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徵服希臘,「一國兩語」構建羅馬人的文化和民族認同

2021-01-20 楓橋陌客

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秘訣在於中華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創新力,而要培養這樣強大的文化向心力,始皇帝的一招「書同文,車同軌」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如若不然,東方古國也難免遭遇巴別塔。

在輝煌的軸心時代,像東方一樣,西方也孕育出自己的文化,締造了自己的帝國——羅馬帝國。而與秦漢不同,羅馬帝國並沒有採取書同文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羅馬帝國的徵戰

1.韜光養晦的羅馬

羅馬從一個七丘之國發展到橫跨三洲的大帝國,其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倒有些精彩紛呈。

起初,羅馬的各個部族成員彼此平等、互相協作。在王政時代,羅馬的第六王塞爾維烏斯·圖裡烏斯眼見私有制急速發展帶來的階級分化和社會矛盾的激化,銳意改革,將羅馬從氏族社會整合成一個國家。有了貴族和平民的劃分,也有了更嚴整的社會組織和配套制度。

他之後,高傲者塔克文施行暴政,眾叛親離,王政時代於是結束,貴族共和開始。

也許是第六王的改革大大增強了羅馬的實力,總之,擴張開始了。八十年維愛戰爭使羅馬控制了義大利北部,五十年薩莫奈戰爭讓羅馬將義大利中部收入囊中,而五年的塔林頓戰爭劍指義大利南部。

到公元前三世紀,布匿戰爭之前,羅馬的範圍已經擴大到整個義大利。幾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布德澤於「天下」的開始,此後,羅馬開始對被徵服地區實行行省統治,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為之一變,希臘也正式成為羅馬人的目標。

歷史見證著羅馬的興衰。

2.遇見希臘

所謂「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希臘羅馬,後世往往並稱,都是西方文明的濫觴,從現在的地圖上看,兩地相距也並不遙遠。這意味著在羅馬向外擴張的道路上,希臘羅馬必有一戰,而遊吟詩人感慨系之的希臘面對武德充沛的羅馬,落敗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歷史上那些被徵服者在文化上對徵服者取得了刀槍無法獲得的勝利也是常事,中國的中原文化相繼折服北魏、北齊、蒙元、滿清,古希臘文化則使幾乎可以說靈智初開的羅馬貴族心悅誠服。

具體表現為一國兩語。通常情況下,徵服者即使不能改變被徵服地區的俚語方言,官方語言也一定會強制改變,換言之,當希臘地區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平民或許逃過一劫,而當地的官員、貴族、士紳是一定要學會羅馬語言,同時盡力淡化希臘文化的痕跡的。

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憑藉著在海上貿易領域的影響,希臘文成為帝國通用的語言之一,更勝拉丁文一籌。

希臘文書寫的戲劇、詩歌很快使馬放南山的羅馬貴族目眩神迷,熟練掌握希臘文成為身份的象徵,而當時文法簡陋,還不成熟的拉丁文遭到了貴族老爺們的普遍嫌棄。

被反徵服的羅馬文化

1.希臘化的羅馬文化

希臘羅馬之所以密不可分,還在於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相當的引導作用。

以史學的發展為例。最初對於羅馬史的記載幾乎純粹依賴於希臘史學家的世界史意識和如實記錄的責任心。儘管作為一個部族,古羅馬有自己的記事官,但那些原始的記載早已泯滅於歷史長河之中。

而作為重視軍事與政治制度的古板的羅馬人,我們不能奢求他們同時珍愛那時以傳說為主的歷史記載,同時,戎馬倥傯之間,要保留下來也是難事。

早在希羅多德時,羅馬的歷史就零星地以希臘文的形式保存下來。從希臘史家手中接過接力棒,書寫自己民族歷史的羅馬史家,首先是畢克託。當然,是以希臘文寫成。

其後,老加圖憑藉著自己樸素的愛國熱情,在一眾用希臘文寫作的歷史學家中突出重圍,首先用拉丁文寫成了《羅馬歷史源流》這一著作。遺憾的是,這本歷史書質量不高,作為首部拉丁文史學著作的象徵意義更大一些。

史學之外,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西塞羅、瓦羅吸收了雅典修辭學的成果。他們化為己用,借鑑希臘文,發展了拉丁文,使之更為成熟。羅馬戲劇家則將希臘的劇作如數接納。

