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2020-12-03 世界史圖鑑

羅馬的衰亡是腐敗還是腐化?分析兩者之間的同與異

羅馬作為當今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法治源頭。羅馬也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其中對於羅馬帝國如何衰落的問題,一直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以及外族入侵,政府的貪汙腐敗等各個方面論述了羅馬衰落並滅亡的原因。

我們可以知曉羅馬的衰敗、墮落、滅亡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它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很多種誘因集中爆發而造成的客觀事實。但是這麼多種原因內是否有幾個共性特徵?這些特徵又是否能夠將羅馬衰亡的各種原因串聯起來呢?

其實現在最普遍的學說就是羅馬因為腐敗而造成了自己的滅亡。這當然有很多事實可以證明。但是單純的腐敗是否就能夠造成一個帝國因此而滅亡了呢?帝國在強盛時期也無法消除自身的腐敗,那麼為什麼帝國還會在腐敗的同時走向輝煌。為什麼不在走向輝煌之前因為腐敗而消亡。

實際上比腐敗更為貼切的能夠描述帝國衰亡的一個詞語是腐化,腐敗僅是人性對金錢的追求,但是腐化除了對金錢的追求,對人性慾望的滿足之外還包括整個政治體制和社會體制的墮落,這才是羅馬衰亡的根本原因。而羅馬的腐化則源於其自身信仰的缺失或者說是遺忘。

自然羅馬並不是一天建成的,羅馬的腐敗也非一朝一夕。不只是現在學者,就是近代啟蒙思想運動時期的傑出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著作羅馬盛衰原因論中,就將羅馬的滅亡歸結為地域擴大,法律僵化,制度異化,領土分裂,好逸惡勞等因素。這些都是羅馬滅亡的現象,也是部分原因。

孟德斯鳩也提出,羅馬的衰落與其分裂本身並沒有直接聯繫,如此大規模的一個國土。如此碩大的帝國將地中海變為自己的內海,但是卻沒有自己帝國的戰略縱深,必然導致管理成本的迅速擴大,再加上域外地區的民族在羅馬徵服以後,它的經濟文化並不能夠與羅馬融合。從而也導致了社會管理失去秩序。因此帝國的分裂似乎並非不可理解,但是帝國的滅亡則不僅僅限於此。

分開看羅馬社會秩序的腐化,全方位分析羅馬的衰敗

羅馬的法律以及其制度在後來變得軟弱無力,無法治理整個共和國。很多曾經的法律能夠很好的調節社會矛盾,作為國家統治機制幫助統治者去治理整個國家。但是當共和國變為帝國以後,很多優良的法律變成了國家的負擔。而法律也從小國寡民的狀態體系當中抽離出來,成為一個帝國法律。

這種法律不應該是如何治理一個國家,而是如何締造一個國家,為國家提供其合法性和有序的發展狀態。但是這一點羅馬人雖然做出了極大貢獻,付出了大量精力,終因為羅馬的分裂而擱置,即便羅馬的法治文明非常先進,也無法在當時起到自己應有的社會作用。

在宗教方面,羅馬原先信仰的是希臘的奧林匹斯神話體系,雖然名稱不同但這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後來拋棄了這一多神教的體系改基督教,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宗教信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羅馬可以平安的度過自己的信仰轉換期。多神教的反撲,一神教內部各個教區之間的權力爭奪和信仰正統性爭論,以及一神教固有的宗教屠殺,傳統宗教限制都給帝國帶來了原先信奉多神教而不曾有過的宗教問題。

而一些貴族則借著宗教聚斂財富,剝削底層民眾。宗教本身也形成了一大政治集團宗教集團掌握大量的土地人口和稅收。這使羅馬的統治能力政府機構的運轉方式發生了轉變。進一步削弱了羅馬本身的政治效能。

而且羅馬的貧富分化也是羅馬衰落的原因之一,羅馬是一個徵服國家,羅馬人更是一個徵服的民族。羅馬帝國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國家的徵服史。通過對外徵服羅馬擴大了自己的統治範圍以及統治權力,同時也掌握了更多的奴隸和地區以外的土地,這些都是元老院和貴族大獲其利。而普通的羅馬公民則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得到戰爭中的利益分配,再加上海外大量的財富和人力資源進入羅馬。

