠻族的入侵其實也只是給了西羅馬帝國最後一擊而已,帝國滅亡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統治階層的腐敗。
在第三次布匿戰爭勝利之後,羅馬帝國進入了最為和平的時期,這時候已經沒有了外患,而且帝國的領土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張,作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有無數的財富和奴隸被運送到羅馬。從經濟上看,當時的國家社會富裕,經濟異常繁榮,在奢靡享樂的氛圍下,羅馬人的貪婪心和佔有欲飛快膨脹起來。
原本那些遵守紀律,致力為國效忠的理想漸漸從人們的腦海裡消失,只有享樂和財富才是最為神聖的目標。當時整個羅馬帝國都瀰漫著及時行樂和追求財富的奢靡風氣。雖然財富能夠使人奮進、讓國家強大、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生產,但同時也能腐蝕國家文明和人民的精神。正是因為統治者不能發揮財富的積極作用,而是讓民眾被財富所帶來的享樂所腐蝕,才讓整個帝國的傳統道德喪失殆盡。
早年的羅馬帝國之所以能夠強盛,是因為他們不僅健康高尚,而且富有愛國主義和民族榮譽感。他們從小就尚武力,所以國家的軍事力量非常強悍,古羅馬的軍隊在戰場上基本都是所向披靡,難逢敵手。但當他們進入了太平盛世之後,這種美好的品德卻逐漸淪失,反而是腐敗的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貴族階層和統治階層更是崇尚奢華,每天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
長此下去,經濟開始陷入癱瘓,而統治階層的凝聚力也不斷削弱,到後期的時候,統治階層對羅馬帝國的統治已經大大削減,很難再達到以前的狀態。羅馬帝國這個長期擁有優越生命力的民族,就這樣一步步被財富所帶來的貪婪和放縱損壞蠶食。
精神的墮落和文化的分裂
除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因素之外,文化上的變化也在極大程度上促使了帝國的衰亡。曾經就有人評論,如果為數眾多的羅馬人能夠做出巨大的努力和奉獻,可能羅馬帝國最終能夠獲救。但那個時候,願意為公益事業努力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在共和國和帝國早期時,羅馬的公民是非常富有愛國心和榮譽感的,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當時羅馬共和國的宗旨就是美的和榮譽,也正是因為這種文化,讓羅馬人都願意真心為國效力,而他們的這種精神也幫助羅馬度過了非常多嚴峻的考驗。而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太平盛世開始到來,一味追求享受的羅馬公民,再也沒有早期公民擁有的那種高度發達的公共精神。世風日下,到處可見的是反腐敗墮落而不是美德榮譽。
這種精神和道德上的墮落瀰漫了整個社會階層,上到達官顯貴下到普通百姓,每個人追求的都是尋歡作樂,而羅馬貴族也將當時伊壁鳩魯派的倫理學說進行曲解,為自己的行為進行粉飾,認為倫理學本來就是教導人們要崇尚奢華,狂歡縱慾。
在這種崇尚享受的氛圍中,原本勤勉樸實的羅馬公民不見了,即使是中小生產者的羅馬公民,也非常鄙視勞動,認為勞動是一種低級的行為,是一種民族的恥辱,是國家落後的象徵。所以他們不再願意通過勞動去積攢財富,而是追求享樂和安逸,其中不少原本小有家財的人變成了無產者和流氓,他們每天遊手好閒,到處掠奪,只能靠國家和社會的施捨度日,並成為危害社會安定的毒瘤。這股奢靡之風不僅腐蝕了羅馬人的傳統道德,也扼殺了羅馬人原有的進取心和創造力。
除了受到奢靡風氣的影響之外,羅馬帝國文化的沒落也與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大有關,因為隨著領土的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外來民族被納入了帝國的統治範圍之內,而這些外來的種族也被授予了公民權,和羅馬人平等生活在一起。不同種族的文化是有非常大差別的,在這種血統混雜,民族交錯的地方,羅馬公民開始失去原本穩定的精神和道德標準,他們不再以先前的眼光看待羅馬,也不再像以前那般熱愛自己的祖國,在他們失去了對羅馬的依賴之情之後,就不再擁有那種具有凝結力的共和精神和愛國精神。而這種文化上的分裂,也使羅馬高尚團結的人民日益減少。
羅馬是一個崇尚武力的民族,他們一直以來的形象就是農民-戰士相結合,他們的農民和士兵關係非常緊密,是相互扶持的。正因為帝國有著尚武的精神,所以在這種精神的引導下,他們熱衷於到處徵戰,這才成就了囊括整個地中海的龐大帝國。而羅馬軍事力量的強大,在當時世界上是難以有國家能與之匹敵的,這種強大也與早期羅馬人尚武的精神分不開。
當時的羅馬軍隊分為兩部分,一是以平民士兵為主要戰鬥力,二是以自耕農集團為軍隊後備,戰爭往往能給自耕農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也能讓他們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在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羅馬人的愛國心、尚武精神和民族榮譽感都很強,再加上經濟上和政治地位上的誘惑,才造就了羅馬軍隊無往不利的強大戰鬥力。
但是當周圍的敵人都已經屈服,沒有國家可以徵討,到處都充滿了繁榮之時,羅馬強大的軍事力量就不再被用於國家,而是被用於個人目的的滿足。特別是在帝國後期,帝王對軍隊過度倚重和放縱,而這種過分的信賴又加劇了官兵的腐敗,使羅馬軍隊的戰鬥力被大大消蝕。而且統治者一味放縱軍隊所帶來的後果,不是讓軍隊更加終於君主,而是使得當時軍隊坐大,甚至到了能主宰政權的地位,當軍隊的領導者與統治者出現矛盾時,往往容易發生譁變或者篡殺的事件。
除此之外,在帝國晚期羅馬公民的兵源不斷減少,為了保證原有的軍隊人數,帝國不得不從周邊的蠻族中招募士兵,或是將被掠來的奴隸放入軍隊,這些外來士兵本身就不是羅馬公民,所以對羅馬帝國的忠誠度是非常低的,在作戰的時候往往不能竭盡全力,甚至會臨陣倒戈,導致帝國在滅亡前打了許許多多的敗仗。
結論
古羅馬帝國在經歷了近千年的繁榮和晚期的衰亡之後,最終在公元476年被一個看似弱小的日耳曼族所消滅,此後西歐進入了落後的中世紀。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實蠻族的入侵只是壓倒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究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羅馬帝國內部已經徹底腐朽崩塌,當時的羅馬帝國經濟基礎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再加上政治和軍事上的全面崩潰,導致帝國內部混亂不堪,軍隊的戰鬥力也極其低下,而且人民缺乏最基本的團結和愛國精神。這樣危機四伏的帝國,就算沒有外來民族的侵入,最終也是無法維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