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君王傳》是六位史家共同書寫,還是出自一人之手

2020-11-23 澎湃新聞
【編者按】本文系譯者謝品巍為《羅馬君王傳》中文版寫的譯後記。《羅馬君王傳》是一部重要的羅馬史文獻,由三十篇羅馬帝國中後期的皇帝傳記組成。作者署名為生活在戴克里先至君士坦丁時代的六位歷史學家,但學界對本書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身份尚無定論。本書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出品,2017年12月面世。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

《羅馬君王傳》(Historia Augusta)是一本由三十篇羅馬帝國中後期的皇帝傳記組成的拉丁文著作,這些羅馬君王不僅有經元老院正式確認的冠奧古斯都或愷撒稱號的正統帝王,而且還包括了那些自立為王的或僅憑軍隊擁立就坐上王位的僭主。作者署名為生活在戴克里先至君士坦丁時代(公元三世紀末至四世紀中葉)的六位歷史學家,因此也有學者根據這六位不同作者而稱呼這本書為《皇史六家》(Scriptores Historiae Augustae VI)。

正如在一開始的版本說明裡所說的,該書現存最早的抄本據信可追溯至公元九世紀的加洛林時代,即現存於梵蒂岡圖書館的題名為《自被奉為神的哈德良至努莫利安諸位元首及僭主之傳記:出自諸位不同作家之手》的所謂帕拉丁抄本,後世傳世各版本皆源自該抄本。現在通行的「羅馬君王傳」書名是根據1603 年發表的伊薩克· 卡薩波版命名的。

本書所述帝王上起哈德良下至戴克里先之前的卡路斯父子三人,起止年代為公元76 年至284 年,所記帝王(不算《三十僭主合傳》中所列的)共計三十八人。其中皇帝阿拉伯人腓力、德西烏斯、特裡波尼安努斯· 伽魯斯、埃米利阿努斯等人,即公元244 年至253年間在位的諸位帝王的傳記缺失,兩位瓦勒良的傳記則缺少前半部分。傳記的內容體例大體模仿蘇埃託尼烏斯的《十二帝王傳》,即開頭追溯帝王父母祖輩,隨後順次講述其出生、少年時光、參軍服役、擔任官職、登上皇位、執政政績、死亡、體貌特徵、傳世建築或作品。出自古羅馬作家之手的這類帝王傳記往往通篇側重於人物秉性的刻畫與描寫,因而通常會在開頭為傳主的人物特徵定下一個主基調,然後所選史料都會為表現上述特徵而服務,與之無關的則會被作者捨棄。正如作者自己所言:「鄙人為了避免書的內容過多過雜卻沒有辦法也沒有心意將所有這一切都納入這卷書裡,而是為了讓大家理解其秉性和美德之故,會揀選出極少的一點內容。」

愷撒

在內容方面有兩個地方需要讀者注意。首先,作者聲稱:「我的目的在於,要把所有從獨裁官愷撒(就是那位被奉為神的尤利烏斯)之後的,或叫愷撒的、或叫奧古斯都的、或叫元首的人,連同那些受到過繼而被尊為愷撒的人(不論他們成了帝王之子還是親人),都以分捲成冊的方式敘述出來。」由此可以推斷出,作者的寫作計劃其實應當開始於尤利烏斯· 愷撒(公元前102 年—前44 年)。即便考慮從愷撒到圖密善(公元51 年—96 年)之間的君主已有前人蘇埃託尼烏斯的輝煌經典可資參考,這本書作為一本續寫《十二帝王傳》的作品,那也應當是從圖密善之後的涅爾瓦皇帝(公元35年—98 年)開始寫起。但為何現存的版本未見涅爾瓦的傳記和圖拉真(公元53 年—117 年)的傳記,卻是從他們之後繼位的哈德良開始的呢?由此更引申出另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他們為何要寫這樣一部看起來有些「古怪」的作品。除去表面的因素,即把以往帝王的賢明之舉或醜惡行徑記載下來之外,是否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呢?這是本書的諸多待解謎團之一。

