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換了26個皇帝,只有一個自然死亡,這就是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

2021-01-08 大劉說歷史

今天我們說說和塞維魯王朝緊密相關的三世紀危機。三世紀危機指的是從公元235年到公元284年,這個持續了幾十年的動蕩階段。在這幾十年裡,軍閥割據,內戰頻發,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更換,帝國陷於無政府狀態。貨幣的貶值,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嚴重地打擊了帝國的生產和生活。與此同時,過度縱容的蠻族政策,讓長期以來維持的外部平衡被打破。大批遊牧民族入侵羅馬帝國,進一步加劇了危機的惡化。

三世紀危機最典型的一個特徵就是,羅馬帝國的無政府狀態。不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無政府狀態並不是說沒有政府,而是中央政府完全運轉失靈,根本就沒辦法控制帝國的內政外交。甚至一個皇帝的命令下達以後,還沒有送出皇宮,這個皇帝就被殺了。

在三世紀危機期間,不斷有人從地方起兵殺進羅馬城,改朝換代。甚至連改朝換代都算不上,至多是靠武力篡奪了王位,當了幾天皇帝。據統計,在三世紀危機這49年當中,羅馬帝國一共換了26位皇帝。除了有一位皇帝是自然死亡的,其他的不是被軍隊譁變處死,就是被其他從地方起兵的奪權者殺掉。而這位自然死亡的皇帝,在位時間也只有一年,比他更短的,還有人只當了21天皇帝,就被推翻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混亂局面的發生?地方行省又怎麼能有那麼大的權力,起兵奪權呢?這一點還得從羅馬帝國的權力架構說起。我們上一期解釋了行省制這個概念,就是由中央派駐官員,負責處理海外殖民地的稅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務。羅馬人骨子裡有種優越感,瞧不起行省。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行省的機構通常設置得非常簡單,也沒那麼多層級和官吏。具體來說,一個行省通常派駐一個總督,再配套幾個法官和財政官就夠了。其中法官負責處理一些當地糾紛,而財政官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來收稅的。同時,根據地區性質不同,不同的行省還通常分為元老院行省和元首行省。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元首有軍團常駐,也稱為武裝行省。

後來,隨著羅馬由共和國向帝國轉換,元首相對於元老院的力量對比大大上升。比如在軍人出身的屋大維、圖拉真時代,元老院就已經變成一個「橡皮圖章」了。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元老院行省,慢慢變為元首行省。換句話說就是:越來越多的行省開始有兵權。

這種行省有兵權的情況,在強勢皇帝當政的時候也不是大問題,因為對強勢的皇帝來說,「你敢起兵造反,我就敢派兵鎮壓你」。但問題是羅馬的制度,並不能保證每任皇帝都是強勢的人。前面講過,羅馬帝國的皇位繼承體系,一直都是混亂的,也就是在五賢帝時代採取了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制度,才讓德才兼備的皇帝密集出現。但馬可·奧略留任人唯親,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康茂德,就讓這種「實踐檢驗才幹」的傳承鏈條徹底斷掉了。從那以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最後就造成了地方的軍事割據,並且塞維魯王朝實行的兩項失誤策略,對軍隊的過度收買和依賴,讓士兵失去了對國家的忠誠。普發公民權讓手握兵權的行省人產生了造反當皇帝的念頭。

那既然如此,在沒有忠誠這個信仰支撐的情況下,反正打仗就是為了錢,打贏了還有可能成為皇帝,為什麼不鋌而走險試一試呢?因此,塞維魯王朝末期,第一支反抗軍就開始出兵了。這個人叫做馬克西米努斯,他不是像從前的皇帝那樣,來自羅馬的精英階層,而就是一個牧民出身的行省裡的小官。也正是這個牧民小官,帶兵殺進羅馬,終結了塞維魯王朝。

從這以後的半個世紀裡,羅馬帝國再沒有安寧的日子,地方軍閥的混戰此起彼伏。他們不是手握軍權的行省總督,就是被當地士兵推舉為「皇帝」的篡位者。當所有人看重的只是皇位和權力的時候,再也沒有人去關心國家的治理。羅馬城變成了野心家謀取私利的戰場,帝國政府陷入癱瘓狀態。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相關焦點