催生羅馬上層存在腐化的社會物質基礎,而且這種物質基礎還體現在了大貴族對小貴族和貧民的土地侵吞上。造成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在共和國時期很多執政官確實想要解決土地問題,但很多時候無能為力,或者被貴族所殺,或者培養另一個能夠與貴族對抗的軍事地主階層,但是這導致了羅馬政治的進一步混亂和土地的進一步兼併,反而加劇了當時的土地問題。久而久之社會矛盾激化,羅馬不再成為羅馬。

與之前的宗教極為相似,羅馬對於自己的文化選擇和文化定位也出現了問題。原先除了信奉奧林匹斯神這一多神教之外,羅馬還接納了希臘的自然哲學體系,包括自然科學體系。但是當羅馬由共和國成為帝國以後,羅馬接觸了更多的東方文明,尤其是波斯文明以及各地的希臘化文明。

這些文明有自己的社會實踐邏輯,更有很多政治理念。羅馬在從其中吸納了有利於自己建立一個大帝國的方面以後也對其中的弊病進行了吸納,雖然非羅馬所想,但亦是客觀之事實。羅馬文化的構建出現了混亂,東西雜交的產物,並沒能取其精華,取其糟粕。而是使糟粕在隨後的社會發展當中出現了進一步的強化。

羅馬衰敗的核心,信仰的遺失——羅馬信仰並非宗教信仰,而是社會信仰

除以上以外,羅馬的衰落還包括自身對於信仰的拋棄。這一信仰並不僅僅是指宗教信仰和文化信仰。而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政府責任。例如羅馬有著豐富的工程建設技術,但卻在帝國時期從來沒有上馬一件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羅馬有著先進的排水系統,但是除了貴族以外普通居民都沒有比較衛生的下水道。

羅馬的建築水平舉世矚目無人否認,但是羅馬們的普通民眾他們的生活狀況十分悲慘,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羅馬對於自己原先的哲學思想,並不像之前般的那樣信仰與接納,甚至出現了鄙視態度。尤其是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以後,希臘的自然科學與哲學就全部被羅馬人封存在了倉庫中。

此外原先羅馬是一個選舉制的民主化國家。不論是執政官,軍政官還是元老,都由公民選舉產生。但進入帝國以後,羅馬的政府私有化了。不再有執政官,而只有皇帝,元老院也成為了擺設。私有化的政府均容易滋生腐敗,我們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傳統就是在專制政府建立腐敗農民起義王朝推被推翻,王朝重新建立的歷史漩渦當中走了2000年。

而這一點古羅馬文明依然普遍存在。原先所有的政府職位都是由選舉產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腐敗貪汙的程度,但是自國家進入帝國以後,所有的社會公職出現了私有的傾向。不再有人因為要選舉官位,而對某些貪汙腐化進行限制和克制。往往造成了行政體系運作內部上通下達的封閉體系。也使得羅馬帝國的法治體系受到挑戰。也使當時的社會風氣出現了轉變。人們當官做官不在因為要向公民服務,而轉向了對權力的嚮往和財富的追求。

羅馬信仰迷失與之後的經濟問題——政治混亂與通貨膨脹

此外羅馬的財政稅收體系也導致了其在後期的腐敗,羅馬共和國是一個極具擴張化的民族,它的經濟政策並不固定,在本土和各地行省也會出現不同的稅收政策。這也造就了羅馬各地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均。此外羅馬原先所有的繼承稅,在之前是固定的,不是按照收入的高低進行徵收,但這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因為繼承稅的適用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土地現有的財富,所掌握的人口甚至是一系列的官職。這就導致繼承稅多次被貴族挑戰。一些普通公民和鬥爭失敗的貴族,往往希望通過參加軍隊獲取戰功以實現自己人生經歷的扭轉。並且通過軍隊以及軍隊的執政官代表,圍繞繼承稅與傳統貴族進行利益爭奪。由於傳統貴族力量較為強大,所以對繼承稅的改革一直沒有長足進步,這導致了羅馬稅收體系被廢止,羅馬的稅收來源逐漸減小。

