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湊巧,我很早就見到了英文原版的《時間簡史》。20世紀70年代末,霍金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在各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應用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中廣為流傳。那時,我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從事天體物理學研究,也需及時了解霍金的這些新成就。
1988年3月,我到英國的愛丁堡皇家天文臺做訪問學者。當年,《時間簡史》英文版面世,並持續高居暢銷書排行榜首。這使我深感有必要儘快將其譯成中文,遂致函時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的吳智仁先生。吳先生很快覆信,並囑我在英國立即開譯。但不久他獲悉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也在操辦此事,我們的計劃遂告終止。
1990年初我從愛丁堡回到北京,獲悉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中譯本尚未問世,一時頗感遺憾——假如不撤消計劃,那麼我們的譯本可能已經在國內流傳了。但是,後來得知湖南科技出版社那邊是由霍金早先的博士生吳忠超先生執譯,那當然再好不過,更何況霍金還曾親自致函吳忠超說:「我想你應該是將其譯成中文的理想人選」。
當初,致力於出版《時間簡史》中譯本的還大有人在。例如,楊建鄴先生在其所著《霍金傳》一書中幾次提到,他在1988年10月12日收到他大哥楊建軍從美國寄來的英文版《時間簡史》,讀後立即被霍金的語言和思想吸引住了。翌年,他在湖北找幾家出版社商談出版此書的中譯本,結果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玉成其事。
1990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過一個中譯本,書名叫《時間的簡明歷史》,只可惜失諸粗陋。1992年,許明賢和吳忠超的譯本終於面世。
到1992年1月,《時間簡史》已被譯成30多種語言,全球銷量550萬——意味著全世界每970人就有一本《時間簡史》!霍金喜出望外。他曾說:
「我很高興一本科學方面的書籍能和明星的回憶錄競爭,也許這樣人類才有希望,我很高興這本書能為一般大眾所接受,而不僅僅是學者。當今時代科學起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我們每個人對於科學是什麼應該有一些概念,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時間簡史》之前,保持世界科學類圖書暢銷記錄的是卡爾·薩根的《宇宙》。薩根畢生以極大的熱情致力於向社會公眾宣傳科學,電視系列片《宇宙》便是他的傳世傑作。該片共13集,在將近70個國家播出。系列片的副產品《宇宙》一書於1980年由蘭登書屋出版,各種文字的版本在全球累計銷售了500多萬冊。直到《時間簡史》以突破千萬冊的累計銷量打破了這個記錄。
霍金在公眾的視野中成了名人中的名人。著名的紐約《時代周刊》在20世紀90年代以其固有的風格用整版篇幅介紹了霍金,並配上了如下的簡介:
1942年 生於英格蘭的牛津
1966年 博士論文設想宇宙始於奇點
1974年 宣稱黑洞發射輻射
1988年 《時間簡史》成為暢銷書
史蒂芬·霍金。圖片來源:wikipedia.org
1989年10月,霍金在西班牙作過一次講演,題目是《公眾的科學觀》。在演講中他說:
「現今公眾對待科學的態度相當矛盾。人們希望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繼續使生活水平穩定提高,另一方面卻又由於不理解而不相信科學。一部影片中出現在實驗室裡製造弗蘭肯斯坦機器人的瘋狂科學家,便是這種不信任的明證。」「但是,公眾對科學,尤其是天文學興趣盎然,這從諸如電視系列片《宇宙》和科幻作品對大量觀眾的吸引力一望即知。」
當代科學如此艱深,發展又如此迅速,於是,借通俗的語言助社會公眾正確地理解科學,就變得分外重要。誠如阿西莫夫所言:「只要科學家擔負起交流的責任——對於自己幹的那一行儘可能簡明並儘可能多地加以解釋,而非科學家也樂於洗耳恭聽,那麼兩者之間的鴻溝便有可能消除。要能滿意地欣賞一門科學的進展,並不非得對科學有透徹的了解 。歸根到底,沒有人認為,要欣賞莎士比亞,自己就必須寫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要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樂,也並不要求聽者能作出一部同等的交響樂。同樣地,要欣賞或享受科學的成就,也不一定非得躬身於創造性的科學活動。」
卡爾·薩根也曾經提醒科學界:科學激發了人們探求神秘的好奇心,但偽科學也有同樣的作用,很少的和落後的科學普及所放棄的發展空間,很快就會被偽科學所佔領。因此他說:「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訓練出更多的科學家,而且還要加深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霍金、薩根、以及阿西莫夫人,皆堪稱為此宏願而身體力行的楷模。他們是科學這塊新的「羅塞塔碑」的偉大釋讀者。