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羅馬建立一個競爭對手,這是君士坦丁的本意,建立了君士坦丁堡

2021-01-09 信輝隨感雜記

為羅馬建立一個競爭對手,這是君士坦丁的本意,建立了君士坦丁堡

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君士坦丁所做的一些舉措,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內容吧!

可以肯定的是,君士坦丁能夠預見自己的決定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可以想見的是作為一個天才,他敏銳的預見能力是無人能比擬的。既然他擁有超乎尋常的預見能力,那麼他本應該預料到事情的進展很奇怪,有違他當初的願望,他也應該懸崖勒馬。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完全是個謎。這不是相關問題演進的焦點所在。如果我們認定這一點,即從284年開始羅馬已經不再是帝國的首都,人們在觀念中也默認了這個事實,不再將羅馬與皇帝寢宮聯繫在起的話,那麼君士坦丁堡的修建或許可以被歸結為形勢所迫而非有所預謀。

可是從來就沒有哪個皇帝想要廢除羅馬的都城地位而另建新都,即使是敘利亞的狂人皇帝埃拉伽巴盧斯也從沒試圖在東方建立都城。儘管伊利裡亞人奧萊裡安沒有任何理由去博得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好感(我們也許還記得鑄幣廠官員的反叛),可他還是擴充了羅馬的疆域,並在羅馬四周築起了堅固的防護牆。我們不能把都城從羅馬遷走的問題歸因於戴克里先。如果他居住在東部的話,他更願意住在尼科米底亞,原因在於他不是士兵而是一位政治家,他把西部的地盤留給他的共治者赫庫裡烏斯。如果赫庫裡烏斯和他的愷撒待在米蘭、阿奎雷亞城、特萊維爾的時間比羅馬更多,那麼建立一個新都則顯得尤為重要了,但這並不是說有任何故意的企圖。

為羅馬建立一個競爭對手是君士坦丁的本意。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是個很出人意料的決定。324年的9月18日,當與李基尼鳥斯的最後一次戰役(距離卡爾西頓不太遠)打響的時候,君士坦丁還無法肯定自己是否會被重新驅逐回西部地區。但是到了11月8日,他就已經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都城。那麼是什麼力量讓君士坦丁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改變了想法呢?我們長話短說。尤西比烏曾經詳細記載,君士坦丁在與對手進行的最後決戰中,他的心情和312年10月28日戰役中的心情非常相似。李基尼烏斯最終沒有成為一名基督信徒,不僅如此,他將大量時間都花費在跟術士的交流上。

君士坦丁將自己緊緊關在一個禮拜堂裡,眼前放著十字架,一刻不停地做著禱告,他像摩西一樣跟上帝交談。戰爭在不斷取得勝利,最後他的對手也落到自己的手中,君士坦丁對上帝的無比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為了向上帝表示他的虔誠,他決定把都城從充斥著大量異教徒的羅馬遷移到一個新的城市,這個城市裡的居民全部都是基督徒。君士坦丁肯定是在與李基努斯作戰的過程中選擇了拜佔庭這個地方,就在幾個星期之前他還與對手在這座古城的附近展開大戰。之所以選擇拜佔庭是因為它的戰略優勢。但是如果沒有經歷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才最後定奪的話,他又怎能在38威脅帝國統一的對手消失後,仍然堅持把帝國的都城遷到東部呢?所有現代的學者都認為東部的發展潛力要比西部大得多,至於人們所關心的具體年代,那純粹是為了理論研究進行的一種假設。既然君士坦丁建立新城的決心已定,隨之而來的便是緊鑼密鼓的遷都活動。雖然有觀點認為,當時的拜佔庭古城地理位置優越,潛在的價值無可比擬,但是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座城市並不佔主要地位。君土坦丁本人也承認拜佔庭只是新都的中心部分而已。他開始向該城的四周擴建土地。擴建工程從324年11月開始,到了326年的時候這塊土地開始改名為君土坦丁堡。330年5月1日,該城舉行了正式的慶典儀式。

異教徒的神廟遭到大肆洗劫(其中包括神廟青銅色的大門、鍍金的屋頂和雕像),所有這些搶劫來的戰利品都用來建設新羅馬都城。仍然保持異教信仰的行政管理機構在城裡豎起堤喀女神和命運之神的雕像,可是在這樣一座古城之中,一旦皇帝登上寶座之後就絕不再允許異教徒在其中繁衍生息。君士坦丁對自己選擇的城市感到非常滿意,直到他去世時(337年5月22日)幾乎從來沒有離開過拜佔庭,只有偶爾出現幾次意外情況時他才暫時離開過一段時間。

