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前三頭同盟和三頭同盟的混亂戰爭之後,終於在屋大維的政治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經營下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雖然羅馬帝國在克勞狄王朝和安敦尼王朝兩個較為穩定時期的治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並且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帝國的統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但是這對於當時羅馬帝國所存在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積弊已久的奴隸制危機和政治危機來說,都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這種危機在3世紀的羅馬帝國內部開始大範圍爆發,這一危機的爆發延續竟達半個世紀之多,該時期成為了羅馬帝國自建立以來所經歷的最黑暗的階段。奴隸危機的爆發直接導致了帝國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即奴隸制遭到了強烈的動搖。奴隸們紛紛為了自己的自由和權利發動起義,大批的奴隸逐漸成為自由民,帝國對於這種現象也無可奈何,最終選擇妥協。
關乎帝國統治能否順利的政治層面,同樣爆發了危機。這種危機直接體現在帝國皇帝的更替愈發頻繁,君主的權威不再,取而代之的也是各大軍事力量。宮廷的近衛軍掌握了皇帝的生殺廢立,中央直屬的軍隊在面對皇帝不公正的待遇之時,隨時可以發生譁變,將皇帝推下皇位,甚至殺死。帝國統治的行省同樣擁有極大的軍事權力,這些總督們掌握一方霸權,成為中央統治的直接威脅者。
帝國3世紀統治者的頻繁更替,很多都是來自地方行省軍隊的領導者。帝國在奴隸危機和政治危機的雙重打壓下,昔日強大的樣子已經沒有了,此時的帝國已經是千瘡百孔,急需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直到3世紀末期伊利裡亞王朝幾位統治者的有效管理,帝國才出現了一絲生機。戴克里先是一位非常英明有作為的君主,他即位之後對帝國進行了大範圍改革,使得帝國終於擺脫危機。
君主專制制度的正式確立以及四帝共治帝國局面的出現
戴克里先即位之前,羅馬帝國在伊利裡亞王朝的幾代統治者治理之後,3世紀的危機局面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這為新任皇帝戴克里先進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提供一個較為穩定的局面。戴克里先於公元284年即位,這位新上任的帝國統治者胸懷大志,展現出了和帝國之前統治者不同風格。他對於當時帝國所處的困局和各方面的弊端有著清醒的認識,並且制定了相應的政策進行改革。
戴克里先直到3世紀危機時期帝國君主更替十分頻繁的原因就是君主的權力不夠強大,導致君主的權威始終沒有確立起來。同時地方軍隊勢力在日益增長,成為君主專制統治的強大威脅。對此,戴克里先將屋大維創立的元首制改稱為多米努斯,大意就是帝國的主人,這一舉措不僅僅是對於君主稱號的變化,更是將皇帝提升到了整個帝國主人的高度,君主專制制度就此確立,不再是原來形式上的君主專制。
此外,為了穩固皇帝對於龐大帝國的有效統治,戴克里先設立了四帝共治帝國的統治方式。戴克里先首先將自己的宮廷駐地直接從原來的羅馬移到了遠在東方小亞細亞地區的尼科米底亞,然後將原來的羅馬委託給了同僚馬克米西安。戴克里先的目的就是要將帝國的東西轄區分成兩個部分進行統治,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都稱為奧古斯都,也就是帝國的直接統治者,馬克西米安還是要聽命於戴克里先。
隨後兩位帝國的奧古斯都各自選擇一名繼承者,被稱為凱撒,這是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統治各自地區的得力助手。兩位凱撒雖然和奧古斯都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奧古斯都一般都會出嫁女兒與凱撒結為姻親關係,這樣整個帝國就在一個強有力的血緣統治者聯合治理之下了。戴克里先還將原來的行省進行了進一步的分割,杜絕勢力過大的行省出現,他大約劃分了100個行省,中央遭遇行省威脅的局面得以解決。
戴克里先對於經濟的大力改革
在3世紀危機當中,帝國由於長期處於軍閥混戰和抵禦外族入侵的局面,這樣長期的戰爭直接導致了人力、財力的大量消耗。因此帝國一直處於經濟危機當中,當時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吃喝都成了問題,大量民眾死於飢餓和疾病當中。所以使帝國的經濟得到振興,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才是帝國得以繼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戴克里先面對這種帝國經濟急需重新調整和振興的局面,首先針對帝國的稅制進行改革,之前的稅制在帝國的混亂時期已經變得更加混亂,沒有固定的稅額,因此各個行省紛紛自己私做主張不斷提升稅額,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戴克里先命令全國統一稅制,同時將帝國的農村和城市人口分開進行徵稅,並制定各自相應的稅額,杜絕地方行省私自篡改稅制,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戴克里先規定在當時佔帝國主要人口的農村徵收以實物稅為主的稅種,同時也要徵收人頭稅,因為農村人口的數量龐大,定會成為帝國財政收入的一大部分。城市人口由於沒有耕地,因此主要徵收人頭稅,同時對於他們的工商業收入也會加收一定的商業稅。戴克里先為了維護城市和農村的穩定,下令禁止出現跨區域的人口流動,讓農村人口始終限制在土地上,而城市人口則始終限制在商會當中。
