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紀危機中,羅馬曾有短暫中興機會,一個阿拉伯小偷毀了一切

2021-01-08 騰訊網

羅馬貴族

同羅馬帝國悲哀的危機時代一樣,戈爾迪安三世在少年時期就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劇。他的爺爺與父親先後在帝國的內亂中死去,自己也變得無所依靠,成為元老院與軍隊爭相利用的棋子。可是,也是這樣一位早成大器的青年人,幾乎將整個帝國的亂局敉平。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戈爾迪安三世的中興時代

戈爾迪安的祖上是標準的羅馬貴族,這在「三世紀危機」時期的羅馬君主中是極為罕見的。由於父親與爺爺奪權失敗,戈爾迪安的童年幾乎是在叔父的照顧下度過的。這段極為特別的童年經歷,恰巧培養了小戈爾迪安的冷靜睿智。

戈爾迪安三世

戈爾迪安的性格十分孤獨內向,據說他有時能夠冥想整整一天。這種個性同偉大的哲學王馬克·奧勒留有些相像。堅強的小戈爾迪安可能從未想過,失去依靠的他怎能有機會登上羅馬皇帝的寶座?

在危機初年頻繁的帝位更替結束之後,羅馬帝國的皇位必須要有人繼承。戈爾迪安雖說並無特別過人的能力,也沒有家族成員能為他提供支持,但他特殊的貴族身份和看似「軟弱」的性格,引來了其他政治力量對他施加操控。

印有戈爾迪安三世頭像的銀幣

在帝位爭奪者輪番殞命之後,士兵們將戈爾迪安帶到了宮殿中宣布他為皇帝。在此之前被元老院承認的乃祖與乃父,分別被尊為戈爾迪安一世和二世。因此,小戈爾迪安便有了三世皇帝的稱號。在羅馬人的心裡,「三」這個數字代表著興旺。的確,戈爾迪安三世果真為羅馬世界有效地恢復了寧靜和繁榮。

在小戈爾迪安「執政」初期,他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權力。身邊的元老院執政委員會和近衛軍勢力一直在暗潮之下「拼刺刀」。為爭奪控制皇帝的權力,近衛軍長官迪米斯修斯將女兒嫁給了這位年輕人。這樣一來,近衛軍將原本十分得勢的元老院力量壓制了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在迪米斯修斯的輔佐下,戈爾迪安也展現出了他非同一般的才華。

羅馬禁衛軍:發動叛亂的專業戶

在羅馬帝國境內,戈爾迪安首先收繳了亂黨的私人金庫,並將其分發給羅馬城各位居民。戈爾迪安還將阿非利加行省一年的收入用來犒賞那些支持他上位的近衛軍集團和部分元老,這就較好地平衡了帝國內部的分裂力量。

除卻用金幣平衡國內各方利益之外,戈爾迪安及時對羅馬帝國北部邊境的日耳曼民族作出讓步。他第一次公開允許日耳曼人加入羅馬軍隊,並且按照軍功行賞賜和提拔,將日耳曼士兵當作平等的國民對待。這樣就緩和了羅馬邊地民和境外勢力的關係。

與羅馬士兵交戰的日耳曼戰士

但就在羅馬民眾享受著十幾年來難得的和平時,帝國的東方突然發生了變故。薩珊波斯王朝阿爾達希爾王去世,接替他的沙普爾一世是一位軍事狂人,他妄圖用更加激烈的西侵奪得敘利亞地區的控制權。在他登基伊始,就對小亞細亞和敘利亞一代的城市大肆進攻,受到羅馬保護的商業城市損失最為慘重。

薩珊波斯沙普爾一世頭像

迪米斯修斯察覺到東方隱約的威脅,243年,在徵得元老院發布的最後一筆「戰爭稅款」之後,皇帝同迪米斯修斯一同親徵波斯。由於羅馬內亂頻仍,各方軍隊對戰爭是毫無懈怠可言。一旦兵鋒向外,便收穫了不小的成功。羅馬人成功將西侵的波斯士兵趕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東,並在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一帶增派了重兵把守帝國門戶。

可能是天要亡羅馬!就在整個羅馬帝國正由內而外向好發展時,攝政王迪米斯修斯突然在一次軍事會議中暈倒喪命了。軍隊內突然失去了制衡全局的人物,就在這時,阿拉伯人菲利普的出現打亂了整個國家的寧靜。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二、為禍作亂的阿拉伯人菲利普

