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古羅馬:三世紀危機中的救命稻草,「世界光復者」——奧勒良

2021-01-08 雲侃娛樂

導言

269年末,羅馬帝國皇帝克勞狄二世正準備出兵徵討威脅潘諾尼亞(現匈牙利)的汪達爾人部落。誰料出師不利,皇帝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汪達爾人,還有恐怖的天花(一種病毒,致死性極強)。可憐一代雄主,未能完成帝國一統的大夢就病死於床榻,實在令人唏噓。

克勞狄er'shi

克勞狄二世死後,他的弟弟昆提盧斯仗著自己身在義大利的優勢,先行取得了元老院議員們的承認,自立為皇帝。若是在蓋烏斯·屋大維或安東尼·庇護那些賢君們的時代,這種行為雖令人不齒,卻也無可厚非。但隨著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衰微,這個國家的權柄從以元老院為代表的文官政府落到了軍隊——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羅馬軍團手中。在多瑙河畔,軍團士兵們選出了時任騎兵總司令的盧西烏斯·奧勒良——也正是我們本文的主角——擁立他為皇帝。

潘諾尼亞行省和帝國的北部邊境

崛起

奧勒良其人,出身於潘諾尼亞行省的西爾米烏姆地區(位於今塞爾維亞斯雷姆斯卡·米特羅維察市),他的父母並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具體記載。我們只知道奧勒良的父親曾供職於帝國軍團,他卸甲歸田後,在議員奧理略的地產上作為佃農辛勤耕作,為了對他的保護人表示感謝,便將兒子取名為奧勒良。他的母親信奉密特拉教派,在太陽神神殿擔任女巫或祭司一職。

雖然奧勒良出身貧寒,但他憑藉自身的才華,在軍中晉升速度奇快,早年曾擔任軍事護民官、軍團副將等職務。自德西烏斯皇帝以來,哥特人(與上文汪達爾人同屬諸日耳曼部落中的一支)屢次興師動眾,侵入羅馬帝國境內燒殺搶掠。奧勒良在哥特戰爭中得到了瓦列裡安皇帝的賞識,升為騎兵主將,後又擔任執政官——這個令無數羅馬人垂涎的官職。若非克勞狄二世有昆提盧斯這麼個弟弟,恐怕沒有人會對奧勒良的繼位多加置喙。

《禮記》曰: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儘管羅馬帝國曾有過二帝共治的情形,但最終多半迴避不掉仇殺和內戰的命運。或許是預料到了自己無法與掌握著諸多歷戰老兵,且軍事經驗豐富的奧勒良抗衡。在身邊那些本就不太忠誠的盟友棄他而去後,昆提盧斯割腕自殺。自此,奧勒良終於登上皇位,開始了他在歷史舞臺上的個人秀。

奧勒良石膏像

登基後的「三板斧」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當上劉備的軍師後,僅用三次火攻就燒盡了曹操的百萬大軍,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作為基督教傳說中「黑鐵帝國」的皇帝,奧勒良並沒有用火,而是將冰冷的鋼鐵揮向了帝國之敵。

北擊諸蠻:由於三世紀危機前中期諸帝的不作為和放縱,帝國北方邊境已經破敗,無力再阻擋日耳曼部族的入侵。克勞狄死後,奧勒良繼承了他的遺志,於271年初擊敗汪達爾人。隨即他轉戰義大利,又擊潰了試圖渡過波河劫掠的阿勒曼尼人。同時他還收縮邊境,放棄了幾乎無險可守的達西亞行省,轉而在多瑙河岸建立了一個「新達西亞」;並且將原達西亞行省的兩個軍團和部分居民安置於此,保衛邊疆的安全。

汪達爾武士

東徵沙海:帕爾米拉王國原為羅馬的東方屬國,坐落於羅馬與波斯薩珊王朝的邊境,因沙漠商道的重要據點而昌盛。267年國王奧登納圖斯遇刺身亡後,王后芝諾比婭執掌國政,她名義上是其子瓦巴拉圖斯的攝政,實際上卻是一國之主。她看準了羅馬政權忙於處理內憂外患,無暇東顧的時機,主動出擊吞併了敘利亞和埃及,成為雄霸一方的大勢力。在解決了蠻族的問題後,奧勒良率軍來到東方,從他一生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奧勒良是一個殺伐果斷的軍人,恐怕不懂得什麼憐香惜玉之理。儘管如此,他還是給芝諾比婭去了一封信,督促她開城投降。但芝諾比婭的回信卻徹底激怒了他。她在信中不但大肆誇耀王國兵力雄厚,更以當年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的事跡自比,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羅馬軍隊的不屑之情。