公元前364年, 伊特魯立亞人將希臘式的戲劇表演作為巫術儀式引入了羅馬。後來羅馬不斷吸收希臘戲劇逐漸發展出了阿特拉滑稽劇和模擬滑稽劇。然而此時的劇本要麼無法留下文字記載,要麼留下了希臘文本。

其劇情也多半是希臘戲劇的複製或演繹。公元前四世紀的拉丁文在文化、藝術領域與希臘文相比,屬實處於劣勢。

熱愛建築的羅馬人還將希臘的痕跡鐫刻在房屋上。正如古羅馬人感嘆的,「從花瓶到金屬製品,從雕塑到繪畫,希臘化風格的裝飾意味著奢華、高級和頂尖的技術。」

伴隨著對希臘和希臘化地區的徵服,不計其數的希臘雕像與繪畫等作為戰利品被運往羅馬。來自希臘的精美藝術品與裝飾品,如雕塑、繪畫、紡織品和家具等在羅馬社會受到廣泛歡迎。

2.拉丁文化的緩慢發展

當然,暫時的優勢地位不代表所有羅馬貴族願意在文化上順服於失敗者。拉丁文化還是逐步發展起來,鑑於本文的主題,這裡我們主要討論拉丁語言文字。

在公元前4世紀以前, 拉丁式字母的書寫方式仍然處於摸索期, 採用從右到左再從左到右的交替書寫法。之後,瓦羅編纂25卷的《論拉丁語》,在借鑑希臘的修辭、語法的同時,獨創出不同於希臘語表達的「奪格」。

這有利於拉丁文的獨立發展,也提振了羅馬貴族的自信心,然而,在基督教插手之前,拉丁文還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對希臘的簡單模仿。

應當說,希臘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對周邊地區文化藝術發展的影響是不可限量的。從羅馬到埃及,當時能夠進行貿易往來的國家幾乎都有希臘化的表現。

然而,希臘文大放異彩的精神領域,多半在文學藝術,政治制度和建築成就多半是羅馬留給我們的饋贈。這也是淵源有自的。

羅馬人很早地進行了改革,確定了嚴格的國家制度、兵制、社會組織結構等。在後期羅馬平民不斷爭取權力的過程中,也重視將權力固定下來,制度化。

從地理環境看,希臘羅馬的自然條件相差不大,但從人文的角度,在希臘注重自由平等,歌頌自然理性的同時,羅馬更重視培養民眾的公民意識,強調集體的利益和有規矩的生活。

歧路的起點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同樣的城邦體制下,羅馬發展法制,歷經共和、帝制,希臘卻滿足於小國寡民的民主政治,這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因此,反映到精神世界,拉丁文化的發展不免更為呆板一些,甚至我們可以大膽猜測,最初的古拉丁文中關於文學藝術的詞彙是極為匱乏的,難免要借鑑希臘文的表達。

但作為徵服者的文化,拉丁文化還是得到了相當的發展。除了羅馬貴族中自發的借鑑希臘文化進行的改革創新,還有民間流傳的宗教為了得到統治者的支持而做出的努力。

基督教對拉丁文和拉丁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於將拉丁文化在羅馬的各個殖民地(行省)民眾中推廣,基督教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國兩語的原因與後果

1.一國兩語的原因

我們已經知道,希臘羅馬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絢爛的火花,而且這一局面是羅馬人主動接納而成的。那麼,一國兩語也是羅馬人樂於接受的或者說能夠寬容的結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希臘文化絕非憑藉部分羅馬貴族的追捧,或者乾脆說施捨,就能取得這樣的優勢地位。

之所以一國兩語,前文已經不厭其煩展示希臘文化之瑰麗,除此之外,希臘語也有它獨有的優勢。而這,可能在實用性上是更為重要的。即,希臘語在海外貿易的作用。

布匿戰爭之後, 羅馬人替代迦太基人成為西地中海商業控制者, 但整個海洋貿易體系的通用語言卻是希臘文。

由於古希臘商人的強大經濟力量, 在海運和貿易中古希臘文仍然牢牢佔據著「工作語言」的地位。當羅馬人到東地中海旅行時, 古希臘文也成為唯一的通用語言。

希臘語對於外部行省的統治也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東羅馬帝國的區域在被羅馬徵服前, 幾乎都是被亞歷山大帝國的後繼者們控制。而近東的國家也長期將古希臘文作為主要的通用語言。