其次,不得不說的是,本書作者論文筆和修辭顯然都無法與以文風華麗細膩著稱的蘇埃託尼烏斯同時代(即所謂白銀時代)的作家媲美。在我讀來,本書多篇傳記從內容上來講雖不乏令人眼前一亮之處,但敘述風格總體上頗為平實,文風非常簡樸洗鍊,個別史實甚至還有自相矛盾之處。作者雖在多處地方都曾提到,其寫作所遵循的準則並非是華麗的辭藻,而是歷史事實本身。比如:「我現在許諾不了文筆的流暢和言辭的優美,但卻保證寫下的是些不該被磨滅的真實事跡。」又如:「我認為保證真實性當高於其他一切,而不去顧及任何涉及修辭之類的東西。」與其說作者在這裡是表露了自己忠於事實的心聲,還不如說更像是自知文風平實而尋求託辭罷了。此外,我們還了解到,作者似乎是通過「口述」,然後再由其他執筆人寫作這些書的,這或許可以解釋本書為何缺乏修辭。但無論其寫作風格是否華麗抑或平實,在提到羅馬帝國中後期的歷史時,幾乎不太有可能繞開這部著作。因為,但凡對羅馬史有興趣的人都清楚,涉及公元二世紀後期到四世紀初期這段歷史的第一手史料留存於世的並不太多,而成系列地講述那個時代帝王生平的傳記作品可以說更是鳳毛麟角。以至於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在寫作他那部輝煌巨作《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時候,雖然似對這本著作的行文有所不滿,但最後仍不得不反覆加以引用。這便是這部著作最為重要的意義,也可以說即是它的傳世價值所在。

關於本書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身份(這兩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併到一起),學術界目前仍尚無定論。我們很容易發現,作品雖署名六位差不多同時代的人,而且顯然他們在當時都屬羅馬的身份顯貴之人,信仰非基督教,並且彼此似乎還有過交流,但他們當中有四位在各自的作品裡留下了獻詞,其中大部分都是獻給皇帝戴克里先以及君士坦丁,由此可以推斷這部作品的成書年代不會早於君士坦丁稱帝,即公元306 年。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作者提到了與他同時代的執政官弗裡烏斯· 普拉奇杜斯,而根據執政官列表,這位執政官任職時間卻是公元343 年,離君士坦丁大帝駕崩相隔了六年。因此,這部作品的成書年代自當晚於君士坦丁駕崩,這應是確定之事。

另外,這些傳記無論從用詞句式還是從寫作風格,甚至從犯下的與史實不符的細節錯誤來看,它們相互之間都存在著相似性,這不由得讓大家懷疑整部作品實為一人所作。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 德紹(Hermann Dessau)在1889 年正式提出這部作品成書年代應當在提奧多西(Theodosius)時代,即公元四世紀末,而且出自一人之手。他將作品的成書時間推遲了近半個世紀,從此便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順著這個方向研究這部作品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身份。比如另一位德國著名古典史學家奧託· 西克(Otto Seeck)則更是將成書年代推遲到了公元五世紀中葉。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西方古典學和羅馬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許多學者針對《羅馬君王傳》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身份,尤其對作品是由一位無名之人所作還是出自六位署名者之手做了深入的研究,並且也發表了多篇專業論文。其中需要在此提到的有紐西蘭羅馬歷史學家羅納德· 塞姆爵士(Sir Ronald Syme)對赫爾曼· 德紹觀點的繼承和發展。他認為這部作品成書於提奧多西皇帝禁止非基督教舉行宗教儀式(公元391 年)之後,即公元392 年至395 年間,實出自一人之手。此文發表之後,因其觀點與赫爾曼· 德紹的幾乎一致,學術界開始以德紹—塞姆論(the Dessau-Syme theory)稱之。另外,皮特· 懷特(Peter White)也在1967 年發表了論文,對前人做過的研究進行了一番梳理,並從文本方面提出了十點論據以證明赫爾曼· 德紹的觀點。特別需要提到的是伊恩· 瑪裡奧特(Ian Marriott)發表於1979 年的一篇學術論文。他用電腦軟體對本書文本的詞句進行了數理化的分析與比較,最後得出結論,這部著作乃出自一人之手。自此本書由一位作者完成於公元四世紀末期逐漸成了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雖然如此,可也有部分學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張,從而使這一問題成為至今尚無定論的另一大待解疑團。