奧勒良和他的軍團

芝諾比婭確實信心滿滿,來自多地的援軍更是給她增加了不少籌碼。可這些籌碼在久經戰陣的奧勒良和他經歷過哥特戰爭的老兵們面前,就如同雞蛋碰上石頭般被擊的粉碎。歐羅登斯河平原(位於今敘利亞)與艾梅沙城兩次會戰後,芝諾比婭不僅損失了所有的騎兵部隊,連兒子都死在了羅馬人手裡。換做尋常貴婦,可能早已嚇破了膽,但芝諾比婭可不是什麼尋常人。她帶領軍隊回到帕爾米拉後封城不出,和羅馬人打起了消耗戰,漫長的圍攻令羅馬軍隊吃盡了苦頭。奧勒良曾經以戲謔的口吻給他的秘書寫過一封信,信中大意為:若元老院認為我是在和某個女人赤手空拳肉搏,那他們實在愚蠢。我們要面對的可不只是個女人,而是一個率領大軍、擁有堅固城防、而且像男人一樣勇敢的女人。

最後,奧勒良不得不動用東方行省的所有後勤資源,帕爾米拉守軍逐漸難以抵抗。272年城破之前,芝諾比婭帶領宮廷近臣準備逃亡波斯,但在途中被羅馬部隊攔截。帕爾米拉居民隨即開城投降。一代女傑就這樣成為了奧勒良盛大凱旋式中的點綴,「沙漠中的明珠」帕爾米拉也在第二次叛亂中被燒成了焦土。

凱旋式上的芝諾比婭

西復高盧:高盧地區自尤利烏斯·愷撒的徵服以來就一直是羅馬的重要領土。三世紀危機時,瓦列裡安皇帝被波斯人俘虜並殘忍殺害,其子伽利埃努斯繼承皇位後無力控制全國,帝國局勢風起雲湧。上下日耳曼行省長官波斯圖穆斯乘機發動叛亂,處決了伽利埃努斯的長子薩洛尼努斯並登基為帝。其王朝雖說脫離羅馬控制,但卻和羅馬政府一樣受到陰謀和內戰的困擾。奧勒良統治時期,高盧帝國的皇帝為泰特裡庫斯一世,他出身於貴族世家,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與頑強抵抗的芝諾比婭不同,泰特裡庫斯並不想讓羅馬的士兵在戰場上自相殘殺。當奧勒良於273年秋天率軍來到高盧的沙隆平原(今法國勃艮第大區)時,泰特裡庫斯選擇交出手中的令牌,向奧勒良俯首稱臣。原已三分的帝國領土,就此在奧勒良手中完成統一。為此,元老院授予他「東方重建者」和「世界光復者」的稱號。

橙色為高盧帝國,黃色為帕爾米拉王國

兩次改革

貨幣改革:眾所周知,貨幣在經濟領域充當著重要的交易媒介。三世紀危機中羅馬帝國的經濟情勢持續衰退,也同時造成了大幅度的貨幣貶值,使得帝國經濟進一步惡化。奧勒良上任後即以竊取財物的罪名將鑄幣廠官員一一撤換。雖然這樣的處置方法大快人心,但也觸及了不少元老貴族的核心利益,他們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在元老院的暗中幫助下,大批鑄幣工在羅馬發起罷工。奧勒良本可以和工匠們好好地擺事實講道理,但軍人出身的他卻使用了最直接的解決方式——彈壓。據說奧勒良派出騎兵隊結束動亂後,遇害者竟有七千餘人,著實令人震驚。這次行動也給奧勒良蒙上了暴君的汙名。

奧勒良時期的奧雷金幣

新建城牆:學士朱升曾對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大業提出過三條意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即修築防禦工事,發展根據地。三世紀危機時期,羅馬帝國屢遭蠻族叩邊,奧勒良自然需要完成這一點才能鞏固自己的權位。他花了六年時間,著手重新修築了曾經被愷撒拆除的羅馬城牆,使羅馬城又變回了一座有城防的城市。這座城牆全長19公裡,高六米、厚3.5米,且一直保留到今天,實在是不遜色於歷史上任何一座大城市。

奧勒良城牆

遇刺身亡

275年春天,就在奧勒良整軍經武、厲兵秣馬準備進攻東方的波斯薩珊王朝時,一場幾乎可說是鬧劇的事件卻結束了這位帝王的生命。在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希臘三國邊界),秘書官艾洛斯受到皇帝的嚴厲斥責,膽怯的他害怕盛怒之下的奧勒良進一步懲罰自己,便偽造了一封文書,上面寫著皇帝即將下令處決的多位軍官的名字。艾洛斯將這份文書交給那些榜上有名的軍官,使得他們恐慌不已,最終決定鋌而走險。在艾洛斯的引導下,幾位軍官偷偷潛入奧勒良的臥室並殺死了他。事發不久,發現真相的軍官和士兵們懊悔不已,艾洛斯被處以分屍之刑,參與暗殺的軍官也悉數自盡。

