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羅馬帝國的通貨膨脹簡史-虎嗅網

2020-12-01 虎嗅APP


物價上漲是稀缺資源在需求強勁時的自然結果,也是一個長期以來的歷史現象。各種經濟學派從需求拉動、成本推動、經濟結構和貨幣數量等角度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解釋,制定了各種政策來應付物價上漲給社會帶來的壓力。通貨膨脹一詞則不容置疑地將社會和政治的關注集中在貨幣現象上,從而,物價上漲始終被歸結於上層統治者的權謀和手段。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強勁,人們開始注意到通貨膨脹的全球相關,特別指責主要國家中央銀行不負責任地發行紙幣。


最早的通貨膨脹與紙幣毫無關係,始於羅馬皇帝尼祿當政期間(公元54-68年)。當時的羅馬帝國統一了歐洲,侵佔了亞洲,控制了非洲,與尚無正面接觸的秦始皇統一下的遠東中國成為兩個最大的文明社會。有趣的是,在中國古代文獻上,羅馬帝國被稱為「大秦」。廣袤的土地加上戰爭俘獲轉成的奴隸,成為帝國軍隊不斷侵略的兩大財富激勵。不過,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土地和奴隸終會達到極限,擴張不得不中止。羅馬帝國發展的重心開始轉向內需。對富人和中產階級的稅賦成為滿足皇帝虛榮和控制能力的來源,同時也是瓶頸。


尼祿皇帝是一個充滿野心而且窮奢極欲的人物,羅馬城市建設和貴族消費都在他的統治下達到頂峰。羅馬已經實施了金屬貨幣制度,金銀銅幣廣泛流通在佔領區域。羅馬幣最為貴重。在無法繼續提高稅賦水平,同時不得不支付龐大軍隊和官吏群體的成本的情形下,尼祿開始在銀幣中加注廉價的合金如鉛銅等,發行不足值貨幣(即貨幣貶值)。很快,老的銀幣就陸續退出流通被回收熔化再製造更多的廉價銀幣。這就是金融界所稱的「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逐良幣。貨幣貶值導致交易低下、經濟衰落,又需要政府繼續投入更多的貶值貨幣,這種惡性循環不斷的結果,政府信用和執政能力逐漸破產。


據記載,在公元1世紀含銀量達90%的羅馬銀幣在戈爾蒂安皇帝統治的公元238年含銀量只有28%,而到了公元268年的克勞狄二世時,含銀量已經下滑到只有0.02%。事實上,以銀幣發行量之大,如果足值發行,羅馬帝國已經沒有可以挖掘的銀礦了。尼祿開了頭,之後歷代羅馬皇帝都蕭規曹隨如法炮製。此時的羅馬銀幣如同今天的紙幣一樣,只有信用承諾和財富象徵意義。根據英國著名學者瓊斯(A.Jones)研究,從公元138年到公元301年,羅馬軍人的服裝價格上漲了166倍,自2世紀中葉到3世紀末,小麥的價格上漲了200倍,按照複利計算,這段時間的物價上漲率每年在5%-6%。金屬貨幣下的通貨膨脹就這樣發生了。


針對市場上的怨聲載道,政府試圖改革。但是羅馬帝國選擇了錯誤的方向,採用了強制的管理手段來控制物價。迪奧萊廷皇帝在公元301年頒布凍結物價的法令,公布了700-800種物品和服務的最高價格,其中包括小麥、棕櫚油、甘藍菜、鵝等商品的價格,甚至理髮師、家庭教師等的最高工資也做了相應的規定。法令異常嚴格,觸犯法令的人將被處以死刑。但是,物價凍結後,市場立即陷於蕭條,正常商業活動全部轉為地下經濟,游離出監管體系之外。這個法令很快被下任統治者廢除。關於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有數不勝數的論文,貨幣貶值導致的物價上漲一直是一個重要因素。