此次借《羅馬君王傳》一書漢語譯本發表之際,譯者還希望能讓國人切實感受到精彩程度不亞於華夏文明的羅馬文明甚至西方古典文明的魅力所在,而我在翻譯過程中就真切感受到了。比如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名哲之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本書裡的《亞歷山大· 塞維魯傳》中居然就有完全一模一樣的表述:「Quod tibi fierinon vis, alteri ne feceris.」而且皇帝亞歷山大· 塞維魯還將這句話刻在了建築上。而作者(不論是一個還是多個)作為生活在四世紀帝國後期的羅馬人,他們在文中也曾多次感嘆帝國盛世時代的輝煌之景。比如文中就曾提到過一些羅馬城內的宏偉建築,其中有一些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就已經沒有工匠能夠按原樣重建出來了。諸如此類的地方比比皆是,相信除去帝王生平與暗湧不斷的政治軍事本身,這些帶有別樣風味的文明景象或許也會讓我們產生興趣。

銀幣上的亞歷山大· 塞維魯

為便於讀者查對原文,譯者在譯文中完整保留了原文的章句編號,其中的人名、地名、族名,以及其他特別重要的專有名詞在其首次出現在作品中時,我也一律以拉丁語主格的形式列於書後,並同時標註作品中首次出現的章句編號。另外,為便於中國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譯者在翻譯時也儘可能多地添加了注釋,以便簡單介紹羅馬歷史的知識及文本背後所隱藏的信息。希望我的上述工作能為大家帶去幫助。

作為羅馬史(特別是帝國中後期)領域最重要的歷史文獻之一,把它分享給更廣大的讀者,這一直是我真實的想法,也是一直不變的初衷。譯者從六年前開始動筆翻譯,期間無論是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還是我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我自始至終都沒有放下對拉丁語、羅馬歷史文獻的熱愛,也沒有放下這本書的翻譯。面對如此一部內容浩繁的著作,我付出了也失去了很多,但與期間所獲得的幫助與鼓勵相比,上述這些幾乎算不上什麼。