因為傳統的繼承稅是十分有利於傳統貴族的,他們可以交更少的稅。而在鬥爭當中成為軍人的小貴族和公民,在軍事領導人的領導之下,團結一致加強對於羅馬帝國皇帝集成問題以及政府稅收問題的幹預,也導致表面上軍費開支逐年增加。羅馬的社會風氣進一步敗壞,也成為了羅馬這個國家陷入整體性腐敗的原因。

此外羅馬的貨幣政策也使羅馬的衰落無可避免。在奧古斯都時期,金幣和銀幣的成色和純度都10分過硬。但是隨著羅馬帝國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到了三世紀危機以後。羅馬政府在金幣中逐漸加入銅的含量逐漸增高並超過了金。在最後的一段時間裡,羅馬的金幣其實就是銅幣。

這並不是羅馬官方政府想要如此,而是當時通貨膨脹極為嚴重。財富的大量湧入使得羅馬的經濟出現了結構性難題,而這一點全都反映在了羅馬的貨幣價值含量上。這與現在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不同,但是也有一定的類似特徵。到了最後,羅馬的一些地區,甚至放棄了對於金幣銀幣的使用,而轉向物與物的交換。

經濟文明出現了大倒退,但是這一點羅馬政府卻無能為力,不論是戴克里先還是君士坦丁,對於稅收和貨幣的改革均以失敗告終,只是在當時部分的改善了社會境遇而已。在內部經濟增長乏力,改革失敗的情況之下,君士坦丁以及其他的羅馬皇帝,往往通過對外發動統一戰爭以轉移視線。由此也開啟了向西部的大徵服運動,滅亡了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羅馬的分裂和羅馬最終災難的爆發時間。

同時羅馬的權力架構也出現了問題,帝國皇帝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權力掌握情況。在原先還可以通過投票選舉的表面形式選擇能夠為公民服務的官員,到了後來買官、激情演講、甚至這些通通都不管用,而只有一點,誰掌握軍隊誰就可以是羅馬皇帝。羅馬的中央權力被分割,皇帝的權力也出現了轉移,權力的崩潰使得羅馬想要改革其自身的一系列弊病徹底喪失了機會。

羅馬之所以腐化滅亡,並非因為羅馬盛極而衰。而是因為羅馬不再是羅馬。放棄了在自己的文明發展當中應該持久堅持的內生性力量。羅馬人的信仰被拋棄,羅馬人的財富被掠奪,羅馬人的法律被廢止。當所有的社會調節機制都失去的時候,羅馬也走到了自己的終點。