對於城市人口的流動範圍十分廣大,並且流動的頻次也非常多,戴克里先規定各行各業的城市人口紛紛進行世襲制,不允許私自脫離各自經營的領域,以此來限制城市範圍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對於當時羅馬帝國的貨幣危機,戴克里先也進行了改革,他命令中央財政部門鑄造發行了新的並且足值的金幣,希望改善當時羅馬帝國市場存在的假幣充斥的局面。戴克里先的一系列經濟政策使帝國的經濟得到了一定恢復。
戴克里先的宗教政策
戴克里先即位之後,帝國內部的宗教信仰已經被基督教霸佔,基督教在帝國3世紀危機時期,不斷向帝國內部滲透、宣傳,許多高級官員和皇室貴族紛紛成為了基督教的信徒。由此可見,基督教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遏制,並且其在宗教理念的宣傳上更加與帝國的政治統治結合在一起。戴克里先當然也已經意識到這種情況,但是他本人對於基督教卻並不感冒,甚至十分反感。
原因就在於戴克里先十分痛恨基督教宣傳的那一套救苦救難、人人平等的宗教思想,這對於已經掌握著帝國的極度君主專制大權的戴克里先來說是不能容忍的。自己好不容易才把帝國的發展調整到了正常發展道路中,並且歷盡千辛萬苦才將君主提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基督教的宗教理念直接和自己至高無上、無人挑戰的權威發生了衝突,戴克里先本人自然要反對基督教的傳播。
因此他首先出臺政策嚴令限制帝國的各級官員信仰基督教,隨後明令禁止基督教在民間社會的傳播。法令公布之後,基督教的發展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限制,戴克里先由命人搗毀帝國內大量的基督教堂,嚴禁任何人進行有關的基督教祭拜儀式。與此同時,對於原來官僚機構和軍隊裡面充斥的大量基督教徒分子也進行了殘忍的清洗政策,數以十萬計的基督教徒慘遭迫害。
這段時間基督教的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這是基督教成立以來經歷的最為黑暗的時刻,雖然基督教發展的速度得到了遏制,但是戴克里先也是得不償失。官員和軍隊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數非常龐大,戴克里先清洗了這些人直接導致了帝國無法正常運轉,而基督教也是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性,不久基督教的發展又擴散開來。
評價
羅馬帝國在經過3世紀奴隸危機和政治危機的雙重打壓下,幾乎消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當中,歷史發展的趨勢證明帝國命不該絕,因此在3世紀的中後期伊利裡亞王朝的重新調整下,帝國的危機局面得到了有效緩解。戴克里先在前輩的有效治理下即位,擺在他面前的不再是那個危機四伏、江河日下的帝國,而是一個百廢待興,急需改革的帝國。
也正是這樣的帝國現狀為戴克里先成為羅馬史中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提供了前提條件,百廢待興的帝國為戴克里先的遠大抱負和改革的決心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戴克里先並沒有急於進行毫無重點的改革,而是洞察時局,發現帝國最需急迫改變的弊端,分清輕重緩急,有序進行帝國改革。
將原來的元首制直接變成了不需再藉助名義宣傳的實際君主專制,從此君主也不需要再打著民主的旗號來進行專制統治,皇帝已經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開始了人權與神權集於一身的統治。由此皇帝再也不會像3世紀危機那時不受尊重了,皇帝作為最神的代表來統治人間,容不得任何人的不尊重和挑戰。戴克里先對於君主專制的加強和經濟政策的實施對於危機後帝國的穩定和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
但是其改革也有不合理內容,比如對於貨幣方面的改革,雖然頒布了大量新金幣,但是沒有合理規定市場規範,使得發布的金幣藏入市民的口袋,市場上流通的還是那些質量劣質的錢幣。另外對於基督教的鎮壓也是戴克里先宗教政策方面的巨大失誤,他沒有意識到基督教的發展潮流不可阻擋,所做的壓制措施也只不過是一時的緩兵之計罷了。基督教不久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便充分印證了戴克里先的錯誤。
參考文獻:《羅馬帝國衰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