這又能溯源到古風時代,生存資料的匱乏使希臘人民不得不進行海外殖民,在海外建立一個個類似的希臘化城邦。

當然,這與近代資本主義的血腥殖民是不同的,殖民者奉希臘為母邦,卻沒有政治隸屬關係,他們的到來只是自發地傳播了希臘文化。因此,到羅馬到來時,為了便於統治,羅馬貴族首先要承認希臘文的地位。

這樣,使羅馬欣然接受一國兩語狀況的原因於是很明顯了。首先是希臘語、希臘文在海外貿易的廣泛使用,其次是被徵服的希臘化地區通用希臘文,而馬上使被徵服地區的人民改變語言文字不僅十分麻煩,而且後果難測。

第三,還要歸功於羅馬貴族的認可和羅馬對統治地區寬容的文化政策。第四,客觀上,最初的拉丁文發展不成熟,難以脫離希臘文獨當一面。

2.一國兩語的影響

一國兩語是什麼狀況呢?首先,羅馬貴族內部以嫻熟使用希臘語為豪,希臘語成為官方通行的第二語言。第二,希臘化地區也通用希臘語,受此影響,海外貿易之中當然是希臘語佔據優勢,成為通用語言。

第三,曾經不合法的宗教——基督教為在廣大群眾中傳教,也要服從群眾的習慣,使用希臘語傳教,即使後來羅馬統治了這一地區,也一時半會無法改變。

但是,既然是兩語,也不能忽視拉丁文的使用。一來,拉丁文是貴族必須掌握的語言文字,即使他們不喜歡。二來,對於羅馬徵服的一些蠻族,他們社會發展水平低下,簡單的拉丁文更容易掌握,也能使羅馬在新徵服地區減少希臘的影響。

三來,被羅馬俘虜的許多希臘貴族以及各種在羅馬城打工的外族人,有用拉丁文交流的需要,其中的知識分子積極翻譯希臘羅馬著作,有利於兩者的交流和共同發展。

一國兩語的影響是顯著的。首先,促進了希臘和羅馬的文化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這裡不再贅述。其次,有助於構建羅馬人的文化和民族認同。

羅馬人儘管折服於希臘文化,但對於希臘在文化領域的徵服也是十分警惕、不滿的。他們中的佼佼者積極尋求拉丁文化的進步發展。

這樣,有助於羅馬在希臘化的時代更為清醒地區分羅馬和希臘,增強羅馬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即使欣賞希臘文化,也能在承認拉丁之不足的同時,知恥而後勇,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

第三,對羅馬社會的社會風氣不可避免地存在負面影響。這一點就是兩者的衝突了。希臘文化讓更多人意識到自由平等的優勢,促進羅馬的思想發展,進一步,對羅馬人傳統價值觀的集體觀念、重視政治軍事等觀念有強大衝擊,促進了羅馬傳統價值觀的解構。

另外,希臘發達的經濟也使原本樸素古板的羅馬貴族熱衷於享受生活,進而奢華起來。

結語

羅馬帝國之無法書同文,原因是多樣的。首先是羅馬自身的文化水平十分落後,與發達的政治軍事不匹配。其次是希臘文化影響深遠,樹大根深。第三是羅馬自身謙虛、包容,對希臘文化較為寬容。

不論如何,羅馬帝國和秦帝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條件千差萬別。羅馬之不強行書同文,是符合羅馬國情的最優選。正因如此,世界文化才能更加豐富多彩,世界文明才能更為兼容並包。即便有些負面影響,也是能夠被容忍的。