總結

雖然奧勒良已死,但他對羅馬帝國的貢獻是巨大的。作為一介佃農的兒子,奧勒良在三世紀危機這個充滿風險和機遇的舞臺上一路崛起,並最終將混亂不堪的帝國重歸一統。他的手段雖然強硬,有時甚至過於殘忍。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如此亂世中,一個強硬的「軍人皇帝」更能勝過無數庸碌政客。在奧勒良之後,普羅布斯、卡魯斯與努梅裡安這些出身於行伍之間的皇帝迅速崛起又衰落,他們仿佛一顆顆燦爛的煙花,象徵著「伊利裡亞諸帝」和「三世紀危機」時代的結束,也為戴克里先、君士坦丁這些更為偉大的帝王,乃至整個羅馬帝國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相關焦點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作者:戴克里先(本團隊特邀)正如上文所說,三世紀危機中,羅馬帝國經歷了長期的混亂與動蕩。直到公元284年,達爾馬提亞的戰士戴克里先終於擊敗了所有的對手,以一系列改革暫時結束了羅馬帝國的這場曠日持久的危機。
  • 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危機,使羅馬帝國陷入了崩潰邊緣
    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存續期間,它經歷了許多個時期的麻煩,但沒有一個像三世紀的危機一樣危險。帝國因內亂而被撕成碎片,來自各方的敵人都渴望偷走其土地。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夥扒一扒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其後果。
  • 三世紀危機中,羅馬曾有短暫中興機會,一個阿拉伯小偷毀了一切
    他的爺爺與父親先後在帝國的內亂中死去,自己也變得無所依靠,成為元老院與軍隊爭相利用的棋子。可是,也是這樣一位早成大器的青年人,幾乎將整個帝國的亂局敉平。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戈爾迪安三世的中興時代 戈爾迪安的祖上是標準的羅馬貴族,這在「三世紀危機」時期的羅馬君主中是極為罕見的。
  • 「三世紀危機」磨滅帝國輝煌,反抗力量爆發,君士坦丁堡走向沒落
    但這些條約卻使羅馬的邊境被破開了缺口,日耳曼人便可以同盟者的身份堂堂正正地進入羅馬境內,這就為其後羅馬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康茂德是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的最後一任統治者,在其死後,羅馬就陷入了「三世紀危機」。「三世紀危機」其實就是指羅馬帝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混亂危機,也就是這些危機一點點磨滅掉了帝國的輝煌。
  • 兵變上臺的戴克里先,為消除三世紀危機的負面影響,付出了哪些努力?
    三世紀危機羅馬陷入混亂 公元3世紀上半葉,羅馬帝國因一直未能解決諸多社會危機,從而開始走向衰落,即所謂的三世紀危機。在這個亂世裡,羅馬政治幾乎完全陷於癱瘓的狀態,經濟環境也大不如前,整個帝國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裂趨勢。直到戴克里先通過兵變登上政壇,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後,三世紀危機才宣告結束。 那麼在戴克里先獲得對羅馬帝國的控制權後,曾採取了哪些手段來消除三世紀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
  • 從黃金時代走向危機,羅馬帝國三世紀的經濟、政治可謂險象環生
    康茂德(劇照)康茂德遇刺身亡後,羅馬帝國陷入了此起彼伏、接連不斷的內戰之中,進而引發了羅馬奴隸制社會的危機:經濟全面衰落,政局一片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系列危機,直至三世紀末。羅馬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三世紀危機」。一、農業萎縮,商業衰退,羅馬帝國處在了蕭條不堪之中。「三世紀危機」時期,農業萎縮、工商業衰退、財力枯竭是羅馬社會經濟上的主要表現。(一)大莊園難以為繼,隸農積極性傷損,導致農業萎縮。羅馬帝國的農業是以大莊園為基礎的,大莊園因廣大奴隸廉價的勞動付出而存在。但從二世紀中期開始,大莊園難以維持下去了。
  • 戴克里先徹底解決了三世紀的羅馬危機?獲得了成功,也犯下了錯誤
    三世紀的羅馬帝國關乎帝國統治能否順利的政治層面,同樣爆發了危機。這種危機直接體現在帝國皇帝的更替愈發頻繁,君主的權威不再,取而代之的也是各大軍事力量。三世紀奴隸危機君主專制制度的正式確立以及四帝共治帝國局面的出現戴克里先即位之前,羅馬帝國在伊利裡亞王朝的幾代統治者治理之後,3世紀的危機局面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這為新任皇帝戴克里先進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提供一個較為穩定的局面
  • 49年換了26個皇帝,只有一個自然死亡,這就是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
