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269年末,羅馬帝國皇帝克勞狄二世正準備出兵徵討威脅潘諾尼亞(現匈牙利)的汪達爾人部落。誰料出師不利,皇帝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汪達爾人,還有恐怖的天花(一種病毒,致死性極強)。可憐一代雄主,未能完成帝國一統的大夢就病死於床榻,實在令人唏噓。
克勞狄二世死後,他的弟弟昆提盧斯仗著自己身在義大利的優勢,先行取得了元老院議員們的承認,自立為皇帝。若是在蓋烏斯·屋大維或安東尼·庇護那些賢君們的時代,這種行為雖令人不齒,卻也無可厚非。但隨著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衰微,這個國家的權柄從以元老院為代表的文官政府落到了軍隊——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羅馬軍團手中。在多瑙河畔,軍團士兵們選出了時任騎兵總司令的盧西烏斯·奧勒良——也正是我們本文的主角——擁立他為皇帝。
崛起
奧勒良其人,出身於潘諾尼亞行省的西爾米烏姆地區(位於今塞爾維亞斯雷姆斯卡·米特羅維察市),他的父母並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具體記載。我們只知道奧勒良的父親曾供職於帝國軍團,他卸甲歸田後,在議員奧理略的地產上作為佃農辛勤耕作,為了對他的保護人表示感謝,便將兒子取名為奧勒良。他的母親信奉密特拉教派,在太陽神神殿擔任女巫或祭司一職。
雖然奧勒良出身貧寒,但他憑藉自身的才華,在軍中晉升速度奇快,早年曾擔任軍事護民官、軍團副將等職務。自德西烏斯皇帝以來,哥特人(與上文汪達爾人同屬諸日耳曼部落中的一支)屢次興師動眾,侵入羅馬帝國境內燒殺搶掠。奧勒良在哥特戰爭中得到了瓦列裡安皇帝的賞識,升為騎兵主將,後又擔任執政官——這個令無數羅馬人垂涎的官職。若非克勞狄二世有昆提盧斯這麼個弟弟,恐怕沒有人會對奧勒良的繼位多加置喙。
《禮記》曰: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儘管羅馬帝國曾有過二帝共治的情形,但最終多半迴避不掉仇殺和內戰的命運。或許是預料到了自己無法與掌握著諸多歷戰老兵,且軍事經驗豐富的奧勒良抗衡。在身邊那些本就不太忠誠的盟友棄他而去後,昆提盧斯割腕自殺。自此,奧勒良終於登上皇位,開始了他在歷史舞臺上的個人秀。
登基後的「三板斧」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當上劉備的軍師後,僅用三次火攻就燒盡了曹操的百萬大軍,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作為基督教傳說中「黑鐵帝國」的皇帝,奧勒良並沒有用火,而是將冰冷的鋼鐵揮向了帝國之敵。
北擊諸蠻:由於三世紀危機前中期諸帝的不作為和放縱,帝國北方邊境已經破敗,無力再阻擋日耳曼部族的入侵。克勞狄死後,奧勒良繼承了他的遺志,於271年初擊敗汪達爾人。隨即他轉戰義大利,又擊潰了試圖渡過波河劫掠的阿勒曼尼人。同時他還收縮邊境,放棄了幾乎無險可守的達西亞行省,轉而在多瑙河岸建立了一個「新達西亞」;並且將原達西亞行省的兩個軍團和部分居民安置於此,保衛邊疆的安全。
東徵沙海:帕爾米拉王國原為羅馬的東方屬國,坐落於羅馬與波斯薩珊王朝的邊境,因沙漠商道的重要據點而昌盛。267年國王奧登納圖斯遇刺身亡後,王后芝諾比婭執掌國政,她名義上是其子瓦巴拉圖斯的攝政,實際上卻是一國之主。她看準了羅馬政權忙於處理內憂外患,無暇東顧的時機,主動出擊吞併了敘利亞和埃及,成為雄霸一方的大勢力。在解決了蠻族的問題後,奧勒良率軍來到東方,從他一生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奧勒良是一個殺伐果斷的軍人,恐怕不懂得什麼憐香惜玉之理。儘管如此,他還是給芝諾比婭去了一封信,督促她開城投降。但芝諾比婭的回信卻徹底激怒了他。她在信中不但大肆誇耀王國兵力雄厚,更以當年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的事跡自比,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羅馬軍隊的不屑之情。