紙幣本位下,貨幣價值更依賴於政府的權力和信譽,通貨膨脹的激勵更是權力內生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產生於中國宋朝的成都。宋朝960年建立,965年吞併了蜀國,試圖用銅錢取代當地流通已久的鐵錢。當地銅礦不足,流通貨幣奇缺。商人便紛紛發行自己的票據用於交易,即「交子」。1005年成都的知府張詠選擇了16家商號統一發行交子,從而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1023年政府還在成都建立了專門機構獨家發行交子,次年在全國統一發行。


交子除用於商業和消費交易外,主要用於戰爭的軍用和財政管理的民用。


1069年,丞相王安石進行改革,試圖把茶葉、食鹽、穀物等重要經濟資源統一國營,同時強制稅收的貨幣化。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加大交子的發行。在1107年,國家交子發行達到2400萬貫,超過額度的20倍。市值跌到面值的10%以下。此後的金朝、元朝和明朝都是採用紙幣的方式不斷盤剝大眾,直接導致經濟危機也間接導致政府垮臺和改朝換代。儘管文獻中少有關於通貨膨脹的分析,但紙幣大明寶鈔導致嚴重危機而被廢除之後,中國長期嚴禁紙鈔發行,而維繫在銀兩本位的基礎上。


幾乎所有發行紙幣的國家都有通貨膨脹的歷史,在特殊情形下,還產生了惡性通貨膨脹。在中國金融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民國期間和幾年前的辛巴威惡性通貨膨脹紙幣原件。20世紀30年代,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將黃金價格提高,從一盎司兌換$20.67提高到兌換$35,讓美元大幅貶值。1971年,美國政府宣布脫離金本位,將美元與黃金繼而與白銀徹底脫鉤,從此持有美元紙幣者再也無法向銀行系統兌換黃金和白銀,美元的價值唯一維繫的是美國政府的信譽。今天,黃金兌美元的價格已經超過脫鉤時的幾十倍,美元大幅貶值。


無論金屬貨幣、金屬匯兌紙幣還是今天完全依賴政府信譽的紙幣、電子幣,確定交易需求、儲備需求和更加複雜的需求(如貨幣收藏者)並為之提供合理的供給量都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有市場解決方案,有政府解決方案,也會有同業或國際協調解決方案。在不同發展階段,市場,政府和同業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解決方案的實施也伴隨不同的結果,經濟發展,市場崩潰,政府破產等,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過程。各種學術觀點,各種政策依據,各種效果判斷等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金融發展歷史圖解。人類並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歷史還是會成為現實的,這就是我們始終關注歷史上通貨膨脹的原因。

