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說說和塞維魯王朝緊密相關的三世紀危機。三世紀危機指的是從公元235年到公元284年,這個持續了幾十年的動蕩階段。在這幾十年裡,軍閥割據,內戰頻發,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更換,帝國陷於無政府狀態。貨幣的貶值,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嚴重地打擊了帝國的生產和生活。與此同時,過度縱容的蠻族政策,讓長期以來維持的外部平衡被打破。大批遊牧民族入侵羅馬帝國,進一步加劇了危機的惡化。
三世紀危機最典型的一個特徵就是,羅馬帝國的無政府狀態。不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無政府狀態並不是說沒有政府,而是中央政府完全運轉失靈,根本就沒辦法控制帝國的內政外交。甚至一個皇帝的命令下達以後,還沒有送出皇宮,這個皇帝就被殺了。
在三世紀危機期間,不斷有人從地方起兵殺進羅馬城,改朝換代。甚至連改朝換代都算不上,至多是靠武力篡奪了王位,當了幾天皇帝。據統計,在三世紀危機這49年當中,羅馬帝國一共換了26位皇帝。除了有一位皇帝是自然死亡的,其他的不是被軍隊譁變處死,就是被其他從地方起兵的奪權者殺掉。而這位自然死亡的皇帝,在位時間也只有一年,比他更短的,還有人只當了21天皇帝,就被推翻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混亂局面的發生?地方行省又怎麼能有那麼大的權力,起兵奪權呢?這一點還得從羅馬帝國的權力架構說起。我們上一期解釋了行省制這個概念,就是由中央派駐官員,負責處理海外殖民地的稅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務。羅馬人骨子裡有種優越感,瞧不起行省。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行省的機構通常設置得非常簡單,也沒那麼多層級和官吏。具體來說,一個行省通常派駐一個總督,再配套幾個法官和財政官就夠了。其中法官負責處理一些當地糾紛,而財政官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來收稅的。同時,根據地區性質不同,不同的行省還通常分為元老院行省和元首行省。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元首有軍團常駐,也稱為武裝行省。
後來,隨著羅馬由共和國向帝國轉換,元首相對於元老院的力量對比大大上升。比如在軍人出身的屋大維、圖拉真時代,元老院就已經變成一個「橡皮圖章」了。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元老院行省,慢慢變為元首行省。換句話說就是:越來越多的行省開始有兵權。
這種行省有兵權的情況,在強勢皇帝當政的時候也不是大問題,因為對強勢的皇帝來說,「你敢起兵造反,我就敢派兵鎮壓你」。但問題是羅馬的制度,並不能保證每任皇帝都是強勢的人。前面講過,羅馬帝國的皇位繼承體系,一直都是混亂的,也就是在五賢帝時代採取了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制度,才讓德才兼備的皇帝密集出現。但馬可·奧略留任人唯親,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康茂德,就讓這種「實踐檢驗才幹」的傳承鏈條徹底斷掉了。從那以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最後就造成了地方的軍事割據,並且塞維魯王朝實行的兩項失誤策略,對軍隊的過度收買和依賴,讓士兵失去了對國家的忠誠。普發公民權讓手握兵權的行省人產生了造反當皇帝的念頭。
那既然如此,在沒有忠誠這個信仰支撐的情況下,反正打仗就是為了錢,打贏了還有可能成為皇帝,為什麼不鋌而走險試一試呢?因此,塞維魯王朝末期,第一支反抗軍就開始出兵了。這個人叫做馬克西米努斯,他不是像從前的皇帝那樣,來自羅馬的精英階層,而就是一個牧民出身的行省裡的小官。也正是這個牧民小官,帶兵殺進羅馬,終結了塞維魯王朝。
從這以後的半個世紀裡,羅馬帝國再沒有安寧的日子,地方軍閥的混戰此起彼伏。他們不是手握軍權的行省總督,就是被當地士兵推舉為「皇帝」的篡位者。當所有人看重的只是皇位和權力的時候,再也沒有人去關心國家的治理。羅馬城變成了野心家謀取私利的戰場,帝國政府陷入癱瘓狀態。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