阿拉伯人菲利普是何許人也?使他聲名大振的並不是他的智慧或權威。據說菲利普在成為羅馬皇帝之前,曾經在敘利亞一帶做過乳類販賣生意,也有人說他做過小偷。也就是說,他不僅僅是一位非義大利血統的外族人,而且還是一位道德品質比較底下的貧民。

這樣的一個人是如何做到近衛軍長官的,史書上沒有專門的記載。根據我們對三世紀羅馬政治秩序的了解,但凡敢於參軍冒險的人都有上位的可能。菲利普也許就是靠著軍功一路走到近衛軍副手的地步。

目光深邃的阿拉伯人菲利普

公元244年,蓄謀已久的菲利普煽動前線的軍士們叛亂。年輕的戈爾迪安由於失去了他的嶽父靠山,本就有些亂了陣腳。菲利普見勢正好,便以不滿「皇帝專權」為由,蠱惑數十名士兵殺害掉了年輕的戈爾迪安,成功篡權。

忠於皇帝的士兵們為戈爾迪安在幼發拉底河畔修建了一座宏偉的羅馬式豐碑,上面用希臘文和波斯文雕刻出小皇帝短暫一生的功績,供過往的人們憑弔。

戈爾迪安三世的骨灰被他大搖大擺地送回了羅馬。菲利普對元老們謊稱皇帝死於病害,但這樣蹊蹺的託詞任誰都不會相信。在菲利普政期間,剛有起色的羅馬帝國立馬陷入了「內外交困」的窘境。

阿拉伯人菲利普雕像

為了避免波斯「趁火打劫」,菲利普連忙同沙普爾一世籤訂了一份喪權辱國的和平條約。該條約規定了羅馬與波斯並不平衡的邊界,幾乎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都被波斯佔去,這對節節克敵制勝的羅馬士兵而言是極其恥辱的。

可惜好景不長。248年,失去了耐心的哥特戰士再次沿著多瑙河南下,入侵帝國腹地。哥特人橫掃了守備空虛的羅馬北疆,前線的士兵們咬牙切齒地尋求復仇,想要重新恢復戈爾迪安時代的穩定繁榮。

薩珊時期的浮雕,羅馬皇帝瓦勒良跪著向沙普爾一世投降

令人驚訝的是,戰事未啟,菲利普竟派遣副手德西烏斯前去議和,妄圖直接用不平等條約來換取廉價的和平。無奈世事難料,機關算盡的菲利普腦子裡只想著如何維護自己得來不易的皇位,恰由於這種長期的畏懼感和不自信,菲利普才親手斷送了他來之不易的政治生命。

他並沒有想到,德西烏斯在去往前線後會違背他的命令同哥特人開展戰鬥,並獲得了大勝。士兵們和邊地民在情感上獲得滿足,在士氣上也受到了鼓舞。他們憤慨地請求德基烏斯上位,希望由他來替代這位不得人心的阿拉伯人。在對羅馬帝國作出數次不負責任的「出賣」行為之後,菲利普徹底失去了民心。

令人聞風喪膽的哥特士兵

文史君說

其實,德西烏斯並不是奸詐之輩。他一面安撫著在前線鼓譟的士兵們,一面又對菲利普承諾「一旦到了羅馬之後,還會讓菲利普親自治理帝國」。但是,心狠手辣的菲利普並不相信德西烏斯的許諾,看起來他明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德西烏斯對他頻頻示好之後,菲利普仍舊派出他臨時拼湊的散兵遊勇向南下的萊茵河軍團發起了攻擊,但這些閒雜人等哪裡是德西烏斯大軍的對手?得知自己大勢將去,菲利普痛苦地走向天台,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因他而起的「羅馬危機」卻再難消退。