相關焦點

  • 第二章惡性通貨膨脹毀了古羅馬帝國和現代政府
    通貨膨脹一詞也不容置疑地將社會和政治的關注集中在貨幣現象上,從而物價上漲始終被歸結於上層統治者的權謀和手段。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強勁,人們開始注意到通貨膨脹的全球相關性,特別指責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不負責任地發行紙幣。   最早的通貨膨脹與紙幣毫無關係,始於羅馬皇帝尼祿當政期間(54—68)。
  • 羅馬的墮落:了解羅馬帝國的結束
    羅馬的墮落 」一詞表明一些災難性的事件結束了從不列顛群島延伸到埃及和伊拉克的羅馬帝國。但最後,大門沒有緊張,沒有一個野蠻的部落,羅馬帝國一舉出動。相反,由於內外的挑戰,羅馬帝國緩慢地倒下了,幾百年來一直改變,直到形式無法辨認。
  • 《政治思想簡史》梳理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與人類生活方式、組織形式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緊密相連,W.M.斯佩爾曼在《政治思想簡史》中深刻展現了這一點,並清晰梳理了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的政治思想變遷。作者 張弘《政治思想簡史——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W.M.斯佩爾曼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早期人類生產力不發達
  • 羅馬帝國衰亡史:回顧羅馬帝國怎麼滅亡?
    羅馬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但是羅馬帝國的衰落問題,卻依舊是一個謎團。是個謎團,並非因為原因不可探尋,而是原因太過複雜。似乎我們也無法真正知道羅馬到底是因為什麼而衰落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由多種誘發因素集中爆發造成的。在大部分人看來,最普遍的是羅馬因腐敗而導致的滅亡。但是羅馬自始至終也並非清清白白,腐敗在羅馬社會當中一直存在。
  • 時間簡史作者霍金重病住院 成名始於對黑洞研究
    他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著有不朽名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1985年又喪失了語言能力。
  • 中世紀: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簡述
    中世紀: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簡述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是人類史上最龐大的國家之一。它的版圖不僅囊括了整個地中海盆地,而且還包括了今天法國、英格蘭的一部分地區。在帝國初期的兩個世紀,即奧古斯都大帝至馬可·奧勒留大帝統治期間,羅馬帝國從今天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畔擴張到大西洋海岸,從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擴張到歐洲中部的多瑙河(Danube)和萊茵河(Rhein)以及英格蘭的舍維山(Cheviot Hills)。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羅馬帝國的統治非常穩固,並不壓迫。羅馬的統治靠的是軍隊的強大、城市的合理管理和地方上層人士的忠誠。
  • 通貨膨脹指數
    專題摘要 金投外匯網,中國外匯投資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財經門戶,關注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指數等新聞資訊,及通貨膨脹指數計算和通貨膨脹指數怎麼算相關介紹。
  • 49年換了26個皇帝,只有一個自然死亡,這就是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
    貨幣的貶值,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嚴重地打擊了帝國的生產和生活。與此同時,過度縱容的蠻族政策,讓長期以來維持的外部平衡被打破。大批遊牧民族入侵羅馬帝國,進一步加劇了危機的惡化。三世紀危機最典型的一個特徵就是,羅馬帝國的無政府狀態。不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無政府狀態並不是說沒有政府,而是中央政府完全運轉失靈,根本就沒辦法控制帝國的內政外交。
  • 【書訊】中國通貨膨脹動態特徵
    《中國通貨膨脹動態特徵》 順利實現經濟轉型,必須使經濟運行平穩並處在合理區間,區間「上限」是防範通貨膨脹,「下限」是穩增長、保就業。通貨膨脹是否會突破上限,什麼因素會使其產生這種結構性轉變?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由於雙軌制的矛盾和摩擦,處於轉型期的經濟體很可能出現價格體系扭曲和結構性通貨膨脹,那麼我國價格體系內的區域或部門價格波動究竟受到什麼因素的衝擊?
  • 羅馬帝國隕落的原因
    羅馬帝國的事跡可謂是十分勵志。當時羅馬帝國的綜合國力僅次於漢代中國,為世界的一極。但由於帕提亞帝國(安息)和貴霜帝國的阻礙,兩位大佬一直沒機會扳一下手腕。然而再龐大的帝國也終究擺脫不了自然規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實力大損。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人民起義和蠻族入侵中走向了滅亡。
  • 皮薩裡德斯:通貨膨脹扭曲資源配置