我首先需要感謝促使我有勇氣翻譯這本書的林國華先生。我找出六年之間和他的通信往來,看到此書的翻譯一步步走向成型,喜悅與感激油然而生。其次我要感謝我的拉丁語老師義大利人白思凡博士(Stefano Benedetti, Ph.D),他給過我許多無私的幫助,在我遇到問題時也總能盡其所能給予解答。我還要感謝我的大學同學,現任職於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的王繼雄先生,是他無私地幫助我找到了所需的版本。此外,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父母親友和朋友同事,尤其是張超先生、薛弘先生、秦川先生,感謝他們曾給予我的關心和鼓勵。最後需要感謝的是為出版這部著作而付出努力的劉訓練先生和王軍先生。當然,鑑於譯者資歷尚淺而且也非該領域的專業學者,譯文肯定還會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甚至錯誤,如有讀者發現其中的問題,還望能及時提出批評,以便讓我能有更正的機會,在此我也先一併謝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9世紀文化史家們的努力,並非完全出自興趣,而是讀者群的需要
    19世紀文化史家們的努力,並非完全出自興趣,而是讀者群的需要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19世紀西方社會思潮。19世紀文化史家們的努力,並非完全出自他們個人的興趣,更非出於他們對啟蒙史學的留戀,而是很大程度上由於讀者群的需要。如奧古斯丁·梯也裡( Jacques Nicolas AugustinThierry,1795-1856)在1820年寫道:「我相信,群眾對歷史比對任何其他嚴肅的讀物更為愛好的時刻業已到來。」
  • 秦漢與羅馬
    日前,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同志為即將出版的研究成果「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比較」作序,探討秦漢治理之道與羅馬盛衰之由,澄清「西方中心主義」對中華文明的偏見與誤判,呼籲中西文明應當在交流互鑑的基礎之上,既尋找各自的改進之途,更淬鍊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這小說從蠻荒紀元到末世紀元,經6位網文大神之手,老書蟲看過嗎?
    這小說從蠻荒紀元到末世紀元,經6位網文大神之手,老書蟲看過嗎 寫網絡小說,有的作者寫修仙小說非常厲害,有的作者寫都市小說很拿手,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一本作品。這本作品雖然不怎麼出名,但卻是有六位網文大神作家合力完成的,其中就包括了忘語,蕭鼎等這樣的網文大神作家。而這本作品的名字就叫做《六跡》。
  • 歷屆春晚魔術表演,最嚴重的三次失誤,其中兩次還出自同一人之手
    歷屆春晚魔術表演,最嚴重的三次失誤,其中兩次還出自同一人之手。 但是當時直播的鏡頭給了Yif的手特寫,在麵包被完全取出時,Yif沒有隱藏好手掌擋住的管子,露出了一個頭,如果大家有仔細看的話,那麼就能夠看出來破綻了。
  • 下面四個傑頓出自一人之手,他還設計了託雷基亞,你知道他是誰嗎
    下面四個傑頓竟是一人設計的,不僅如此,他還設計了託雷基亞奧特曼,你知道他是誰嗎? 除了上面兩隻傑頓之外,這兩隻傑頓也是出自這位設計師之手。
  • 2019.4丨孫文棟:《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的「求真」與「致用...
    《希臘羅馬名人傳》中既有「求真」也有「失真」,共同服務於追求德性的「致用」目標,這是普魯塔克傳記寫作方法的重要特點。 《名人傳》是傳世的普魯塔克傳記作品總稱,可以分為「單篇傳記」、「帝王傳記」和「對比傳記」三部分,記述了從傳說中雅典城的建立者忒修斯到殞命於公元69年的羅馬皇帝加爾巴等五十位歷史人物的生平,跨越古代地中海世界一千餘年的歷史,所記諸多史事為其他文獻所無,彌足珍貴。
  • 秦漢與羅馬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日前,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同志為即將出版的研究成果「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比較」作序,探討秦漢治理之道與羅馬盛衰之由,澄清「西方中心主義」對中華文明的偏見與誤判,呼籲中西文明應當在交流互鑑的基礎之上,既尋找各自的改進之途,更淬鍊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羅馬徵服希臘,「一國兩語」構建羅馬人的文化和民族認同
    而作為重視軍事與政治制度的古板的羅馬人,我們不能奢求他們同時珍愛那時以傳說為主的歷史記載,同時,戎馬倥傯之間,要保留下來也是難事。早在希羅多德時,羅馬的歷史就零星地以希臘文的形式保存下來。從希臘史家手中接過接力棒,書寫自己民族歷史的羅馬史家,首先是畢克託。當然,是以希臘文寫成。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女王還規定傳教士必須獲得王室認同並擁有傳教執照,賦予反天主教的英格蘭民眾新教信仰,廣泛的推動新教思想傳播。1571年制定的「三十九信條」成為英格蘭教徒的信仰基礎,到16世紀末期,天主教對人們的影響逐漸降低,教徒們越來越認為自己是一個新教徒了,擁護國王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也在人們的思想中紮根。