參考文獻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張曉校:《羅馬軍隊與帝位嬗遞——從奧古斯都到君士坦丁》,東北師範大學2002年博士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夢回古羅馬:三世紀危機中的救命稻草,「世界光復者」——奧勒良
    自德西烏斯皇帝以來,哥特人(與上文汪達爾人同屬諸日耳曼部落中的一支)屢次興師動眾,侵入羅馬帝國境內燒殺搶掠。奧勒良在哥特戰爭中得到了瓦列裡安皇帝的賞識,升為騎兵主將,後又擔任執政官——這個令無數羅馬人垂涎的官職。若非克勞狄二世有昆提盧斯這麼個弟弟,恐怕沒有人會對奧勒良的繼位多加置喙。《禮記》曰: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儘管羅馬帝國曾有過二帝共治的情形,但最終多半迴避不掉仇殺和內戰的命運。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作者:戴克里先(本團隊特邀)正如上文所說,三世紀危機中,羅馬帝國經歷了長期的混亂與動蕩。直到公元284年,達爾馬提亞的戰士戴克里先終於擊敗了所有的對手,以一系列改革暫時結束了羅馬帝國的這場曠日持久的危機。
  • 兵變上臺的戴克里先,為消除三世紀危機的負面影響,付出了哪些努力?
    三世紀危機羅馬陷入混亂 公元3世紀上半葉,羅馬帝國因一直未能解決諸多社會危機,從而開始走向衰落,即所謂的三世紀危機。在這個亂世裡,羅馬政治幾乎完全陷於癱瘓的狀態,經濟環境也大不如前,整個帝國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裂趨勢。直到戴克里先通過兵變登上政壇,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後,三世紀危機才宣告結束。 那麼在戴克里先獲得對羅馬帝國的控制權後,曾採取了哪些手段來消除三世紀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
  • 羅馬皇帝戴克里先:以理想主義解決後三世紀危機,其實是飲鴆止渴
    後者由於愷撒的被刺身亡,極度厭惡腐朽老邁的羅馬元老院,在徹底掌握羅馬一切大權後,奧古斯都控制了元老會,建立起元首制,羅馬政體開始從共和制轉變為君主專制,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也因此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不過,羅馬帝制最終得以實現卻是在皇帝戴克里先統治時期,這位羅馬帝王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創立了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四帝共治」制度。
  • 49年換了26個皇帝,只有一個自然死亡,這就是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
    今天我們說說和塞維魯王朝緊密相關的三世紀危機。三世紀危機指的是從公元235年到公元284年,這個持續了幾十年的動蕩階段。在這幾十年裡,軍閥割據,內戰頻發,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更換,帝國陷於無政府狀態。貨幣的貶值,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嚴重地打擊了帝國的生產和生活。
  • 從黃金時代走向危機,羅馬帝國三世紀的經濟、政治可謂險象環生
    康茂德(劇照)康茂德遇刺身亡後,羅馬帝國陷入了此起彼伏、接連不斷的內戰之中,進而引發了羅馬奴隸制社會的危機:經濟全面衰落,政局一片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系列危機,直至三世紀末。羅馬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三世紀危機」。一、農業萎縮,商業衰退,羅馬帝國處在了蕭條不堪之中。「三世紀危機」時期,農業萎縮、工商業衰退、財力枯竭是羅馬社會經濟上的主要表現。(一)大莊園難以為繼,隸農積極性傷損,導致農業萎縮。羅馬帝國的農業是以大莊園為基礎的,大莊園因廣大奴隸廉價的勞動付出而存在。但從二世紀中期開始,大莊園難以維持下去了。
  • 「三世紀危機」磨滅帝國輝煌,反抗力量爆發,君士坦丁堡走向沒落
    歷史上的大帝國往往會陷入這麼一個難以跳脫的過程,當其從崛起慢慢強大,達到鼎盛時期便會開始逐步走向衰弱。因為帝國的輝煌通常都是用擴張的手段來造就的,所以在此之下,總是伴隨著反抗危機的蠢蠢欲動。當這些危機逐漸磨滅掉帝國身上的金色光輝,帝國就已經開始黯淡。而反抗力量達到一個爆發的臨界點時,這座大帝國最終就會被掀翻。
  • 戴克里先徹底解決了三世紀的羅馬危機?獲得了成功,也犯下了錯誤
    三世紀的羅馬帝國關乎帝國統治能否順利的政治層面,同樣爆發了危機。這種危機直接體現在帝國皇帝的更替愈發頻繁,君主的權威不再,取而代之的也是各大軍事力量。帝國在奴隸危機和政治危機的雙重打壓下,昔日強大的樣子已經沒有了,此時的帝國已經是千瘡百孔,急需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直到3世紀末期伊利裡亞王朝幾位統治者的有效管理,帝國才出現了一絲生機。戴克里先是一位非常英明有作為的君主,他即位之後對帝國進行了大範圍改革,使得帝國終於擺脫危機。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三世紀危機1
    羅馬帝國之三世紀危機1 (1)一年數帝(公元238年) 羅馬的北方行省達契亞,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在羅馬皇帝圖拉真時期(98~117年在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達契亞戰爭(101~102; 105