  • 從黃金時代走向危機,羅馬帝國三世紀的經濟、政治可謂險象環生
    羅馬帝國時代的歷史(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可分為前期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至公元283年)和後期羅馬帝國(公元284年至公元476年)兩個時期。前期羅馬帝國時代,是羅馬奴隸制社會的全盛時期,政治上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經濟上有著繁榮的景象,尤其是安敦尼王朝統治時期(96年至192年)。安敦尼王朝歷經六帝,是帝國皇權最穩固的時期,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代」。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作者:戴克里先(本團隊特邀)正如上文所說,三世紀危機中,羅馬帝國經歷了長期的混亂與動蕩。直到公元284年,達爾馬提亞的戰士戴克里先終於擊敗了所有的對手,以一系列改革暫時結束了羅馬帝國的這場曠日持久的危機。
  • 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危機,使羅馬帝國陷入了崩潰邊緣
    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存續期間,它經歷了許多個時期的麻煩,但沒有一個像三世紀的危機一樣危險。帝國因內亂而被撕成碎片,來自各方的敵人都渴望偷走其土地。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夥扒一扒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其後果。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三世紀危機1
    羅馬帝國之三世紀危機1 (1)一年數帝(公元238年) 羅馬的北方行省達契亞,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在羅馬皇帝圖拉真時期(98~117年在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達契亞戰爭(101~102; 105
  • 羅馬皇帝戴克里先:以理想主義解決後三世紀危機,其實是飲鴆止渴
    ▲愷撒遇刺油畫自公元235年「三世紀危機」高潮起到公元284年皇帝戴克里先登基,羅馬帝國在短短51年時間裡共出現了49位皇帝。戴克里先登基伊始,就不斷發動戰爭用以抵禦異族入侵、保衛帝國疆域。在這一套東方專制國家的禮節移植到了羅馬後,元老院被剝奪了最後的實權,徹底淪為榮譽擺設,戴克里先成為羅馬帝國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實的皇帝,此前羅馬最高統治者均稱「元首」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皇帝」。對於小國統治者而言,大權集於一身自然美妙無比,有些甚至是遊刃有餘,但對偌大帝國的唯一主宰——皇帝來說,享受至高無上權力的同時,身上也就套上了沉重的無形枷鎖。
  • 「三世紀危機」磨滅帝國輝煌,反抗力量爆發,君士坦丁堡走向沒落
    歷史上的大帝國往往會陷入這麼一個難以跳脫的過程,當其從崛起慢慢強大,達到鼎盛時期便會開始逐步走向衰弱。因為帝國的輝煌通常都是用擴張的手段來造就的,所以在此之下,總是伴隨著反抗危機的蠢蠢欲動。當這些危機逐漸磨滅掉帝國身上的金色光輝,帝國就已經開始黯淡。而反抗力量達到一個爆發的臨界點時,這座大帝國最終就會被掀翻。
  • 兵變上臺的戴克里先,為消除三世紀危機的負面影響,付出了哪些努力?
    直到戴克里先通過兵變登上政壇,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後,三世紀危機才宣告結束。 那麼在戴克里先獲得對羅馬帝國的控制權後,曾採取了哪些手段來消除三世紀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
  • 夢回古羅馬:三世紀危機中的救命稻草,「世界光復者」——奧勒良
    換做尋常貴婦,可能早已嚇破了膽,但芝諾比婭可不是什麼尋常人。她帶領軍隊回到帕爾米拉後封城不出,和羅馬人打起了消耗戰,漫長的圍攻令羅馬軍隊吃盡了苦頭。奧勒良曾經以戲謔的口吻給他的秘書寫過一封信,信中大意為:若元老院認為我是在和某個女人赤手空拳肉搏,那他們實在愚蠢。我們要面對的可不只是個女人,而是一個率領大軍、擁有堅固城防、而且像男人一樣勇敢的女人。
  • 戴克里先徹底解決了三世紀的羅馬危機?獲得了成功,也犯下了錯誤
    前言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前三頭同盟和三頭同盟的混亂戰爭之後,終於在屋大維的政治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經營下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雖然羅馬帝國在克勞狄王朝和安敦尼王朝兩個較為穩定時期的治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並且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帝國的統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但是這對於當時羅馬帝國所存在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積弊已久的奴隸制危機和政治危機來說,都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 三世紀危機中,羅馬曾有短暫中興機會,一個阿拉伯小偷毀了一切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戈爾迪安三世的中興時代 戈爾迪安的祖上是標準的羅馬貴族,這在「三世紀危機」時期的羅馬君主中是極為罕見的。由於父親與爺爺奪權失敗,戈爾迪安的童年幾乎是在叔父的照顧下度過的。這段極為特別的童年經歷,恰巧培養了小戈爾迪安的冷靜睿智。