相關焦點

  • 古代希臘羅馬
    古代希臘羅馬※主題解讀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民主法治與人類文明發展;羅馬法的發展過程;共和國與帝國,公民與萬民;法治、民權與立法規範;暴力、道德與法律的治理B.社會歷史條件——古希臘文明的城邦制度與城邦公民(a)古希臘的城邦制度(城邦制度的實質即公民集體)①小國寡民、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突出特點)②政治上彼此分立,文化上又保持認同(多元一體)③公民集體的集體治權
  • 深度解析:為什麼古埃及語只被阿拉伯同化,卻沒被希臘羅馬同化
    第一個這樣的國家是亞述亞述帝國於公元前672年首次統治埃及,但由於好戰的亞述人不懂如何管理被徵服土地,屢次被起義者趕出,實際統治時間只有幾年。最後亞述帝國因窮兵黷武國力大損,於公元前612年被巴比倫帝國和米底帝國瓜分。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如此碩大的帝國將地中海變為自己的內海,但是卻沒有自己帝國的戰略縱深,必然導致管理成本的迅速擴大,再加上域外地區的民族在羅馬徵服以後,它的經濟文化並不能夠與羅馬融合。從而也導致了社會管理失去秩序。因此帝國的分裂似乎並非不可理解,但是帝國的滅亡則不僅僅限於此。
  • 秦漢與羅馬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希臘出哲學家,羅馬出農民加戰士。羅馬大兵打遍地中海,只求退役後有塊土地,回去種橄欖與葡萄。就像秦漢的大兵,打仗是為了日後能「解甲歸田」。  羅馬公民看不起商業,貿易和金融是被徵服民族才幹的營生。在羅馬共和國黃金時代,商人不能進元老院。貴族徵戰得來的財富都是購買土地搞大莊園。農業不是謀生,而是田園生活之歌。秦漢更是如此,農為本,商為末。
  • 東方與希臘羅馬都是農業民族!
    就拿漢武帝來講,雖然在思想文化領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漢武帝所用到的所有經濟大臣和政治大臣都是法家和計然學派之人,就是一些大商人。為什麼?因為漢武帝很清楚這些人可以經營官營商業,並且制定國家的整體經濟策略,保證財政稅收的持續擴大。並不是一提到重農抑商就是無差別的打擊所有商業,就是要毀滅自己的商業。 希臘羅馬一個被忽視的農業民族!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法語被視作是法蘭西民族身份認同的強標記,語言是其民族文化的本質。法國語言政策是對自身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本文對法國語言政策進行了一個歷時分析,概述了從高盧羅馬時期至法國大革命前後幾個重要時段的語言政策,力圖呈現政策在內容及變化中的連貫、穩定,以突出語言政策所代表和體現的民族性。
  • 秦漢與羅馬
    希臘出哲學家,羅馬出農民加戰士。羅馬大兵打遍地中海,只求退役後有塊土地,回去種橄欖與葡萄。就像秦漢的大兵,打仗是為了日後能「解甲歸田」。  羅馬公民看不起商業,貿易和金融是被徵服民族才幹的營生。在羅馬共和國黃金時代,商人不能進元老院。貴族徵戰得來的財富都是購買土地搞大莊園。農業不是謀生,而是田園生活之歌。秦漢更是如此,農為本,商為末。
  • 與雅典相比,同樣是城邦起家,羅馬為何能實現城邦向帝國的轉化?
    而希臘人的殖民活動也是分散性的,或許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想過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所以,希臘人的殖民活動一直以鄰近的海島以及其他濱海區域,並沒有向陸地縱深發展。所以,早期希臘人的海外殖民並非之建立希臘帝國的途徑。「分裂繁殖」的傳統無助於民族的統一。
  • 《文明6》羅馬神標盤古徵服勝利打法戰報 羅馬徵服怎麼打
    導 讀 《文明6》中的羅馬很多朋友說不強也不弱,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了文明6羅馬神標盤古徵服勝利打法戰報,讓大家學習下這位玩家的打法思路,還不會使用羅馬的朋友不要錯過
  • 《埃及、希臘與羅馬》:地中海文明的誕生史,西方史學的工具書!
    讀過《埃及、希臘與羅馬》之後,就著本書的基礎,稍微講講關於這地中海的三大古老文明起始與落幕。在公元前492年,西方文明爆發了一次由波斯人和希臘人的戰爭,這場聞名的「希波戰爭」跨越了半個世紀之久,也是東西方文明的一次大碰撞,最終希臘人以弱勝強,在雅典城外的馬拉松打敗了波斯人的侵略,(題外話:「希波戰爭」的名人是斐裡庇得斯,他為了能儘快回到村子報信,跑了42.193公裡,是「馬拉松」賽事的主角)。戰後,希臘出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繁榮發展。
  • 希臘化時代因羅馬的進攻結束,但希臘文化卻並未消失
