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君王傳》(Historia Augusta)是一本由三十篇羅馬帝國中後期的皇帝傳記組成的拉丁文著作,這些羅馬君王不僅有經元老院正式確認的冠奧古斯都或愷撒稱號的正統帝王,而且還包括了那些自立為王的或僅憑軍隊擁立就坐上王位的僭主。作者署名為生活在戴克里先至君士坦丁時代(公元三世紀末至四世紀中葉)的六位歷史學家,因此也有學者根據這六位不同作者而稱呼這本書為《皇史六家》(Scriptores Historiae Augustae VI)。
正如在一開始的版本說明裡所說的,該書現存最早的抄本據信可追溯至公元九世紀的加洛林時代,即現存於梵蒂岡圖書館的題名為《自被奉為神的哈德良至努莫利安諸位元首及僭主之傳記:出自諸位不同作家之手》的所謂帕拉丁抄本,後世傳世各版本皆源自該抄本。現在通行的「羅馬君王傳」書名是根據1603 年發表的伊薩克· 卡薩波版命名的。
本書所述帝王上起哈德良下至戴克里先之前的卡路斯父子三人,起止年代為公元76 年至284 年,所記帝王(不算《三十僭主合傳》中所列的)共計三十八人。其中皇帝阿拉伯人腓力、德西烏斯、特裡波尼安努斯· 伽魯斯、埃米利阿努斯等人,即公元244 年至253年間在位的諸位帝王的傳記缺失,兩位瓦勒良的傳記則缺少前半部分。傳記的內容體例大體模仿蘇埃託尼烏斯的《十二帝王傳》,即開頭追溯帝王父母祖輩,隨後順次講述其出生、少年時光、參軍服役、擔任官職、登上皇位、執政政績、死亡、體貌特徵、傳世建築或作品。出自古羅馬作家之手的這類帝王傳記往往通篇側重於人物秉性的刻畫與描寫,因而通常會在開頭為傳主的人物特徵定下一個主基調,然後所選史料都會為表現上述特徵而服務,與之無關的則會被作者捨棄。正如作者自己所言:「鄙人為了避免書的內容過多過雜卻沒有辦法也沒有心意將所有這一切都納入這卷書裡,而是為了讓大家理解其秉性和美德之故,會揀選出極少的一點內容。」
愷撒在內容方面有兩個地方需要讀者注意。首先,作者聲稱:「我的目的在於,要把所有從獨裁官愷撒(就是那位被奉為神的尤利烏斯)之後的,或叫愷撒的、或叫奧古斯都的、或叫元首的人,連同那些受到過繼而被尊為愷撒的人(不論他們成了帝王之子還是親人),都以分捲成冊的方式敘述出來。」由此可以推斷出,作者的寫作計劃其實應當開始於尤利烏斯· 愷撒(公元前102 年—前44 年)。即便考慮從愷撒到圖密善(公元51 年—96 年)之間的君主已有前人蘇埃託尼烏斯的輝煌經典可資參考,這本書作為一本續寫《十二帝王傳》的作品,那也應當是從圖密善之後的涅爾瓦皇帝(公元35年—98 年)開始寫起。但為何現存的版本未見涅爾瓦的傳記和圖拉真(公元53 年—117 年)的傳記,卻是從他們之後繼位的哈德良開始的呢?由此更引申出另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他們為何要寫這樣一部看起來有些「古怪」的作品。除去表面的因素,即把以往帝王的賢明之舉或醜惡行徑記載下來之外,是否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呢?這是本書的諸多待解謎團之一。
其次,不得不說的是,本書作者論文筆和修辭顯然都無法與以文風華麗細膩著稱的蘇埃託尼烏斯同時代(即所謂白銀時代)的作家媲美。在我讀來,本書多篇傳記從內容上來講雖不乏令人眼前一亮之處,但敘述風格總體上頗為平實,文風非常簡樸洗鍊,個別史實甚至還有自相矛盾之處。作者雖在多處地方都曾提到,其寫作所遵循的準則並非是華麗的辭藻,而是歷史事實本身。比如:「我現在許諾不了文筆的流暢和言辭的優美,但卻保證寫下的是些不該被磨滅的真實事跡。」又如:「我認為保證真實性當高於其他一切,而不去顧及任何涉及修辭之類的東西。」與其說作者在這裡是表露了自己忠於事實的心聲,還不如說更像是自知文風平實而尋求託辭罷了。此外,我們還了解到,作者似乎是通過「口述」,然後再由其他執筆人寫作這些書的,這或許可以解釋本書為何缺乏修辭。但無論其寫作風格是否華麗抑或平實,在提到羅馬帝國中後期的歷史時,幾乎不太有可能繞開這部著作。因為,但凡對羅馬史有興趣的人都清楚,涉及公元二世紀後期到四世紀初期這段歷史的第一手史料留存於世的並不太多,而成系列地講述那個時代帝王生平的傳記作品可以說更是鳳毛麟角。以至於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在寫作他那部輝煌巨作《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時候,雖然似對這本著作的行文有所不滿,但最後仍不得不反覆加以引用。這便是這部著作最為重要的意義,也可以說即是它的傳世價值所在。
關於本書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身份(這兩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併到一起),學術界目前仍尚無定論。我們很容易發現,作品雖署名六位差不多同時代的人,而且顯然他們在當時都屬羅馬的身份顯貴之人,信仰非基督教,並且彼此似乎還有過交流,但他們當中有四位在各自的作品裡留下了獻詞,其中大部分都是獻給皇帝戴克里先以及君士坦丁,由此可以推斷這部作品的成書年代不會早於君士坦丁稱帝,即公元306 年。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作者提到了與他同時代的執政官弗裡烏斯· 普拉奇杜斯,而根據執政官列表,這位執政官任職時間卻是公元343 年,離君士坦丁大帝駕崩相隔了六年。因此,這部作品的成書年代自當晚於君士坦丁駕崩,這應是確定之事。