芝諾比婭確實信心滿滿,來自多地的援軍更是給她增加了不少籌碼。可這些籌碼在久經戰陣的奧勒良和他經歷過哥特戰爭的老兵們面前,就如同雞蛋碰上石頭般被擊的粉碎。歐羅登斯河平原(位於今敘利亞)與艾梅沙城兩次會戰後,芝諾比婭不僅損失了所有的騎兵部隊,連兒子都死在了羅馬人手裡。換做尋常貴婦,可能早已嚇破了膽,但芝諾比婭可不是什麼尋常人。她帶領軍隊回到帕爾米拉後封城不出,和羅馬人打起了消耗戰,漫長的圍攻令羅馬軍隊吃盡了苦頭。奧勒良曾經以戲謔的口吻給他的秘書寫過一封信,信中大意為:若元老院認為我是在和某個女人赤手空拳肉搏,那他們實在愚蠢。我們要面對的可不只是個女人,而是一個率領大軍、擁有堅固城防、而且像男人一樣勇敢的女人。
最後,奧勒良不得不動用東方行省的所有後勤資源,帕爾米拉守軍逐漸難以抵抗。272年城破之前,芝諾比婭帶領宮廷近臣準備逃亡波斯,但在途中被羅馬部隊攔截。帕爾米拉居民隨即開城投降。一代女傑就這樣成為了奧勒良盛大凱旋式中的點綴,「沙漠中的明珠」帕爾米拉也在第二次叛亂中被燒成了焦土。
西復高盧:高盧地區自尤利烏斯·愷撒的徵服以來就一直是羅馬的重要領土。三世紀危機時,瓦列裡安皇帝被波斯人俘虜並殘忍殺害,其子伽利埃努斯繼承皇位後無力控制全國,帝國局勢風起雲湧。上下日耳曼行省長官波斯圖穆斯乘機發動叛亂,處決了伽利埃努斯的長子薩洛尼努斯並登基為帝。其王朝雖說脫離羅馬控制,但卻和羅馬政府一樣受到陰謀和內戰的困擾。奧勒良統治時期,高盧帝國的皇帝為泰特裡庫斯一世,他出身於貴族世家,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與頑強抵抗的芝諾比婭不同,泰特裡庫斯並不想讓羅馬的士兵在戰場上自相殘殺。當奧勒良於273年秋天率軍來到高盧的沙隆平原(今法國勃艮第大區)時,泰特裡庫斯選擇交出手中的令牌,向奧勒良俯首稱臣。原已三分的帝國領土,就此在奧勒良手中完成統一。為此,元老院授予他「東方重建者」和「世界光復者」的稱號。
兩次改革
貨幣改革:眾所周知,貨幣在經濟領域充當著重要的交易媒介。三世紀危機中羅馬帝國的經濟情勢持續衰退,也同時造成了大幅度的貨幣貶值,使得帝國經濟進一步惡化。奧勒良上任後即以竊取財物的罪名將鑄幣廠官員一一撤換。雖然這樣的處置方法大快人心,但也觸及了不少元老貴族的核心利益,他們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在元老院的暗中幫助下,大批鑄幣工在羅馬發起罷工。奧勒良本可以和工匠們好好地擺事實講道理,但軍人出身的他卻使用了最直接的解決方式——彈壓。據說奧勒良派出騎兵隊結束動亂後,遇害者竟有七千餘人,著實令人震驚。這次行動也給奧勒良蒙上了暴君的汙名。
新建城牆:學士朱升曾對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大業提出過三條意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即修築防禦工事,發展根據地。三世紀危機時期,羅馬帝國屢遭蠻族叩邊,奧勒良自然需要完成這一點才能鞏固自己的權位。他花了六年時間,著手重新修築了曾經被愷撒拆除的羅馬城牆,使羅馬城又變回了一座有城防的城市。這座城牆全長19公裡,高六米、厚3.5米,且一直保留到今天,實在是不遜色於歷史上任何一座大城市。
遇刺身亡
275年春天,就在奧勒良整軍經武、厲兵秣馬準備進攻東方的波斯薩珊王朝時,一場幾乎可說是鬧劇的事件卻結束了這位帝王的生命。在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希臘三國邊界),秘書官艾洛斯受到皇帝的嚴厲斥責,膽怯的他害怕盛怒之下的奧勒良進一步懲罰自己,便偽造了一封文書,上面寫著皇帝即將下令處決的多位軍官的名字。艾洛斯將這份文書交給那些榜上有名的軍官,使得他們恐慌不已,最終決定鋌而走險。在艾洛斯的引導下,幾位軍官偷偷潛入奧勒良的臥室並殺死了他。事發不久,發現真相的軍官和士兵們懊悔不已,艾洛斯被處以分屍之刑,參與暗殺的軍官也悉數自盡。
總結
雖然奧勒良已死,但他對羅馬帝國的貢獻是巨大的。作為一介佃農的兒子,奧勒良在三世紀危機這個充滿風險和機遇的舞臺上一路崛起,並最終將混亂不堪的帝國重歸一統。他的手段雖然強硬,有時甚至過於殘忍。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如此亂世中,一個強硬的「軍人皇帝」更能勝過無數庸碌政客。在奧勒良之後,普羅布斯、卡魯斯與努梅裡安這些出身於行伍之間的皇帝迅速崛起又衰落,他們仿佛一顆顆燦爛的煙花,象徵著「伊利裡亞諸帝」和「三世紀危機」時代的結束,也為戴克里先、君士坦丁這些更為偉大的帝王,乃至整個羅馬帝國照亮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