  • 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關於阿拉伯數字的起源之謎
    一直以來1、2、3、4、5、6、7、8、9、0都被冠以阿拉伯數字之稱,而阿拉伯數字這個名字也讓我們一直以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實際上這些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這些數字真正的起源地時古印度,只不過是被阿拉伯人掌握並改進然後傳播開的,所以才會被冠以阿拉伯之稱。
  • 沙漠裡的黃金古城:沒有毀於打劫和戰爭,卻在3百多次地震中毀去
    古時水運並不發達,沙漠商隊運送貨物主要走陸路,佩特拉又剛好位處中東地區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最重要的貿易通道上,善於經商的納巴泰人通過將佩特拉建立為主要的區域貿易中心,通過向商人提供方便來收取服務費,同時也向商人們徵收稅款,以此來增加收入,積累財富,可謂是沙漠裡的黃金古城。日益增多的財富給納巴泰人帶來富足的生活的同時,卻也引來了危機。
  • 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危機,使羅馬帝國陷入了崩潰邊緣
    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存續期間,它經歷了許多個時期的麻煩,但沒有一個像三世紀的危機一樣危險。帝國因內亂而被撕成碎片,來自各方的敵人都渴望偷走其土地。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夥扒一扒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其後果。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但是,在西羅馬滅亡後,並沒有一個新的拉丁民族政權重新建立,相反各個其他在羅馬時期被認為是蠻族的民族卻在歐洲先後建立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國家,隨著西羅馬的滅亡,歐洲也進入了暗無天日的中世紀時期。拉丁民族為什麼不能重新建立統一政權正如人的生老病死一樣,每一個國家都有強盛的時期,也會衰亡。
  • 中興事件始末
    美國商務部估計是動了肝火,聲明中使用了一連串「ZTE made false statements」的指責。中興面對的不僅是支付3億美元違約罰款,更嚴重的是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興實施為期7年(截止2025年才結束)的出口禁令,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如果嚴格實施,僅出口禁令一項就有可能給中興造成致命打擊。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我們可以知曉羅馬的衰敗、墮落、滅亡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它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很多種誘因集中爆發而造成的客觀事實。但是這麼多種原因內是否有幾個共性特徵?這些特徵又是否能夠將羅馬衰亡的各種原因串聯起來呢?其實現在最普遍的學說就是羅馬因為腐敗而造成了自己的滅亡。這當然有很多事實可以證明。
  • 深度解析:為什麼古埃及語只被阿拉伯同化,卻沒被希臘羅馬同化
    第七個是阿拉伯阿拉伯這個從貧瘠沙漠中崛起的帝國,自建立後就向外極速擴張,於公元642年吞併拜佔庭治下的埃及,自此埃及開始了阿拉伯化,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直至阿拉伯語完全取代希臘語和科普特語成為埃及的主流語言,古埃及的最後一點痕跡蕩然無存,埃及徹底變成了阿拉伯人的埃及,直到現在埃及仍然是一個阿拉伯國家。
  • 我們最熟知的阿拉伯數字 原來是這樣產生的
    &nbsp&nbsp&nbsp&nbsp從小我們就都會數數,但是數字的由來卻沒人知道,也沒人去問數字的由來,可能連我們的父母都不知道數字的由來吧,那麼阿拉伯數字的由來是什麼呢?每個數字的又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
  • 曾經有一個滅掉羅馬的機會擺在漢尼拔面前,但他沒有珍惜?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他完成了一般人無法想像的豐功偉業:他成功地帶領幾萬人和象隊,從西班牙出發,越過阿爾卑斯山,進軍義大利。撇開徵戰的路途遙遠不談,途中有庇里牛斯山,越過這條山脈到法國南部之後,還要面對水流湍急的羅納河,河的對岸又有險峻的阿爾卑斯山。漢尼拔的軍隊克服了這一切困難,成功地達到了義大利。漢尼拔的軍隊並不是經過無人的荒郊野外,他們還得應對各地居民發起的遊擊戰。
  • 為什麼羅馬在黑暗的中世紀能保留下來許多古羅馬遺址?
    首先是因為羅馬度過了中世紀最好的時光。自從三世紀的危機以來,羅馬已經從一個擁有150萬人口的大都市變成了只有大約3萬人的城市(人口有時甚至比3萬人更少)。市中心也從中心的古羅馬廣場周圍轉移到了臺伯河對岸的梵蒂岡地區。
  • 羅馬是如何滅亡的?除了蠻族入侵,還有底層人民的怒吼!
    羅馬的輝煌下,是萬兆枯骨。當羅馬經歷三世紀危機而不得不走向沒落時,戴克里先大帝以將帝國變為四千萬人的大監獄的方式維繫住了帝國的存續,無情的壓迫與暴政成為了帝國所有人心頭上的一把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下羅馬治下人民不屈的反抗——巴高達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