另外,這些傳記無論從用詞句式還是從寫作風格,甚至從犯下的與史實不符的細節錯誤來看,它們相互之間都存在著相似性,這不由得讓大家懷疑整部作品實為一人所作。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 德紹(Hermann Dessau)在1889 年正式提出這部作品成書年代應當在提奧多西(Theodosius)時代,即公元四世紀末,而且出自一人之手。他將作品的成書時間推遲了近半個世紀,從此便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順著這個方向研究這部作品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身份。比如另一位德國著名古典史學家奧託· 西克(Otto Seeck)則更是將成書年代推遲到了公元五世紀中葉。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西方古典學和羅馬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許多學者針對《羅馬君王傳》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身份,尤其對作品是由一位無名之人所作還是出自六位署名者之手做了深入的研究,並且也發表了多篇專業論文。其中需要在此提到的有紐西蘭羅馬歷史學家羅納德· 塞姆爵士(Sir Ronald Syme)對赫爾曼· 德紹觀點的繼承和發展。他認為這部作品成書於提奧多西皇帝禁止非基督教舉行宗教儀式(公元391 年)之後,即公元392 年至395 年間,實出自一人之手。此文發表之後,因其觀點與赫爾曼· 德紹的幾乎一致,學術界開始以德紹—塞姆論(the Dessau-Syme theory)稱之。另外,皮特· 懷特(Peter White)也在1967 年發表了論文,對前人做過的研究進行了一番梳理,並從文本方面提出了十點論據以證明赫爾曼· 德紹的觀點。特別需要提到的是伊恩· 瑪裡奧特(Ian Marriott)發表於1979 年的一篇學術論文。他用電腦軟體對本書文本的詞句進行了數理化的分析與比較,最後得出結論,這部著作乃出自一人之手。自此本書由一位作者完成於公元四世紀末期逐漸成了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雖然如此,可也有部分學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張,從而使這一問題成為至今尚無定論的另一大待解疑團。
此次借《羅馬君王傳》一書漢語譯本發表之際,譯者還希望能讓國人切實感受到精彩程度不亞於華夏文明的羅馬文明甚至西方古典文明的魅力所在,而我在翻譯過程中就真切感受到了。比如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名哲之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本書裡的《亞歷山大· 塞維魯傳》中居然就有完全一模一樣的表述:「Quod tibi fierinon vis, alteri ne feceris.」而且皇帝亞歷山大· 塞維魯還將這句話刻在了建築上。而作者(不論是一個還是多個)作為生活在四世紀帝國後期的羅馬人,他們在文中也曾多次感嘆帝國盛世時代的輝煌之景。比如文中就曾提到過一些羅馬城內的宏偉建築,其中有一些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就已經沒有工匠能夠按原樣重建出來了。諸如此類的地方比比皆是,相信除去帝王生平與暗湧不斷的政治軍事本身,這些帶有別樣風味的文明景象或許也會讓我們產生興趣。
銀幣上的亞歷山大· 塞維魯為便於讀者查對原文,譯者在譯文中完整保留了原文的章句編號,其中的人名、地名、族名,以及其他特別重要的專有名詞在其首次出現在作品中時,我也一律以拉丁語主格的形式列於書後,並同時標註作品中首次出現的章句編號。另外,為便於中國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譯者在翻譯時也儘可能多地添加了注釋,以便簡單介紹羅馬歷史的知識及文本背後所隱藏的信息。希望我的上述工作能為大家帶去幫助。
作為羅馬史(特別是帝國中後期)領域最重要的歷史文獻之一,把它分享給更廣大的讀者,這一直是我真實的想法,也是一直不變的初衷。譯者從六年前開始動筆翻譯,期間無論是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還是我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我自始至終都沒有放下對拉丁語、羅馬歷史文獻的熱愛,也沒有放下這本書的翻譯。面對如此一部內容浩繁的著作,我付出了也失去了很多,但與期間所獲得的幫助與鼓勵相比,上述這些幾乎算不上什麼。
我首先需要感謝促使我有勇氣翻譯這本書的林國華先生。我找出六年之間和他的通信往來,看到此書的翻譯一步步走向成型,喜悅與感激油然而生。其次我要感謝我的拉丁語老師義大利人白思凡博士(Stefano Benedetti, Ph.D),他給過我許多無私的幫助,在我遇到問題時也總能盡其所能給予解答。我還要感謝我的大學同學,現任職於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的王繼雄先生,是他無私地幫助我找到了所需的版本。此外,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父母親友和朋友同事,尤其是張超先生、薛弘先生、秦川先生,感謝他們曾給予我的關心和鼓勵。最後需要感謝的是為出版這部著作而付出努力的劉訓練先生和王軍先生。當然,鑑於譯者資歷尚淺而且也非該領域的專業學者,譯文肯定還會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甚至錯誤,如有讀者發現其中的問題,還望能及時提出批評,以便讓我能有更正的機會,在此我也先一併謝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