相關焦點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公元476年,隨著西羅馬的皇帝羅慕路斯二世的退位,西羅馬宣告滅亡。但是,在西羅馬滅亡後,並沒有一個新的拉丁民族政權重新建立,相反各個其他在羅馬時期被認為是蠻族的民族卻在歐洲先後建立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國家,隨著西羅馬的滅亡,歐洲也進入了暗無天日的中世紀時期。
  • 羅馬的墮落:了解羅馬帝國的結束
    羅馬的墮落 」一詞表明一些災難性的事件結束了從不列顛群島延伸到埃及和伊拉克的羅馬帝國。但最後,大門沒有緊張,沒有一個野蠻的部落,羅馬帝國一舉出動。相反,由於內外的挑戰,羅馬帝國緩慢地倒下了,幾百年來一直改變,直到形式無法辨認。
  • 從羅馬帝國衰亡到羅馬世界轉型 :晚期羅馬史研究範式的轉變
    道普什的觀點在當時就被評論家稱譽為成功挑戰了「羅馬帝國衰亡」模式。巴尼斯說:「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對羅馬文明被日耳曼蠻族遷徙的浪潮吞沒的傳統觀點有了徹底的再評價。我們不再相信在古典和中世紀世界之間存在裂變,衰落是緩慢的,大量羅馬傳統延續到中世紀文化中。伯裡、第爾(S.Dill)和洛(F.Lot)已充分證明這一點,而道普什的觀點則是最徹底和最令人信服的。」
  • 羅馬帝國衰亡史:回顧羅馬帝國怎麼滅亡?
    羅馬的衰亡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羅馬作為當今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甚至將其作為自己法制社會建立的源頭。羅馬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但是羅馬帝國的衰落問題,卻依舊是一個謎團。是個謎團,並非因為原因不可探尋,而是原因太過複雜。
  • 晏紹祥:羅馬興衰的歷史機理
    其中9000平方千米大約相當於公元前5世紀末羅馬領土的10倍2,而5萬座小農場,如果一座對應一個家庭,則相當於當時羅馬公民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重新獲得了土地,即使5萬人中僅有一半是公民,也有10%左右的人重新得到了土地。所以,至少在公元前2世紀中期之前,羅馬的貴族們並不完全是忽視農民利益的。
  • 羅馬鬥獸場,不僅僅只是一座遺蹟,更是龐大強盛的羅馬帝國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就是羅馬帝國對外擴張過程的最佳見證。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慶祝建築成功,羅馬人把三千名奴隸放入其中與野獸展開決鬥,他們的下場自然不必多說。
  • 蠻族滅亡西羅馬帝國後 羅馬法在中世紀歐洲是怎樣延續的
    羅馬法是指古羅馬國家從形成到滅亡整個歷史時期全部法律的總稱。它既包括自公元前8世紀羅馬國家產生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時期的法律,又包括查士丁尼時期拜佔庭(即東羅馬帝國)的法律。各種法律都被削弱並混淆了起來,在它的法律曾經流傳過的那些野蠻人的同一座城市或鄉鎮裡,原先羅馬市民如今正處在已經變質的羅馬法律傳統的管轄下,所有的法律都不正確,法律的嚴明已在戰亂中喪失了,每個勢力不大的封建主都有自己的法庭來實施自己的法律,只有教會的人有一點法律知識,或者說有文化,在這片曾經輝煌的土地上,到處都被無法無序的茫茫黑夜所籠罩。
  • 秦漢與羅馬
    門閥庇護了大量人口,又有錢賄買選票,最有機會選上保民官。  馬基雅維利說,羅馬貴族願意在榮譽上向平民讓步,但在財產上從來分毫不讓鬥爭到底[17]。在內部分配土地,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羅馬人最害怕的事。反正都要打仗,還不如對外殖民。史家芬利說,「只要可能,羅馬人寧願殖民,而不是重新分配土地。殖民是消除內戰最好的安全閥,也是政治平靜和穩定的關鍵。」[18]正因如此,羅馬流民最終投奔了軍閥。
  • 克洛維加冕:蠻族與羅馬的結合
    前因 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日耳曼蠻族國王奧多亞塞廢黜。 公元496年,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一世加冕為國王,法蘭克王國正式成立。
  • 為羅馬建立一個競爭對手,這是君士坦丁的本意,建立了君士坦丁堡
    既然他擁有超乎尋常的預見能力,那麼他本應該預料到事情的進展很奇怪,有違他當初的願望,他也應該懸崖勒馬。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完全是個謎。這不是相關問題演進的焦點所在。如果我們認定這一點,即從284年開始羅馬已經不再是帝國的首都,人們在觀念中也默認了這個事實,不再將羅馬與皇帝寢宮聯繫在起的話,那麼君士坦丁堡的修建或許可以被歸結為形勢所迫而非有所預謀。
