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時代的歷史(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可分為前期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至公元283年)和後期羅馬帝國(公元284年至公元476年)兩個時期。
前期羅馬帝國時代,是羅馬奴隸制社會的全盛時期,政治上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經濟上有著繁榮的景象,尤其是安敦尼王朝統治時期(96年至192年)。安敦尼王朝歷經六帝,是帝國皇權最穩固的時期,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代」。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馬可·奧勒留統治時期(138年至161年),羅馬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在東方爆發了與帕提亞的戰爭的同時,北方蠻族乘虛而入;在西方多瑙河北岸的日耳曼人穿過西亞、諾立克和潘諾尼亞,進攻義大利的戰爭尚未結束時,東方的敘利亞又發生了叛亂,可謂亂象紛呈。
到了康茂德統治時期(181至192年)的二世紀末,羅馬帝國已經是危機四伏了。
康茂德是安墩尼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在他執政的十二年期間,元老院與民眾都不接受他。史學家卡西烏斯·迪奧將其視為暴君的典範。
康茂德遇刺身亡後,羅馬帝國陷入了此起彼伏、接連不斷的內戰之中,進而引發了羅馬奴隸制社會的危機:經濟全面衰落,政局一片混亂,社會動蕩不安。
系列危機,直至三世紀末。羅馬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三世紀危機」。
一、農業萎縮,商業衰退,羅馬帝國處在了蕭條不堪之中。
「三世紀危機」時期,農業萎縮、工商業衰退、財力枯竭是羅馬社會經濟上的主要表現。
(一)大莊園難以為繼,隸農積極性傷損,導致農業萎縮。
羅馬帝國的農業是以大莊園為基礎的,大莊園因廣大奴隸廉價的勞動付出而存在。但從二世紀中期開始,大莊園難以維持下去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由於羅馬帝國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使得奴隸的來源減少、身價攀升,進而導致奴隸主難以擁有更多的奴隸。
其二,由於奴隸主迫使奴隸無休止地高強度勞動,使得奴隸的勞動積極性降低。
其三,遭受壓迫的奴隸不斷以怠工、破壞生產工具及逃亡和武裝鬥爭的形式進行反抗,嚴重影響了生產勞動。
其四,由於境外農業的發展,使義大利的農產品,如葡萄酒、橄欖油等的銷售市場大大縮小。
這樣一來,農業生產或遭到破壞、或受到阻滯,勞動生產效益不斷下降,靠奴隸撐持的大莊園難以存在下去了。於是,大莊園紛紛變更為牧場。
與此同時,尚存的個體小農在捐稅繁重、官府欺凌、社會動亂的情況下,也難以擁有獨立的經濟地位。於是,他們紛紛把土地轉讓給大土地所有者,以圖庇護。然後,他們再從大土地所有者那裡佃租土地,從而變成了隸農。
二世紀末、三世紀初以後,隸農受剝削日重,依附性日強,自由身份日漸喪失。「垂死的奴隸制留下了它那有毒的刺,即鄙視自由人的生產勞動」,「自由人的勞動在道德上受到鄙視。」為此,隸農初期的那種對於社會生產的積極性逐漸消失了。
上述種種因素,導致了羅馬帝國農業的不斷萎縮,漸致衰敗。
(二)農業的萎縮,引發了商品經濟的衰退。
1、農業的萎縮引起了手工業的衰落。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是,奴隸的短缺導致其身價的增長,使得奴隸的勞動無利可圖。
二是,高盧、西班牙、多瑙河沿岸和北非等地的手工業發展了起來,而且出現了閉關自守的傾向,使得義大利的手工業產品,如玻璃、陶器、金屬冶鑄等,遭到打壓而失去市場、競爭力。隨之,羅馬的手工業逐漸衰落了。
2、手工業的衰落造成了商業的蕭條。大莊園經濟的萎縮,減少了農產品對城市市場的供應;手工業產品的滯銷,致使商業凋零。特別是政府的稅收和金融政策,更加劇了商品經濟的蕭條。
同時,官僚機構和宮廷浩大的經費開支,以及官吏們無休無止地貪汙靡費,使得政府財政愈加困窘。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帝國政府開始發行劣質貨幣。三世紀以來,金幣成色減少了17%,足量金幣不見流通;銀幣含銀量也越來越少,到後來只有5%。