  •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日耳曼人是他的終結者嗎?
    從公元三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頻頻爆發的內戰導致帝國政府全面癱瘓,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三世紀危機」。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實行永久分治,從此歷史上便出現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不過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所稱的羅馬帝國都是指西羅馬帝國,而東羅馬帝國則被稱為拜佔庭帝國。因此本文所涉及的內容也只涵蓋西羅馬帝國。
  • 巴高達運動:促成羅馬帝國滅亡的基層社會變革
    一個名叫馬特努斯的逃兵帶頭起事,並引起許多士兵和奴隸的效仿。起義者們迅速攻打附近城鎮,並在搗毀監獄後釋放囚徒,進而繼續擴充自己的隊伍規模。 面對這場突然爆發的起義,康茂德皇帝自然要派兵前去鎮壓。但當羅馬軍團進入高盧後,對方已經將主力軍化整為零,組成眾多神出鬼沒的騷擾小分隊。
  • 中世紀: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簡述
    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始於公元前31年,終於公元180年,跨度約三個世紀。這期間,羅馬的皇帝們和平地統治著他們的黎民百姓,但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懂得這一行。有幾位庸碌無能,少數幾個更是癲狂無稽。卡尼古拉(Carigula,37—41在位)讓他的馬在皇家酒席上與達官貴人同飲同食,他甚至計劃將它升官至羅馬執政官(可惜這項計劃因為他被刺殺而未能成功)。
  • 羅馬帝國第五位皇帝——暴君尼祿
    這個皇帝就是羅馬帝國第五位皇帝,也是朱裡亞·克勞狄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尼祿。 尼祿這麼變態,其實和他的父母分不開關係。尼祿的生父在其三歲時就去世了,但他生前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官員。 對他性格起主導地位的是其母——阿格裡庇娜。
  • 始於羅馬帝國的通貨膨脹簡史-虎嗅網
    羅馬帝國發展的重心開始轉向內需。對富人和中產階級的稅賦成為滿足皇帝虛榮和控制能力的來源,同時也是瓶頸。尼祿皇帝是一個充滿野心而且窮奢極欲的人物,羅馬城市建設和貴族消費都在他的統治下達到頂峰。羅馬已經實施了金屬貨幣制度,金銀銅幣廣泛流通在佔領區域。羅馬幣最為貴重。
  • 教會歷史丨受到古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教會處於艱難時期(下)
    士每拿教會時期是肢體大受逼迫、苦難和試煉的歷史階段,他們受的患難主要來自個方面:一方面來自羅馬帝國皇帝當權者逼迫和打擊教會,另一方面教會內部遭受假弟兄的危險!古代士每拿城有一條最華麗且最昭著的街被譽為「黃金大道「,起點是著名的宙斯廟,橫經柏哥斯山腳,終點以希波利廟。亞波羅、尼米雪、亞富羅迪特和亞克裡比阿等神廟都坐落於了。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這使羅馬的統治能力政府機構的運轉方式發生了轉變。進一步削弱了羅馬本身的政治效能。而且羅馬的貧富分化也是羅馬衰落的原因之一,羅馬是一個徵服國家,羅馬人更是一個徵服的民族。羅馬帝國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國家的徵服史。通過對外徵服羅馬擴大了自己的統治範圍以及統治權力,同時也掌握了更多的奴隸和地區以外的土地,這些都是元老院和貴族大獲其利。
  • 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哥特人起義暴動,羅馬帝皇帝戰死沙場
    許多乘不上木排、船隻的難民,試圖泅水而渡,因風浪太大多被濁浪吞沒,只有少數泅到對岸。 但是,當脫險的2萬名哥特人進入米西亞和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北部)以後,很快就覺察自己上當了。當地羅馬官吏根本不想把糧食供給他們,因為糧食早就被官吏們侵吞變賣了。哥特難民饑寒交迫,面臨著死亡的威脅。羅馬人乘人之危,抬高糧價,逼迫哥特人賣兒鬻女。
  • 羅馬帝國隕落的原因
    從臺伯河畔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到橫掃整個亞平寧半島,再到三次擊敗西地中海強國迦太基,然後勢如破竹地徵服了東地中海地區,最後建立橫跨歐非亞,把地中海變內湖的龐大帝國。羅馬帝國的事跡可謂是十分勵志。當時羅馬帝國的綜合國力僅次於漢代中國,為世界的一極。但由於帕提亞帝國(安息)和貴霜帝國的阻礙,兩位大佬一直沒機會扳一下手腕。然而再龐大的帝國也終究擺脫不了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