    提起古希臘,想必大多數人腦海當中浮現出來的便是雅典的民主化政治和斯巴達的勇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確實是希臘文化的重要體現,代表了其留給世人的最深印象。但是,作為一個綿延發展了幾千年的文明,希臘文明可絕不僅僅只有這兩樣值得稱道的事物。實際上,無論是充滿神秘色彩的愛琴文明,還是建立在徵服之上的馬其頓王國,其實都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書摘|令人馴服的帝國:羅馬人怎樣統治世界?
    但無論波利比烏斯的政治立場如何,他都擁有從兩方面了解羅馬歷史的優勢,還有機會詢問一些羅馬最重要的人物。通過把幾十年的親身經歷和在祖國接受的複雜的希臘政治理論訓練結合起來,他從得天獨厚的視角剖析了羅馬的內部組織,強調那是其對外取得成功的基礎。事實上,他的作品是現存最早的比較政治人類學研究嘗試之一。
  • 希臘人稱希臘語為英語,土耳其語為雲南語,希臘語為阿拉伯語?
    希臘人的希臘名字是希臘語。它最初是指在塞西拉斯利亞的一個地區的居民,那裡曾住過阿基裡斯和他的跟班。這個地區和人民認為他們的名字來自海倫,丟卡利翁的兒子,大洪水的倖存者在希臘神話中,巴黎的仇人的美麗的妻子與情婦。
  • 晏紹祥:羅馬興衰的歷史機理
    潘先生顯然對羅馬史有相當的認識和研究,對波利比烏斯和西塞羅理論的評述,以及對羅馬共和國與帝國制度的論斷,尤其是對共和國向帝國過渡期間羅馬的歷史,提出了不少精闢的見解。對於希臘羅馬經濟始終是農業經濟、共和國的制度是某種程度的混合政制、共和國的滅亡源自羅馬貴族拒絕關注人民利益,基本是羅馬史學界共識,筆者也深表贊同。
  • 海厄特《古典傳統》中譯本面世,闡明古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文學的影響
    關鍵詞:海厄特;拉丁語;歐洲;西方文學;語言;著作;文化;希臘羅馬;漢語;希臘語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孫妙凝)「在漢語學界中有相當多介紹歐洲文學史的著作,但大多從荷馬直接跳到但丁,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哲學、歷史學
  • 中世紀早期的羅馬,以及城市圍攻戰
    早期歷史上的圍城戰就是一種文明向另一種文明模仿的記錄西臺人向亞述人、雅典人向腓尼基人等等。古代的最後一個主要模仿是由羅馬人向希臘人傳授的。羅馬的技巧是西歐圍城戰最主要的發展且影響了整個中世紀歐洲戰爭。在對西方的徵服中它們的重要性被證明,例如尤利烏斯·愷撒在公元前52年對高盧的阿勒吉亞進行的圍城戰,他十分完美地展示了羅馬的戰法,建立營地和堡壘包圍維琴格託裡克斯統治下的高盧。這在徵服高盧的過程中是個關鍵時刻。羅馬人還對早期武器進行了改進,例如被稱作天蠍星的一種奧克西貝勒,或由於其反彈力而被稱作「野驢」的投擲機器。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儘管戴克里先的即位結束了三世紀危機甚至一度阻止了羅馬的衰落,但是羅馬的衰落已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必然。一如中國的五代時期,由於中央政府衰弱,遼、大理和西夏等國開始出現。而在羅馬帝國,日耳曼人屢屢入侵其西方諸省,東方地區亦受到撒薩尼亞人和波斯人的劫掠。儘管戴克里先的出現結束了羅馬的三世紀危機。
  • 希臘羅馬神話傳說和《聖經》中的英語典故
    不和女神厄裡斯丟下的那個蘋果,不僅成了天上3位女神之間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為了人間2個民族之間戰爭的起因。最後希臘聯軍採用足智多謀的奧德修斯(Odusseus)的「木馬計」,裡應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臘人進城後,大肆殺戮,帕裡斯王子也被殺死,特洛伊的婦女、兒童全部淪為奴隸。特洛伊城被掠奪一空,燒成了一片灰燼。戰爭結實後,希臘將士帶著大量戰利品回到希臘,墨涅俄斯搶回了美貌的海輪重返故土。這就是特洛伊戰爭的起因和結局。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繼而在諸多世紀以來催生帝國與城邦,激發徵服與十字軍東侵,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鬥的教皇、俠義的騎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榮和啟蒙果實的公民。
  • 墮落的羅馬:今天的義大利為什麼不行了?
    東西南三面為沿海平原,其中西海岸北部臺伯河平原孕育了偉大的羅馬城邦,而東海岸則誕生了諸如威尼斯這般強大的商業城邦。在亞平寧半島的北方,高聳入雲的阿爾卑斯山脈將義大利與歐洲大陸主體相分離。這樣的地形條件讓誕生於此地的政權一定程度上免於北方的侵略,同樣也阻礙了自身與大陸的經濟文化交流,容易造成政權發展的戰略閉塞與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