    哈耶克指出,通貨膨脹的效應就好像是為癮君子注射毒品。在短期內,通脹確實可以讓國民經濟的就業率重振復甦,然而,一旦其效應過去之後,被通貨膨脹扭曲的經濟結構將無法持續下去,反而會造成更大規模的失業。皮薩裡德斯是贊成這個學說的,他講道:「但是另一方面通貨膨脹破壞市場機制,導致供求失調,同時擾亂了相對價格和工資,產生了許多錯誤信息,將就業配置到並不是社會真正重要的部門中,就業崗位錯誤的在部門間轉移。」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秋  崔曉冬】以色列75後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於2014年撰寫了一部《人類簡史》。這本書一經上市便轟動國際,引發30個國家爭相購買版權,併入選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諸多名人的年度書單。時隔兩年多,《人類簡史》的姐妹篇《未來簡史》問世,再度引發西方思想界熱議。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其中對於羅馬帝國如何衰落的問題,一直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以及外族入侵,政府的貪汙腐敗等各個方面論述了羅馬衰落並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知曉羅馬的衰敗、墮落、滅亡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它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很多種誘因集中爆發而造成的客觀事實。但是這麼多種原因內是否有幾個共性特徵?
  • 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危機,使羅馬帝國陷入了崩潰邊緣
    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存續期間,它經歷了許多個時期的麻煩,但沒有一個像三世紀的危機一樣危險。帝國因內亂而被撕成碎片,來自各方的敵人都渴望偷走其土地。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夥扒一扒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其後果。
  •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談古史有現實關懷(圖)
    既要有格調,又要有權威性,還要好讀,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依我的淺見,終究還是有這樣的書,《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即是其中之一。  如果按原書名直譯,這部著作應該叫「100件物品中的世界史」。比如說,《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開篇第一件文物是霍尼吉提夫大祭司木乃伊,麥格雷戈講自己8歲時第一次邁進大英博物館,首先要看的就是木乃伊。霍尼吉提夫大祭司木乃伊並非大英博物館最古老的藏品,但它是一般人最感興趣的藏品之一,因此,麥格雷戈將它擺在開篇。由此可見,讓普通人產生興趣,是《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的首要目標。
  • 《時間簡史》:從「難產」到風靡全球
    當年,《時間簡史》英文版面世,並持續高居暢銷書排行榜首。這使我深感有必要儘快將其譯成中文,遂致函時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的吳智仁先生。吳先生很快覆信,並囑我在英國立即開譯。但不久他獲悉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也在操辦此事,我們的計劃遂告終止。
  • 帝國的餘灰:格陵蘭冰蓋下藏著另一部羅馬帝國衰亡史
    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戰爭終結了羅馬共和國,並拉開了羅馬帝國的帷幕。2062年過去了,我們的爭論從未停止。從紐約中央公園內上演的舞臺劇《裘力斯·凱撒》(因被指影射川普而飽受爭議),到報紙評論版面對「凱撒主義」的控訴,這位羅馬獨裁者,以及他所生活過的世界,依然時不時出現在美國的政治對話中。就連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建築,都是仿照古羅馬的格局而建。
  • 阿根廷通貨膨脹是南美洲國家平均水平的17倍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據阿根廷華人在線編譯報導 全世界的通貨膨脹幾乎不復存在,而阿根廷的通貨膨脹比世界平均水平上要高出50%,也是28年來最高紀錄。與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完全沒有可比性,而只有委內瑞拉這個超級通貨膨脹的特例國家相比。整個南美洲的通貨膨脹指數只有個位數,這也標誌著該地區在十年發展中處於非常穩定的時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FMI)最新的報告顯示,委內瑞拉的通貨膨脹指數是六位數,而阿根廷則是54.4%,而與該地區排行第三的國家烏拉圭則只有7.6%,這無疑與該地區的經濟整體結構是完全不符的。
  • 不為人知的古羅馬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在幾個世紀之間,羅馬帝國一直在與日耳曼部落爭鬥,雖然沒有佔太大便宜,但也從來不吃虧。而到了公元四世紀,除了日耳曼部落外,哥德族這類野蠻人也開始侵擾羅馬帝國的邊境。在410年的時候,羅馬城被西哥特人國王阿拉列所佔領,此後的幾十年,帝國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 英國是被羅馬帝國打出來的
    歐洲歷史是建立在希臘文明和羅馬帝國這兩大基礎之上的,隨後的幾乎所有的歐洲帝國,都逃不了這個窠臼。希臘文明不能說是人類的文明之源,但它完全是歐洲的文明之源。直到今天,希臘仍然是歐洲人心裡的聖地;至於羅馬,「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俗語,就是羅馬帝國地位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