事實上,君土坦丁堡的修建完全是因為一位皇帝突發奇想而誕生的,他的目的就是要大力宣揚基督教。但是該城的政治意義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在漫長的幾個世紀裡,這座城市的命運跟它偉大的祖國息息相關,它一次又一次重新塑造羅馬帝國。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這道天然屏障的庇護下,古代和中世紀的希臘文明得以保存下來。這要歸功於君士坦丁的偉大決心,否則這一切文明都會蕩然無存。這就是君土坦丁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嗎?看起來又不像。

按照他的設想,新羅馬應當完全體現出羅馬的風格。他把元老院的部分機構遷到了君士坦丁堡,並且為了吸引古老的家族遷往新城,他還為他們建造了宮殿。〃°法律也是全部遵照羅馬法;宮廷語言和官方語言均為拉丁語;新羅馬將作為基督教的都城成為種信仰取得勝利的見證。實際上,君士坦丁堡成為具有希臘風格39的一座城市。在它建成後的兩個世紀裡,遷徙到東部的羅馬人後裔已經忘記了他們的母語,不再通曉任何拉丁文學,他們將義大利和西部看作是半蠻族化地方。伴隨著語言的改變,他們的精神也在發生變化。君士坦丁原以為他讓羅馬帝國獲得了重生,但是他忘記了他是在一個叫拜佔庭的地方建立了新羅馬。希臘在文化方面的貢獻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此時它卻對拉丁文明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現在,羅馬已經不再是帝國的都城,西部幾乎被人遺忘,而東部也毫不猶豫地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把打擊日耳曼人和匈奴人的鐵拳毫不猶豫地揮向西部拉丁地區,這個時候這些地區已經瀕臨分崩離析的境地。拉丁人對希臘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這是君士坦丁絕沒有料到的。

形勢的發展出人意料,羅馬已經不再是打擊異教徒勢力的要塞,它轉而成為基督教的中心。主教的權力開始上升,它戰勝了所有的反抗勢力並在西部取代了皇帝的位置,皇權被架空。新舊羅馬之間宗教勢力的對抗開始升溫,最初還是潛在的不和,後來就演變成激烈的衝突,這種對抗最終以雙方的徹底決裂而告終。君士坦丁堡義無反顧地脫離了基督教,這與君士坦丁的初衷嚴重相違,當初他是那麼熱切地盼望宗教信仰的統一。

因此,儘管從表面上看君士坦丁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但是歷史上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自己的宿願呢?也許他們更應該安於命運賜給他們的那些權力,任時世界向前發展,而無須追問原因。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讚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