劣質貨幣的發行,造成了物價上漲,政府開支加大,稅收因而更顯不足。於是,帝國政府再發行更劣質的貨幣,以彌補財力的不足。
如此這般的惡性循環,致使商品經濟陷入崩潰,羅馬帝國處處蕭條不堪。
二、政治危機,軍事混戰,羅馬帝國處在了分崩離析之中。
嚴重的經濟危機促生了政治危機。統治集團內部的激烈鬥爭,導致帝位更迭頻繁;地方勢力稱雄自立,導致中央政權削弱,是其主要表現。
1、安敦尼王朝後的混亂。安敦尼王朝崩潰後,帝國各軍事將領之間隨即發生了你死我活的、爭權奪位的鬥爭,僅幾個月內就有兩個皇帝被殺;各行省駐軍首領紛紛自立稱帝,由此引發的軍事混戰持續了四年之久。
後來,潘諾尼亞省的軍團將領塞維魯取勝,被軍隊擁立為皇帝,建立了塞維魯王朝(193年至235年)。
2、塞維魯王朝的軍事統治。塞維魯的統治,主要依靠軍事力量進行。他改組了近衛軍:把多瑙河軍團中的精華作為近衛軍的骨幹,罷免了近衛軍中的出生於義大利的參謀人員;他組建了三個新軍團,並任命騎士為司令官。
同時,塞維魯提高將士的待遇,增加薪金,賞賜土地;他啟用軍團的軍官,委任以行政職務。
這樣,軍事的作用蓋過了一切,軍人成了中堅力量。
與此同時,塞維魯把元首顧問會作為最高機關,它的決議,可以代替元老院的法令,因而使得元老院管理國家的職能名存實亡。
這引起了貴族、元老們的極大不滿,使得政治危機更加暗流湧動,從而影響了塞維魯王朝的軍事政權的穩定。
211年,塞維魯死於對不列顛的戰爭中,帝位由他的兒子卡裡卡拉繼承。以狂暴、殘忍、放蕩著稱的卡裡卡拉對外窮兵黷武。217年,在向底格裡斯河進軍時,卡裡卡拉被近衛軍所殺。
235年,失去強有力的政治體制維繫的軍隊發生了叛亂,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塞維魯王朝隨之結束了。
3、塞維魯王朝之後的亂局。塞維魯王朝覆滅之後,帝國的政局更加混亂。238年一年內,有四個皇帝被殺。在此後的十五年中,帝國更換了十個皇帝。
253至268年,羅馬元老院的元老瓦勒良和他的兒子伽裡恩努斯統治帝國。後來,前者成了波斯的俘虜,死在監禁之中;後者被自己的參謀長所殺。
在這一時期,各地的割據勢力紛紛擁立自己的統治者,從而出現了「三十僭主」的寡頭政治政府、近衛軍長官馬可斯·卡西亞尼阿斯·鮑斯塔馬斯建立的盧樓帝國及敘利亞、埃及擺脫羅馬帝國的控制而自立等等。
於是,帝國政權處在了分崩離析的狀態之中。
三、民眾起義,外部入侵,羅馬帝國處在了風雨飄搖之中。
經濟的衰敗,政局的混亂,導致廣大人民群眾苟延殘喘,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苦難深重的人民群眾不斷揭竿而起。
三世紀初,在義大利,布拉率領一支主要由逃亡奴隸所組成的隊伍,到處打殺富人,拯救貧困者。238年,在北非爆發了奴隸和隸農起義。
「三十僭主」期間,北非還爆發了以法拉克森為領袖的隸農起義,鬥爭的矛頭指向貴族地主和羅馬統治者,起義的烽火燃遍了茅利塔尼亞和努米底亞許多地區。
274年,在埃及爆發了費爾姆起義。大約同時,在高盧爆發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廣大奴隸、隸農和平民參加了起義。這一起義,席捲了高盧的許多農村和城市,並斷斷續續直到羅馬帝國滅亡。
與此同時,帝國邊境的蠻族部落,乘羅馬帝國政治無序、軍事混亂之機,侵襲帝國的邊境。
日耳曼部落從萊茵河進入高盧地區和北義大利;哥特人進入羅馬境內,後來又進入愛琴海一帶和小亞細亞;帝國東部新興的薩珊波斯王朝,也不斷向幼發拉底河一帶進攻,其勢力抵達卡帕多西亞。
至此,強盛一時的羅馬帝國處在了風雨飄搖之中,呈現出了江河日下的頹廢局面。
總之,因經濟、政治危機不斷加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國家愈加混亂,從而引發了民眾起義,招致了外族的軍事入侵,使得帝國日趨衰落,漸至絕境。
帝國的希望之光重新燃放,是在公元284年。這一年,出身低微的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稱帝。之後,帝國危機開始緩和,蠻族入侵暫時受到阻止,分裂狀態的帝國又逐漸回歸統一的局面。
主要參考文獻:《世界史(古代史)》(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上古部分)》(林志純主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