    今天我們說說和塞維魯王朝緊密相關的三世紀危機。三世紀危機指的是從公元235年到公元284年,這個持續了幾十年的動蕩階段。在這幾十年裡,軍閥割據,內戰頻發,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更換,帝國陷於無政府狀態。貨幣的貶值,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嚴重地打擊了帝國的生產和生活。
  • 羅馬皇帝戴克里先:以理想主義解決後三世紀危機,其實是飲鴆止渴
    後者由於愷撒的被刺身亡,極度厭惡腐朽老邁的羅馬元老院,在徹底掌握羅馬一切大權後,奧古斯都控制了元老會,建立起元首制,羅馬政體開始從共和制轉變為君主專制,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也因此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不過,羅馬帝制最終得以實現卻是在皇帝戴克里先統治時期,這位羅馬帝王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創立了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四帝共治」制度。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三世紀危機1
    羅馬帝國之三世紀危機1 (1)一年數帝(公元238年) 羅馬的北方行省達契亞,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在羅馬皇帝圖拉真時期(98~117年在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達契亞戰爭(101~102; 105
  • 知行雙語:「聖誕節」原來就是羅馬曆法的「冬至節」
    12月25日是西元274年羅馬皇帝奧勒良指定的慶祝羅馬帝國官方慶祝敘利亞太陽神蘇裡耶和伊朗太陽神米特拉的節日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意為「不可徵服的太陽」生日),這一節日一直持續到 聖誕樹被定為國教之後被禁止。
  • 這6個臨界點或是救命稻草
    這6個臨界點或是救命稻草!在人類看來,地球似乎有無窮無盡的能量,怎麼用都用不完。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地球也有崩潰的時候,其實每個人在2020年都深有感觸,地球環境不像以前那麼好了,生命轉瞬即逝,氣候崩潰的猝不及防,多個地區迎來有史以來的最高溫。人類被迫呆在空調房中,一些貧苦地區的人要面臨熱死的危險。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相應的,羅馬的衰亡不是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事情,而是從公元180年馬可奧勒留皇帝的去世開始,在公元193年康茂德遇刺後加劇,持續了數個世紀。在三世紀危機短短的五十年的時間裡羅馬換了多達二十四位皇帝,在中國則只有五代十國時期能與之相比了。
  • 天宮一號成女主角「救命稻草」
    天宮一號成女主角「救命稻草」
  • 為什麼DeFi會成為區塊鏈世界唯一的救命稻草
    為什麼DeFi會成為區塊鏈世界唯一的救命稻草 五火球教主 發表於 2019-12-30 09:10:56 近些天,如死水一般的幣價波動讓區塊鏈行業內的人士無聊到了極點
  • 《地心引力》上映 中國「天宮一號」成救命稻草
    《地心引力》上映 中國「天宮一號」成救命稻草 而片尾「神舟飛船」拯救桑德拉·布洛克,改變了好萊塢大片「美國拯救世界」的老套路。  看:斷線的風箏如何落地  區別於《阿凡達》等軟科幻電影,《地心引力》是一部扎紮實實的硬科幻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在地球空間站工作的男太空人和一個女太空人出艙進行太空行走時,空間站遭遇其他爆炸衛星碎片攻擊,突然解體散架,其他同行全部喪生。
  • 古羅馬神話人物
    主要古羅馬神  古羅馬神話對歐洲文化影響較深,天上諸星座原來都是希臘人以神話人物和諸神命名的,但目前學術界使用的都是羅馬名。  雅努斯 Janus 門神,具有前後兩個面孔或四方四個面孔,象徵開始。   朱庇特 Juppiter 神王。相對應於希臘神話的宙斯Zeus.
  • 可不是「風中的稻草」!
    我們知道straw有「稻草,麥稈」的意思,wind有「風」的含義,那a straw in the wind是什麼意思呢?straw in the wind的意思是「something that suggests what might happen」,即「(預示某事的)跡象,徵兆,風向標」。
  • 血漿和血清,誰才是救命稻草?
    >似乎並沒有被很好的區分,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因此,血清與血漿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少了凝血過程中消耗的纖維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但也增加了少量凝血過程中血小板釋放的物質。儘管存在差異,但在這次新冠肺炎的治療中,康復患者血液真正起作用的其實是針對新冠病毒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這也是標題中問題的答案。而至於血清和血漿,在對冠狀病毒的治療中幾乎沒有差異,只是製備過程不一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