相關焦點

  • 護城河、狄奧多西城牆、金角灣:君士坦丁堡何以屹立千年
    狹窄的海峽也為君士坦丁堡提供了另一項饋贈——可以季節性地捕獲大量金槍魚,和跟隨馬鮫魚在黑海遷徙、洄遊的深海魚類;以及其他當地的魚類,包括充足的鱘魚,這使得魚子醬成為當地的一種常見食物,這使君士坦丁堡與羅馬相比,其漁業資源豐富而且非常便宜。
  • 「三世紀危機」磨滅帝國輝煌,反抗力量爆發,君士坦丁堡走向沒落
    但這並不意味著帝國將再次開創往日的輝煌功績,帝國的千瘡百孔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專制獨裁之下,反抗力量逐漸積蓄。隨後日耳曼人進攻羅馬,內憂外患之下,君士坦丁堡陷落,羅馬帝國走向了尾聲。但這些條約卻使羅馬的邊境被破開了缺口,日耳曼人便可以同盟者的身份堂堂正正地進入羅馬境內,這就為其後羅馬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康茂德是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的最後一任統治者,在其死後,羅馬就陷入了「三世紀危機」。「三世紀危機」其實就是指羅馬帝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混亂危機,也就是這些危機一點點磨滅掉了帝國的輝煌。
  •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地域上的西歐人,與拜佔庭希臘人在文化、政治、身份認同上一直有差異、競爭甚至衝突。東西教會的分裂是體現兩者之間張力的一個典型例子。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位於羅馬的主教被視為首位,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屈居第二。但隨著西羅馬帝國覆滅,君士坦丁堡在政治上的地位提高,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方教會與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教會互爭雄長,分歧加劇。
  • 羅馬的墮落:了解羅馬帝國的結束
    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在他的傑作「羅馬帝國的衰亡」中選擇了公元476年,這是歷史學家最經常提到的一個日期。那個時候,託克裡齊利奧多塞爾的日耳曼國王廢R 羅馬統治羅馬帝國西部的羅馬皇帝羅慕洛斯。
  • 羅馬、伊斯坦堡、雅典,哪座城市才是歐洲第一古都?現在告訴你
    雅典神廟遺址最負盛名的是羅馬。羅馬的建城史要晚於古希臘的雅典,據說是古希臘的城邦國家特洛伊的後人所建,羅馬人興起以後,建立起長期的世界霸權羅馬帝國,羅馬也因此而聞名遐邇「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人們對羅馬的讚美,羅馬帝國時期羅馬是西方的中心。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不只是現在學者,就是近代啟蒙思想運動時期的傑出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著作羅馬盛衰原因論中,就將羅馬的滅亡歸結為地域擴大,法律僵化,制度異化,領土分裂,好逸惡勞等因素。這些都是羅馬滅亡的現象,也是部分原因。孟德斯鳩也提出,羅馬的衰落與其分裂本身並沒有直接聯繫,如此大規模的一個國土。
  • 中世紀早期的羅馬,以及城市圍攻戰
    我們了解的中世紀晚期的武器要更多一些,這是由於有更多關於它們從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描述,同時也保留相當多的當時的技術設計圖。另外一個問題是還有大量的關於圍城戰的文學性描寫,有些非常詳盡。但是作者往往都對技術細節知之不詳。這些作者一般為修道士,且大部分缺少對於現實戰爭的真正體驗。因此,對於武器使用的內容的描述往往是不嚴謹的,且作者對於某一特定武器的具體技術經常是無法確定的。
  • 競爭對手的數據分析方法
    我們可以用競爭對手分析的五個層次來說明,如圖2所示。能準確地確定競爭對手,這是分析的最低層次,能分析出對手狀況則是第二層次,最高層次是通過競爭分析制定策略後能夠引導對手的市場行為。如圖3所示,這是用思維導圖做出來的競爭對手圖譜,當然也可以用地圖形式來畫。圖中類別之間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也可以繼續標註出每個競爭對手的習慣反應類型等。
  • 基因調控因子能夠促使細菌殺死競爭對手並在魷魚中建立共生關係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揭示了使不同細菌菌株之間的競爭關係,並在夏威夷短尾魷魚中建立共生的分子機制,它們發現了「克敵制勝」的關鍵基因調控機制。夏威夷短尾魷魚研究團隊負責人蒂姆·宮代郎(Tim Miyashiro)說:「我們試圖了解細菌在動物與微生物共生的情況下如何相互作用,有了許多這樣的共生體,宿主組織的表面就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
  • 早期基督徒為什麼會成為希臘人和羅馬人眼裡「無神論者」
    同年,西部前奧古斯都之子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也在羅馬自立為奧古斯都。這兩位西部皇帝隨即展開爭霸戰,最終,君士坦丁率軍挺進羅馬,並在公元312年10月28日的米爾維安橋(Milvian Bridge)戰役中大敗馬克森提烏斯。君士坦丁如何才能把龐大帝國凝聚在一起?
  • 基督教與希臘︱君士坦丁堡淪陷後的希臘人與東正教會
    另外,在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出現了一個被稱為「法那爾希臘人」(Φαναριτε)的階層,他們依靠商業發家致富,聚居在東正教主教座堂所在的法那爾區,因此得名。由於經商需要以及希臘人重視教育的傳統,他們的家族成員都受到優良的教育並精通多門語言。
  • 羅馬皇帝戴克里先:以理想主義解決後三世紀危機,其實是飲鴆止渴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每每提及盛極一時的古羅馬,人們都會想起帝國奠基者愷撒大帝與其繼承者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後者由於愷撒的被刺身亡,極度厭惡腐朽老邁的羅馬元老院,在徹底掌握羅馬一切大權後,奧古斯都控制了元老會,建立起元首制,羅馬政體開始從共和制轉變為君主專制,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也因此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