  • 不為人知的古羅馬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古羅馬帝國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羅馬帝國最終的覆滅,離不開奴隸的反撲。在奴隸主眼裡,奴隸從來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是可以被無限壓榨欺辱的物品。因此,奴隸經常會受到奴隸主的殘酷迫害,導致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一直在升級激化。
  • 早期基督徒為什麼會成為希臘人和羅馬人眼裡「無神論者」
    經過周密策劃,他把帝國中心遷移到扼守黑海入口的拜佔庭,重建後的拜佔庭被改稱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從此之後,直到公元1453年為止,這座城池一直是東羅馬帝國的中樞所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佔這座城市,把它變成自己的都城。四帝共治體制雖然留有餘跡,但君士坦丁重新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朝代更替制度,而最重要的是,他為基督教轉化為國教鋪平了道路。
  • 羅馬徵服希臘,「一國兩語」構建羅馬人的文化和民族認同
    在輝煌的軸心時代,像東方一樣,西方也孕育出自己的文化,締造了自己的帝國——羅馬帝國。而與秦漢不同,羅馬帝國並沒有採取書同文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羅馬帝國的徵戰1.韜光養晦的羅馬羅馬從一個七丘之國發展到橫跨三洲的大帝國,其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倒有些精彩紛呈。起初,羅馬的各個部族成員彼此平等、互相協作。
  • 羅馬是如何滅亡的?除了蠻族入侵,還有底層人民的怒吼!
    羅馬的輝煌下,是萬兆枯骨。當羅馬經歷三世紀危機而不得不走向沒落時,戴克里先大帝以將帝國變為四千萬人的大監獄的方式維繫住了帝國的存續,無情的壓迫與暴政成為了帝國所有人心頭上的一把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下羅馬治下人民不屈的反抗——巴高達運動。
  • 沃爾特·沙伊德爾 編《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
    對比較歷史研究的認真投入有可能改變學術知識的生產方式,特別是通過鼓勵不同專業領域的緊密協作。更廣泛地說,一種比較視野為過度專業化——這個當代專業史學的荼毒——提供了急需的解藥。事實上,對帝國歷史的大部分頂級研究都將帝國作為一個有待進行跨文化探索的主題或現象。本書旨在貢獻於這一努力。它集中在兩類案例研究上,東亞的秦、漢帝國和地中海盆地及其腹地的羅馬帝國。
  • 秦漢與羅馬_文化_中國西藏網
    門閥庇護了大量人口,又有錢賄買選票,最有機會選上保民官。  馬基雅維利說,羅馬貴族願意在榮譽上向平民讓步,但在財產上從來分毫不讓鬥爭到底[17]。在內部分配土地,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羅馬人最害怕的事。反正都要打仗,還不如對外殖民。史家芬利說,「只要可能,羅馬人寧願殖民,而不是重新分配土地。殖民是消除內戰最好的安全閥,也是政治平靜和穩定的關鍵。」[18]正因如此,羅馬流民最終投奔了軍閥。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作者:戴克里先(本團隊特邀)正如上文所說,三世紀危機中,羅馬帝國經歷了長期的混亂與動蕩。直到公元284年,達爾馬提亞的戰士戴克里先終於擊敗了所有的對手,以一系列改革暫時結束了羅馬帝國的這場曠日持久的危機。
  • 古代希臘羅馬
    A.雅典民主政治本質與特徵:本質:公民集體的民主特徵:主權在民 權利平等 形式多樣 得失並存B.歷史評價:積極性:促成了雅典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與興盛;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徵服並統一了義大利半島,並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逐漸控制歐、亞、非三大洲的廣闊疆域,統治多個民族。
  • 跟隨《愛在羅馬》 暢遊浪漫羅馬不眠夜
    不得不承認,攝影師戴瑞爾斯·康吉就是有將羅馬城的宏大、細膩通過鏡頭展現給觀眾的功力,當我第二次看完
  • 「暴君」與「明君」的博弈:韋帕薌|是如何將羅馬由衰轉盛的?
    前言如果說尼祿是古羅馬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那麼韋帕則是一位真正的明君。在公元68年尼祿死後,羅馬帝國的政局陷入動蕩。尼祿之死,代表著朱裡亞·克勞狄王朝對羅馬帝國統治的結束。於是,羅馬帝國陷入新的皇位之爭。公元69年被稱為"四帝之年",就因為羅馬帝國各地總督爭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