  • 她是應用語言學之母,中國第一本英語書也出自她手,卻不被人熟知
    她是應用語言學之母,中國第一本英語書也出自她手,卻不被人熟知我國的近代史上出現了非常多優秀的人才,清朝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不復存在之後,中國的新舊思想開始交替改變,越來越多憂國憂民懷著一腔熱血想要報效祖國的人才湧現。
  • 羅馬警察在警車裡啪啪啪竟忘關通訊Radio!這夜,6000名警察豎起了...
    但他們卻忘了,警車裡的通訊電臺還開著呢,於是僅短短幾個小時,兩人激情的春宵一刻「純聲版」火速在羅馬6000多名警察之間傳了個遍。  事情發生在21日晚。當天,羅馬Cassia區市政警局的一對警察夫婦在接到總部通知後,一同駕駛一輛菲亞特(Fiat)警車來到Tor di Quinto街區的吉普寨營地進行巡察。
  • 跟隨《愛在羅馬》 暢遊浪漫羅馬不眠夜
    》不在此取景,想必西班牙大臺階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羅馬地標了。由於羅馬假日過於經典,因此無論淡季還是旺季,西班牙大臺階都是人頭攢動,如果不是站在足夠高的地方的話,很難觀賞到該處風景的全貌。,全羅馬境內最大最負盛名的一座噴泉,這片如舞臺版呈現出戲劇效果的雕刻群像噴泉,前後共用312年才完成。
  • 古代蘇美爾文字記載,地球被8位君王統治長達24萬年
    然而,八位君王如何可以統治長達241,200年之久呢?如果我們看一看《蘇美爾王表》,我們會發現令人著迷的細節,與我們所知關於我們歷史的一切相矛盾。這份古籍描述了王權統治人類漫長的一段時間。古籍明確地記載,在大洪水(Great Flood)席捲地球之前,八個古代君王居住於地球上,並統治了長達24萬年的時間。在今天,這個記載被視為神話故事。
  • 18位永遠留在太空的太空人,有一人即將離開太陽系
    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史中,最先開展太空探索的國家是蘇聯和美國,這兩個國家都分別衍生出了大量宇宙探索的偉人,包括成功登上太空的第一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以及首個到達月面的人類阿姆斯特朗等。而去往外太空的太空人不僅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以克服外太空的無重力環境,還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因為在歷史上,就曾有過18位太空人,為了人類的探索事業,而不幸在太空遇難了。
  • 從羅馬帝國衰亡到羅馬世界轉型 :晚期羅馬史研究範式的轉變
    「任何喜歡咒罵的批評家都無法用他的吼叫幹擾一片讚揚之聲。」從學術史上看,現代學者認為,吉本通過這部六卷本的鴻篇巨製經典性地確立了「羅馬帝國衰亡」模式,主宰此後學術界達兩百年之久。「我們關於中世紀早期的整個認識都帶有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的色彩。
  • 中國歷代君王中的「奇葩」之李煜:為君不幸,詞中聖人
    自嬴政稱帝至宣統遜位,中國大約有近500位皇帝,漢唐700年算是盛世,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分裂時期約350年;漢唐帝王中有不少不稱職者,但多被少數幾位優秀帝王的功績而掩蓋了他們的失敗;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分裂期,是筆者「奇葩君王」系列小文中的重災區。五代十國中,有殘暴的朱溫、英名蓋世的柴榮、布衣皇帝錢鏐、蓋世英雄李存勖,等等。
  • 武俠影視劇中七位刀中之神:傅紅雪未上榜,宋缺墊底,聶風第三
    六歲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師父教武功了,刀皇雖然以刀法得名,但是還是不如邪皇刀法厲害。魔刀九式更是號稱最完美的刀法, 完美到連自己的兒子也死在刀下。聶風擁有冰心訣、傲寒六絕、風神腿、魔刀、聶家步法、急轉步法、步風足影等絕招。冰心訣配合傲寒六訣在雪飲狂刀上的使用威力無窮。此外聶風還擁有魔刀九式,四十米的大長刀威力不可小看。
  • 「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原來出自智囊,看完受益一生!
    民間始終有各式各樣的俗話,廣泛流傳於人民群眾之中,飯後茶餘民間俗語更是隨口說出,它是切合生活的大智慧,有一些民間俗語出自《智囊》,道法自然,用來引導生活,讓大伙兒獲益匪淺,例如說「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呢?1、「豪不過三」是什麼意思?
  • 全國都在用的健康碼,原來出自他們之手
    如今全國都在用的健康碼,原來是出自他們之手。 「您好,請出示一下健康碼」現在,大家進入公共場所都要先掃健康碼可你知道嗎?
  • 六本堪稱巔峰之作的網絡小說,看過一半的絕對是骨灰級書蟲
    六本堪稱巔峰之作的網絡小說,看過一半的絕對是骨灰級書蟲紫川 作者:老豬「是誰說魔族軍隊很強的?」羅傑副旗本得意的望著山腳下如同潮水般潰退的魔族精銳部隊「看起來似乎我還更強上一點。」 白川副旗本白了他一眼沒有搭理他。長川副旗本悠悠說:「前天某人不是還說我們這次死定了大家趕緊逃命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